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1.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1
1.2 分析方法的分类 2
1.3 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4
1.4 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 5
1.5 学习定量分析的注意事项 6
本章小结 6
思考题 7
第二章 误差和数据处理 8
2.1 基本概念 8
2.1.1 真值 8
2.1.2 准确度与精密度 9
2.2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15
2.2.1 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 15
2.2.2 减小测量误差 15
2.2.3 增加平行测定次数 16
2.2.4 消除测量中的系统误差 17
2.3 有限数据的统计处理 18
2.3.1 t分布 18
2.3.2 平均值的置信区间和置信概率 20
2.3.3 测定数据的评价 22
2.3.4 分析结果的报告 28
2.4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 28
2.4.1 有效数字 29
2.4.2 有效数字位数的确定 29
2.4.3 有效数字的修约 29
2.4.4 有效数字运算规则 30
本章小结 31
思考题 31
习题 34
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36
3.1 概述 36
3.1.1 滴定分析法的特点 36
3.1.2 滴定分析对滴定反应的要求 37
3.1.3 滴定分析的方法 37
3.1.4 滴定分析进行的方式 38
3.2 标准溶液 39
3.2.1 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39
3.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40
3.3 滴定分析的计算 42
3.3.1 溶液配制的计算 42
3.3.2 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 43
3.3.3 分析结果的计算 45
3.4 滴定分析的误差 48
3.4.1 方法误差 48
3.4.2 称量误差 48
3.4.3 测量体积的误差 48
3.4.4 操作过失或错误 49
本章小结 49
思考题 50
习题 51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53
4.1 酸碱质子理论 53
4.1.1 基本概念 53
4.1.2 酸碱离解常数与酸碱的强度、共轭酸碱对K?与K?的关系 55
4.2 水溶液中弱酸(碱)各型体分布 56
4.2.1 处理水溶液中酸碱平衡的方法 56
4.2.2 酸度对弱酸各型体分布的影响 58
4.3 酸(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 62
4.3.1 一元弱酸(碱)溶液pH的计算 62
4.3.2 多元弱酸(碱)溶液pH的计算 63
4.3.3 两性物质溶液pH的计算 64
4.4 酸碱指示剂 66
4.4.1 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66
4.4.2 指示剂的pH变色点和变色范围 67
4.4.3 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 68
4.4.4 混合指示剂 70
4.5 强酸(碱)和一元弱酸(碱)的滴定 71
4.5.1 强碱(酸)滴定强酸(碱) 71
4.5.2 强碱(酸)滴定一元弱酸(碱) 74
4.5.3 直接准确滴定一元弱酸(碱)的可行性判据 79
4.5.4 滴定误差 79
4.6 多元酸(碱)的滴定 80
4.6.1 多元酸分步滴定的可行性判据 80
4.6.2 多元酸的滴定 81
4.6.3 多元碱的滴定 82
4.7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84
4.7.1 HCl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84
4.7.2 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85
4.8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87
4.8.1 混合碱的分析 87
4.8.2 铵盐中含氮量的测定 90
本章小结 92
思考题 93
习题 96
第五章 沉淀滴定与重量分析 99
5.1 沉淀滴定法 99
5.1.1 概述 99
5.1.2 滴定曲线 100
5.1.3 银量法滴定终点的确认 101
5.2 重量分析 105
5.2.1 重量分析的一般过程 105
5.2.2 沉淀的溶解度、结构和纯度 106
5.2.3 沉淀的过滤、洗涤、烘干与灼烧 108
5.2.4 重量分析的计算 108
本章小结 109
思考题 110
习题 110
第六章 配位滴定法 112
6.1 概述 112
6.1.1 无机配位剂与简单配合物 113
6.1.2 有机配位剂与螯合物 113
6.1.3 乙二胺四乙酸 114
6.1.4 乙二胺四乙酸的螯合物 115
6.1.5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116
6.1.6 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 119
6.2 金属离子指示剂 123
6.2.1 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123
6.2.2 金属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 123
6.2.3 金属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pMep) 124
6.2.4 常用金属指示剂 124
6.2.5 使用金属指示剂中存在的问题 127
6.3 配位滴定曲线 127
6.3.1 曲线绘制 127
6.3.2 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主要因素 130
6.4 滴定条件的选择 131
6.4.1 单一离子的滴定 131
6.4.2 混合离子的选择性滴定 135
6.5 配位滴定方法及应用 136
6.5.1 直接滴定法及应用 136
6.5.2 返滴定法及应用 137
6.5.3 置换滴定法及应用 138
6.5.4 间接滴定法及应用 139
本章小结 139
思考题 141
习题 143
第七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144
7.1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特点 144
7.2 电极电位 145
7.2.1 标准电极电位 145
7.2.2 条件电极电位 146
7.2.3 影响条件电极电位的因素 147
7.3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150
7.4 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因素 151
7.5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及指示剂 153
7.5.1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153
7.5.2 氧化还原指示剂 156
7.6 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 158
7.6.1 预氧化剂和预还原剂的条件 158
7.6.2 常用的预氧化剂和预还原剂 159
7.7 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162
7.7.1 高锰酸钾法 162
7.7.2 重铬酸钾法 166
7.7.3 碘量法 169
7.8 氧化还原滴定计算示例 175
本章小结 176
思考题 176
习题 177
第八章 吸光光度法 179
8.1 概述 179
8.1.1 吸光光度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180
8.1.2 光的基本性质 180
8.1.3 光的选择性吸收和溶液的颜色 181
8.2 光的吸收定律 182
8.3 溶液对单色光的吸收 183
8.4 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 184
8.4.1 显色反应和显色剂 184
8.4.2 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 186
8.5 吸光光度法及其仪器 188
8.5.1 目视比色法 188
8.5.2 分光光度法 188
8.6 分光光度法条件选择 192
8.7 分光光度法的误差 193
8.7.1 有色溶液偏离朗伯-比尔定律所引起的误差 193
8.7.2 吸光度测量的误差 195
8.8 其他吸光光度法 195
8.8.1 示差吸光光度法 195
8.8.2 双波长吸光光度法 196
8.8.3 导数吸光光度法 197
8.9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实例 197
本章小结 198
思考题 198
习题 199
第九章 电位分析法 201
9.1 电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02
9.1.1 指示电极 202
9.1.2 参比电极 203
9.1.3 电池电动势的测量 204
9.2 pH电位测定法 206
9.2.1 玻璃电极 206
9.2.2 pH的电位测定法 209
9.3 离子选择性电极 210
9.3.1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测量原理 210
9.3.2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选择性及分类 211
9.3.3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测量方法 213
9.3.4 影响测量的因素 214
9.3.5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应用 216
9.4 电位滴定法 216
9.4.1 仪器装置 216
9.4.2 滴定终点的确定 217
9.4.3 电位滴定法的应用和指示电极的选择 220
本章小结 221
思考题 222
习题 222
第十章 几种仪器分析法简介 224
10.1 气相色谱法 224
10.1.1 仪器装置和流程 225
10.1.2 气相色谱法常用术语 226
10.1.3 气相色谱法的分离原理 228
10.1.4 色谱柱效能 229
10.1.5 分离度——总分离效能指标 232
10.1.6 气相色谱的定性分析 233
10.1.7 气相色谱的定量方法 234
10.1.8 应用 237
10.1.9 优缺点 238
10.2 高效液相色谱法 238
10.3 原子发射光谱法 240
10.3.1 光学分析法概要 240
10.3.2 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240
10.3.3 分类 242
10.3.4 仪器组成 242
10.3.5 分析方法 244
10.3.6 原子发射光谱法的特点 246
10.3.7 火焰光度法 247
10.4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48
10.4.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249
10.4.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253
10.4.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定量分析方法 257
10.4.4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的干扰及其抑制 257
本章小结 260
思考题 260
习题 260
附录 262
附录1 相对原子质量表 262
附录2 常见化合物式量表 263
附录3 常见的酸溶液和碱溶液的相对密度和浓度 264
附录4 常用弱酸及弱碱的离解常数表(25℃) 266
附录5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表(18~25℃) 268
附录6 一些配合物的形成常数表(18~25℃) 271
附录7 氨羧配位剂类配合物的形成常数(18~25℃) 273
附录8 标准电极电位表(25℃) 274
附录9 部分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位表 280
主要参考文献 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