绪论 1
一、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1
二、土壤及土壤肥力 4
三、土壤肥料科学发展概况 6
四、21世纪土壤肥料科学的任务及发展前景 9
五、土壤学科体系、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思考题 15
第一篇 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16
第一章 土壤矿物质(Soil mineral matter) 16
第一节 岩石的风化 16
一、地壳的元素组成 16
二、成土的主要矿物 17
三、成土的主要岩石 18
四、岩石风化的类型 20
第二节 土壤母质的性质和类型 23
一、母质的性质 23
二、土壤母质的类型 23
第三节 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 25
一、土壤的矿物组成 25
二、土壤矿物的化学组成 26
第四节 土壤的机械组成 26
一、土壤粒级 26
二、土壤质地(Soil texture) 29
思考题 35
第二章 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 37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类型和组成 37
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和类型 37
二、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及其性质 38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 38
一、土壤有机质转化的承担者——土壤微生物 38
二、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Mineralization of soil organicmatter) 39
三、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Humification of soil organicmatter) 42
第三节 土壤腐殖质 43
一、腐殖质的分离提取 43
二、腐殖质在土壤中存在的形态 44
三、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 44
第四节 土壤有机质转化的条件和标志 45
一、影响有机质转化的条件 45
二、有机质转化特点的指标及其意义 45
第五节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46
一、土壤有机质是植物和微生物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 46
二、有机质改良土壤物理性质的作用 46
三、腐殖质调节土壤化学性质的作用 46
四、有机质对生物性质的影响 47
五、有机质促进岩石和矿物的风化作用 47
六、有机质对提高土壤温度的作用 48
七、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48
八、腐殖质在植物营养中的间接作用 48
第六节 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 48
一、有机质与重金属离子的作用 48
二、有机质对农药等有机污染物的固定作用 49
三、土壤有机质对全球碳平衡的影响 49
第七节 增加土壤有机质的途径 50
一、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的因素 50
二、增加土壤有机质的途径 50
思考题 52
第三章 土壤水分(Soil water)、空气(Soil air)和热量状况(Soil heat regime) 53
第一节 土壤水分 53
一、土壤水分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53
二、土壤水分的能量状态 54
三、土壤水分的保持和分类 60
四、土壤水分含量及其有效性 64
五、土壤水分运动 69
六、土壤水分状况与作物生长 75
七、土壤水分状况的调节 78
第二节 土壤空气 79
一、土壤空气的组成及其特点 79
二、土壤空气组成的动态变化过程 80
三、土壤空气与作物生长 82
四、土壤空气与养分状况 82
五、壤空气状况的调节 83
第三节 土壤热状况(Soil heat regime) 83
一、热量来源和平衡 83
二、壤的热特性 84
三、土壤温度变化 86
四、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条件 87
五、土壤温度与作物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关系 87
六、土壤温度状况的调节 88
思考题 89
第二篇 土壤的基本性质 91
第四章 土壤孔性、结构性与耕性 91
第一节 土壤孔性 91
一、土壤比重、容重与孔隙度 91
二、影响土壤孔隙状况的因素 94
三、土壤松紧和孔隙状况与作物生长 95
第二节 土壤结构(Soil structure) 96
一、土壤结构及结构性 96
二、土壤结构的类型 96
三、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 97
四、团粒结构的形成 99
五、创造团粒结构的措施 101
六、不良结构的改良 103
第三节 土壤耕性 103
一、土壤耕性的含义 104
二、影响土壤耕性的因素 104
三、土壤的宜耕性与土壤耕性 109
四、土壤耕性的改良 110
思考题 110
第五章 土壤胶体和土壤吸收性能 111
第一节 土壤胶体 111
一、土壤中的各种胶体 111
二、土壤胶体的表面积和电性 120
第二节 土壤吸附性能(Soil absorbing capacity) 124
一、概念 125
二、土壤吸收性能的作用 125
三、土壤吸附性能的类型 125
四、土壤的物理化学吸收性(土壤的离子交换作用) 127
思考题 135
第六章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 136
第一节 土壤溶液 136
一、概念 136
二、土壤溶液的组成 136
三、土壤溶液的浓度 136
四、土壤溶液的的变化 136
五、土壤溶液的浓度和组成与养分有效性的关系 137
第二节 土壤酸碱性 137
一、土壤中氢离子和氢氧离子的来源 137
二、土壤酸度的指标 140
三、土壤缓冲性能 144
四、土壤反应对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146
五、土壤酸碱性的调节 148
第三节 土壤氧化还原性 150
一、土壤中的氧化还原体系 150
二、土壤氧化还原指标 151
三、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因素 153
四、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调节 154
思考题 155
第三篇 土壤形成分布、土壤管理及土壤污染与土壤退化 156
第七章 土壤形成、分类和分布 156
第一节 土壤形成 156
一、土壤形成因素 156
二、成土过程(Soil forming process) 164
三、成土过程与成土因素的关系 171
四、土壤发育 171
第二节 土壤分类 176
一、土壤分类的基本概念和要求 176
二、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177
三、美国土壤系统分类 185
四、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188
五、土壤调查及其应用 192
第三节 土壤分布 194
一、土壤水平地带性 195
二、土壤垂直地带性 196
三、土壤的垂直——水平复合分布规律 196
四、土壤区域性分布规律 197
五、耕作土壤的分布规律 197
思考题 198
第八章 土壤培肥和农田土壤管理 199
第一节 土壤培肥 199
一、土壤肥力的概念 199
二、高产肥沃土壤的特征 199
三、土壤培肥的基本措施 203
第二节 农田土壤管理 208
一、旱地土壤管理 208
二、水田土壤管理 213
三、茶园土壤管理 216
四、果园土壤管理 219
五、花卉、苗圃(园林)土壤管理 224
六、菜园土壤管理 227
七、保护地土壤管理 231
思考题 235
第九章 内蒙古土壤 236
第一节 内蒙古土壤类型 236
一、平地土壤 236
二、山地土壤 261
第二节 内蒙古土壤区 265
一、土壤分区原则 267
二、土壤分区 267
三、分区概述 267
第十章 土壤污染与防治 274
第一节 土壤污染的概念 274
一、土壤背景值 274
二、土壤自净作用 275
三、土壤环境容量 276
四、土壤污染的概念 281
第二节 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 282
一、金属污染物 282
二、有机污染物 286
三、固体废物与放射性污染物 289
四、肥料对土壤环境的污染、危害 290
五、污灌对土壤环境的污染、危害 292
第三节 土壤组成和性质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 292
一、土壤组成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 292
二、土壤酸碱性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 294
三、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 296
第四节 酸性沉降对土壤的影响 299
一、土壤酸化的阶段性发展过程 299
二、酸性沉降与土壤中铝的活化和溶出 299
三、土壤对酸性沉降的缓冲能力 300
四、酸性沉降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300
五、酸性沉降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301
第五节 土壤污染的防治 301
一、提高保护土壤资源的认识 301
二、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 302
第十一章 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 304
第一节 土壤退化的概念及分类 304
一、土壤退化的概念 304
二、土壤退化的分类 305
第二节 我国土壤退化的背景与基本态势 307
一、我国土壤退化的自然社会条件制约 307
二、我国土壤退化的现状与态势 308
第三节 土壤退化主要类型及其防治 309
一、土壤沙化和土地沙漠化 309
二、土壤流失 313
三、土壤盐渍化与次生盐渍化 316
四、土壤潜育化与次生潜育化 318
五、土壤肥力衰退和土壤污染防治 319
第四节 土壤质量及评价 319
一、土壤质量的概念 319
二、土壤质量评价参数与指标体系 320
三、土壤质量的评价方法 324
第四篇 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 325
第十二章 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 325
第一节 植物营养成分 325
一、典型绿色植物体的化合物组成和元素组成 325
二、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326
三、必需营养元素的一般功能 329
第二节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329
一、根部对养分的吸收 329
二、叶部对养分的吸收 334
第三节 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环境条件 336
一、土壤温度与光照 336
二、土壤通气性 336
三、土壤的酸碱性与氧化还原状况 337
四、土壤水分 337
五、土壤养分浓度 338
六、植物吸收离子的相互作用 338
第四节 植物的营养特性 342
一、植物营养的多样性 342
二、植物营养(Plant nutrent)的选择性 344
三、植物营养的段阶性 344
四、植物营养与根系特性 346
第五节 施肥基本原理 348
一、养分归还学说 348
二、最小养分律 349
三、限制因子律(Law of limiting factor) 349
四、报酬递减律与米采利希学说 350
思考题 351
第五篇 肥料的种类、性质和施用方法及施肥技术 353
第十三章 肥料的种类、性质和施用方法 353
第一节 化学肥料的种类、性质与施用 353
一、氮肥 353
思考题 374
二、磷肥 374
思考题 393
三、钾肥(Potassium fertilizer) 393
思考题 409
四、钙、镁、硫、硅肥 409
思考题 419
五、微量元素肥料和复合肥料 420
思考题 448
六、新型肥料与施肥新技术 449
思考题 460
第二节 有机肥料 460
一、有机肥料的特点和作用 460
二、有机肥料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461
思考题 483
第三节 绿肥和菌肥 483
一、绿肥 483
二、菌肥 494
思考题 498
第十四章 施肥技术 499
第一节 施肥量的估算方法 499
一、养分平衡施肥估算法 499
二、肥料效应函数估算法 503
第二节 施肥方式 508
一、基肥的有效施用技术 508
二、种肥的有效施用技术 510
三、追肥的有效施用技术 511
第三节 肥料的配比混合 512
一、肥料混合配比的必要性 512
二、肥料混合配比的优缺点 512
三、肥料混合配比的原则 513
四、化学肥料的混合 513
五、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的混合 515
六、肥料的混合比例与计算 516
七、肥料混合的配制方法 517
八、肥料与农药的混合 517
思考题 519
第六篇 无土栽培技术 520
第十五章 无土栽培技术 520
第一节 无土栽培的概述 520
一、无土栽培的概念及应用前景 520
二、无土栽培代替土壤各项功能的可能性 521
三、无土栽培的优缺点 522
四、无土栽培的类型 523
第二节 营养液的配制 524
一、配制营养液的原则 524
二、营养液配制和常用营养液配方简介 526
三、营养液的管理 527
第三节 栽培基质的种类和选用 529
一、栽培基质的作用 529
二、栽培基质的种类 530
三、栽培基质的选用 530
第四节 无土栽培的方法 534
一、基质钵栽法 532
二、基质槽栽法 533
三、袋培法 534
四、岩绵培 536
五、营养液膜栽培法 537
第五节 无土育苗 539
一、无土育苗设施 540
二、基质的选择 540
三、营养液 540
四、无土育苗技术 540
附录 543
参考文献 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