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际战略环境评价概述 1
1.1 引言 1
1.1.1 战略环评的过程 5
1.1.2 当前对战略环评的理解和从中得到的启示 6
1.1.3 战略环评的重点和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差别 8
1.2 应用战略环评的理由 10
1.2.1 在制定政策、规划和计划时要有战略性思考 10
1.2.2 决策时需要有更有效的推理 12
1.2.3 需要更有效地作出决策 14
1.2.4 支持良好决策和持续发展的需要 15
1.3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环评是整合环境、社会、经济因素的工具 18
1.4 为什么战略环评能够有效地提高政策、规划和计划制定时对环境因素的考虑 20
1.4.1 战略环评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更准确的信息(信息功能) 20
1.4.2 通过参与战略环评改变属性和观念(改变观念功能) 21
1.4.3 战略环评改变了已建立的常规(改变常规功能) 22
1.5 战略环评效用标准 23
1.5.1 专业文献中倡导战略环评效用标准 23
1.5.2 战略环评高效应用的背景标准 25
1.6 小结 28
2 战略环境评价的过程、方法和技术 30
2.1 战略环评的过程:作用和目的 30
2.1.1 以环境影响评价为基础的战略环评 31
2.1.2 内阁决策和政策制定中的战略环评程序 38
2.1.3 丹麦环境评价法案和其他政府建议 39
2.1.4 政策、规划、计划和战略环评程序的整合 42
2.2 战略环评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 43
2.2.1 在战略环评中应用的技术和方法 43
2.2.2 最常用的技术和方法 45
2.2.3 在不同的战略环评环境中使用适合的方法和技术 56
2.3 小结 57
3 战略环境评价中分层方法的重要性 59
3.1 解决问题和替代方案的重要性 59
3.2 交通战略环评 61
3.2.1 通用交通战略环评的工作大纲 61
3.2.2 工作大纲的实际应用 65
3.3 电力传输网络规划和战略环评分层 72
3.3.1 背景 73
3.3.2 苏格兰电力公司战略环评工作大纲的发展 74
3.3.3 战略环评分层1:需求初步建立阶段 74
3.3.4 战略环评分层2:区域传输网络阶段 76
3.3.5 战略环评分层3:经费路线方法 77
3.4 空间/土地使用战略环评分层 77
3.4.1 单一制度下的空间/土地使用政策、规划和计划分层:英格兰的情况 78
3.4.2 联邦制度的空间/土地利用政策、规划和计划的分层:德国的情况 80
3.5 有效分层的可能障碍 82
3.6 小结 85
4 11种战略环境评价制度的比较 87
4.1 欧盟以外其他国家正式的环评要求 87
4.2 评审方法 89
4.3 加利福尼亚州 93
4.4 西澳大利亚 94
4.5 加拿大 96
4.6 新西兰 98
4.7 南非 100
4.8 荷兰 101
4.9 英国 103
4.10 意大利 105
4.11 德国 106
4.12 芬兰 108
4.13 对不同制度的评价和讨论 109
4.13.1 背景因素的存在和战略环评能带来对环境更完善考虑的可能性 112
4.13.2 程序性因素的存在和战略环评能带来对环境考虑更完善的可能性 113
4.13.3 对内阁战略环评的观察 114
4.14 小结 115
5 欧盟战略环境评价指令在其成员国的转换和实施 118
5.1 欧盟战略环评指令 118
5.2 25个欧盟成员国的战略环评摘要 120
5.2.1 转换状态 122
5.2.2 战略环评指引 122
5.2.3 战略环评应用的延伸 123
5.2.4 其他环境管理手段/战略环评指令前期的实践 123
5.3 25个欧盟成员国的法律文件和指引 124
5.3.1 奥地利 124
5.3.2 比利时 125
5.3.3 塞浦路斯(南) 125
5.3.4 捷克共和国 125
5.3.5 丹麦 126
5.3.6 爱沙尼亚 126
5.3.7 芬兰 126
5.3.8 法国 127
5.3.9 德国 127
5.3.10 希腊 128
5.3.11 匈牙利 128
5.3.12 爱尔兰 128
5.3.13 意大利 128
5.3.14 拉脱维亚 129
5.3.15 立陶宛 129
5.3.16 卢森堡 129
5.3.17 马耳他 129
5.3.18 荷兰 129
5.3.19 波兰 130
5.3.20 葡萄牙 130
5.3.21 斯洛伐克 130
5.3.22 斯洛文尼亚 130
5.3.23 西班牙 131
5.3.24 瑞典 131
5.3.25 英国 131
6 空间和土地使用战略环境评价案例研究 132
6.1 北荷兰省发展设想 133
6.1.1 空间/土地使用规划和战略环评背景 133
6.1.2 研究案例:介绍 135
6.1.3 战略环评的过程、方法和技术 136
6.1.4 战略环评的评价 137
6.1.5 成功要素、问题、不足和观点 138
6.2 奥尔德姆一元化发展计划的可持续性评价 139
6.2.1 空间/土地使用规划和战略环评背景 140
6.2.2 战略环评的过程、方法和技术 141
6.2.3 评价 142
6.2.4 成功因素、问题、不足和展望 144
6.3 勃兰登堡州凯钦行政分区的地方土地使用规划和景观规划 144
6.3.1 空间/土地使用规划和战略环评背景 144
6.3.2 案例研究:介绍 146
6.3.3 战略环评过程、方法和技术 147
6.3.4 评价 148
6.3.5 成功因素、问题、不足和展望 150
6.4 奥地利魏茨行政分区的土地使用计划修改的战略环评 150
6.4.1 空间/土地使用规划和战略环评背景 151
6.4.2 案例研究:介绍 152
6.4.3 战略环评过程、方法和技术 153
6.4.4 评价 155
6.4.5 成功因素、问题、不足和前景 156
6.5 荷兰鹿特丹和莱顿新房屋商业开发区的战略环评 156
6.5.1 空间/土地使用规划和战略环评背景 156
6.5.2 案例研究:介绍 157
6.5.3 战略环评过程、方法和技术 157
6.5.4 评价 160
6.5.5 成功因素、问题、不足和前景 161
6.6 小结 161
7 欧盟战略环境评价的经验与启示 163
7.1 概述 163
7.1.1 对于战略环评的理解以及战略环评的应用范围 163
7.1.2 使战略环评的方法更具有系统性 164
7.1.3 目的、目标和设想 165
7.1.4 全书的结构 165
7.2 对于目前国际战略环评实践的回顾 166
7.2.1 分层战略环评框架和实际应用 166
7.2.2 对11种战略环评制度的回顾 167
7.2.3 战略环评指令的转换 168
7.2.4 对于5个空间/土地使用战略环评项目的评价 168
7.3 推进战略环评理论:建立更加系统化的方法 170
7.3.1 战略环评理论的主要内容 170
7.3.2 在政策、规划、计划原则的制定方面需要更加强调有关环境战略的思考 171
7.3.3 需要更有效地论证 171
7.3.4 更有效地决策 171
7.3.5 鼓励良好的治理方法和可持续发展方针 171
7.3.6 建立更系统的方法:量体裁衣——制定战略环评 173
7.4 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的建议 175
8 中国战略环境评价制度的建立、发展与实践 178
8.1 中国战略环境评价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78
8.1.1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178
8.1.2 区域的环境影响评价 179
8.1.3 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181
8.2 现阶段中国战略环评制度的应用 183
8.2.1 中国开展战略环评有了法律依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具有了法律强制性 183
8.2.2 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层次得以扩展和提升 183
8.2.3 程序方面,保障了战略环境评价实施的有效性 183
8.2.4 中国环境管理制度得以补充和完善 184
8.3 中国战略环境评价制度的特点 184
8.3.1 以国家专门法的形式确立了战略环评制度 184
8.3.2 强调对政府或部门的规划开展战略环境评价 185
8.3.3 初步形成包括法律、部门规章、技术导则等在内的战略环境评价法律体系 186
8.3.4 实行分类管理 187
8.3.5 建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制度 188
8.3.6 鼓励公众参与并有法律保障 188
8.3.7 实行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 189
8.4 我国战略环境评价(SEA)指标体系 190
8.4.1 战略环境评价(SEA)指标体系概念 190
8.4.2 战略环境评价(SEA)建立的原则 191
8.4.3 指标体系的功能 194
8.4.4 战略环境评价(SEA)指标体系特点 195
8.4.5 不同性质政策的战略环境评价(SEA) 199
8.4.6 我国战略环境评价(SEA)指标体系研究情况 200
8.4.7 针对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的思考 202
8.5 实施战略环境评价的基本框架设计 202
8.5.1 基本原则 202
8.5.2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程序以及战略行为的制定程序 203
8.5.3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交通规划环评的指标可选集 203
8.6 战略环评发展中的问题 208
8.6.1 观念冲突 208
8.6.2 理论缺失、推进战略环评心有余而力不足 209
8.6.3 实践难题 211
8.6.4 人才匮乏、推动战略环评的“瓶颈” 212
8.7 我国战略环评发展对策 213
8.7.1 建立明确的筛选程序 213
8.7.2 根据规划的环境影响程度实行分类管理 214
8.7.3 适当提高审查机构的级别 215
8.7.4 提高公众参与质量 215
8.7.5 提高战略环评的层次 216
8.7.6 加强学术研究 216
8.8 结语 217
参考文献 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