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编 乡村政治体系内农村妇女角色与地位的变迁 47
第一章 感知的解放与感知的需求:历史背景与启悟 47
一 制度铁幕与制度的改变 47
二被“感知”的“解放”及被“感知”所型塑的行动 56
三 强烈需求、优先序列与制度主导方的“感知” 59
第二章 跌宕:村级治理中女村民参与的文化约束与需求收益变化(1980—1997年) 66
一“不是问题”就是问题 70
二 制度锁定背后的问题 71
(一)理治的遗产:农村公共领域对妇女的有限开放 72
(二)制度需求与收益:计划生育工作 75
(三)制度实施:行政干预的手段 78
三 制度收益下降背后的问题 79
(一)“布罗代尔钟罩”:传统礼治的社会性别安排悄然回渗 79
(二)制度矩阵与激励结构:妇女回家、相对价格变化与社会化小农 83
第三章 起伏:力治形式与村级治理中女村民参与的性别价格要素(1998—2004年) 98
一 上上下下的数据与起起伏伏的前行 98
二 农村公共权力中性别要素价格下挫 106
三 力量治理中的性别偏好 111
(一)能力之治与能力评价的性别偏好 111
(二)权力之治与权力对性别的选择 118
(三)暴力之治与性别排斥 121
第四章 走出徘徊:女性参与村级治理的制度安排与交易费用的改变(2005—2010年) 124
一 徘徊与走出徘徊 126
(一)徘徊酝酿变化 126
(二)向前,向着制度均衡走 132
二 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安排分析 144
(一)制度变化改变了利益机制 145
(二)初级政治市场与女性精英的治理能力需求 151
(三)农村妇女的“政治产权”与国家保护、实施产权的意愿 153
(四)血缘、地缘的社会性别资本 156
第五章 政策、政策网络、政策活动家:女村民参与村级治理的制度推力 160
一 政策梳理与分析:制度安排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60
(一)促进农村妇女政治赋权的国际公约、会议及宣言 160
(二)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和部门规章 166
二 政策网络、政策活动家:促进制度安排的改变 194
(一)政策网络的形成与行为主体的互动 194
(二)政策活动家:制度安排改变的酵素 203
第六章 用行动来改变结构:妇女参与村级治理的创新模式 209
一 开放的规则与开放的竞争:梨树与塘沽的尝试 211
(一)竞争性直选:梨树模式 211
(二)政府主导、政策创新:塘沽模式 215
二 便于复制的制度安排:迁西、湖南等地的探索 224
(一)妇代会直选——迁西模式 225
(二)省妇联与政府联合推动:湖南模式 229
(三)简单就好:专职专选模式 232
三 激励结构的变化:合阳与广水的实验 234
(一)提高女村长当选比例:合阳模式 234
(二)制度组合策略:广水模式 239
四 廓清迷思:对创新模式的反思 249
(一)路径依赖:女人职位的锁定 250
(二)“平等”:不是剥夺被剥夺者 252
(三)善意的保护与负面的结果 254
(四)关于“合法性”的思辨 256
五 关于创新模式改进的建议:三头并进、三足鼎立 259
(一)三头并进的路线 259
(二)三足鼎立的支撑 259
第二编 农业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中的农村妇女经济角色与经济地位重构 267
第七章 农村经济制度创新与性别经济角色 267
一 非集体化:重归私域的女性劳动与农村经济的性别意蕴 268
(一)社会生活领域的分化 268
(二)农业劳动从集体化到非集体化的转变 271
(三)农业劳动的性别分工与农村妇女在劳动中的角色 281
二 家户经济:男女共同经营 283
(一)农村经济制度变迁及其经济绩效 284
(二)家庭经营与家庭内部分工 294
(三)家庭经济中妇女的经济角色与地位 306
(四)农业劳动的性别分工与农村妇女在劳动中的角色 310
三 男工女耕:性别分工中的路径依赖 313
(一)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313
(二)性别分工中的路径依赖 316
第八章 新一轮制度变革与经济体系内农村妇女的再定位 337
一“货币伦理”与“无酬劳动”及其对农村妇女经济角色与地位的影响 337
(一)“货币伦理”与“男主外女主内”的耦合及其后果 338
(二)“无酬劳动”:农村妇女经济贡献的被忽略及其影响 344
二从“经营主体”到“制度主体”:经济发展与制度变革中农村妇女经济角色与地位的再问寻 350
(一)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其制度革新 350
(二)经营主体:农村妇女适应制度变革的一种应然身份 357
(三)制度主体:农村妇女经济角色与地位的未来图景 363
第九章 改进农村妇女经济角色与经济地位的制度建构 369
一 制度环境的优化:妇女劳动从家户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国家支持 370
(一)法律、政策支持 371
(二)人力资本投资支持 376
二 制度安排的完善:农村妇女经济合作组织的培育开发 379
(一)农村妇女经济合作组织的制度效益显著 380
(二)农村妇女经济合作组织的制度发展困境 383
(三)农村妇女经济合作组织制度安排的完善 385
三 制度收益的保障:农村妇女的非农化转移 388
(一)我国农村妇女非农化转移的现状 389
(二)农村妇女非农就业的影响因素 393
(三)推进农村妇女非农化转移的对策思考 396
第三编 农村性别文化中妇女的角色与地位及平等文化系统的构建 405
第十章 去制度化的失败:农村传统性别文化的复制 405
一 政策:农村性别文化的改革努力 406
(一)政策理念:性别保护或中立 407
(二)政策实践:滞后或偏移 412
二 市场:未触动传统性别文化的根基 416
(一)农业女性化:男工女耕分工的产物 416
(二)女性边缘化:职业性别隔离的结果 419
(三)女性身体化:“他者”价值的利用 422
第十一章 农村妇女的文化地位和文化生活 425
一 规范承续中的农村妇女 426
(一)《新女儿经》:传统性别规范的延续 426
(二)私人空间:妇女地位的上下位移 431
(三)公共文化场域:妇女参与的五种形态 435
二 社会关系中的农村妇女 440
(一)家庭:在血缘与非血缘关系中 440
(二)亲缘:姻亲的支持 443
(三)社会:差序格局中的性别位序 445
三 闲暇娱乐中的农村妇女 449
四 习俗变迁中的农村妇女 456
(一)婚居模式:妇女生存空间的变与不变 457
(二)村规民约:妇女权益的保损书 463
(三)女性禁忌:妇女文化地位提高的羁绊 469
第十二章 构建农村平等性别文化的环境支持与行动系统 472
一 构建农村平等性别文化的环境支持 472
(一)农村妇女主体意识的觉醒 473
(二)与国家战略发展目标的相容 476
(三)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型 483
二 构建农村平等性别文化的政府行动系统 486
(一)思想基础:认识女性的特殊价值 486
(二)价值目标:性别平等 490
(三)作用方式: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 492
(四)构建性别平等文化的具体路径 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