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中国民事司法改革与民事诉讼制度的建构 889
第一编 民事司法公正的制度保证 899
第一章 民事司法公正的要素 899
一、民事司法公正的界定 899
二、程序公正及其要素 905
三、实体公正及其要素 912
第二章 民事审判组织的改革 924
一、审判委员会改革 924
二、审判庭改革 930
第三章 辩论原则的制度效应 937
一、辩论原则的含义与发展趋势 937
二、事实的主张和提出 941
三、自认对法院认定事实的影响 949
四、辩论原则与证据收集、提供制度 953
五、法官的释明与辩论原则 955
六、强化对当事人辩论权的保障 958
第四章 直接言词原则的贯彻 960
一、直接言词原则概述 960
二、现行《民事诉讼法》对直接言词原则的贯彻 964
三、完善我国民事诉讼中直接言词原则的建议 965
四、关于贯彻直接言词原则的几个特殊问题 972
第五章 民事审级制度的重构 977
一、审级制度建构的基本原理 977
二、我国高层法院职能的渐进转变——由解纷法院到监督法院 986
三、我国低层法院的解纷职能及其实现路径——由单一走向多元 999
第六章 民事审判程序改革 1010
一、诉讼模式转型和程序局部变革所致的结构与功能之间逻辑断裂 1010
二、立案程序与审前程序的相对分离 1018
三、我国庭审结构的调整 1033
第七章 司法公正与民事检察 1037
一、民事检察的基本范畴 1037
二、民事公诉 1054
三、执行监督 1060
第二编 高效民事司法制度的建构 1073
第八章 高效民事司法的要素 1073
一、高效民事司法的基本内涵 1073
二、高效民事司法的主要构成要素 1074
三、民事司法资源的充足投入与合理配置 1075
四、民事司法程序的妥当安排 1079
五、科学的审判管理 1082
第九章 审前准备程序的完善 1085
一、审前准备程序的正当性:公正与效率的双重诉求 1086
二、审前准备程序的性质:程序性准备抑或实体审理 1088
三、审前准备程序的核心——争点整理程序的建构 1091
四、审前准备程序中当事人与法院的作用分担 1102
第十章 举证时限制度的设置 1110
一、举证时限的含义界说及设立目的 1110
二、发现真实与证据失权 1112
三、程序公正与证据失权 1113
四、证据失权的域外考察 1116
五、我国举证时限制度的完善 1119
第十一章 诉答程序的建构 1122
一、诉答程序的功能解析 1122
二、提交答辩状的性质透视 1124
三、完善起诉状与答辩状的构想 1128
第十二章 中国简易审判程序新探索 1131
一、程序分类的理念——在多元程序体系中建构简易审判程序 1131
二、比较研究的启示——简易审判程序的多样性 1133
三、调解+速裁:我国简易裁判程序的基本模式 1138
第十三章 小额诉讼程序研究 1145
一、司法正式性与非正式性的交困 1145
二、小额诉讼的基本要素 1147
三、两大法系的视角和各有千秋的分流机制 1150
四、中国的问题与可能的出路 1155
第十四章 群体纠纷的司法解决 1161
一、群体纠纷的司法解决机制概述 1161
二、群体纠纷的司法解决机制的域外考察 1164
三、我国群体纠纷的司法解决机制的现状及其完善 1176
第三编民事司法权威的制度保障 1185
第十五章 民事司法权威的要素 1185
一、民事司法权威的界定 1185
二、司法主体的权威性 1188
三、司法程序的权威性 1192
四、司法裁判的权威性 1195
第十六章 司法权威与心证公开 1199
一、心证公开的界定 1199
二、心证公开对于司法权威的意义 1201
三、心证公开涉及的主要问题 1207
第十七章 司法权威与司法强制 1216
一、民事司法强制概述 1216
二、民事程序性制裁理论的构建 1221
三、民事程序性制裁的类型化检讨 1233
第十八章 法院调解制度的构建 1250
一、法院调解与司法权威 1250
二、诉前强制调解的正当性 1252
三、法院调解的模式创新 1257
四、法院调解的效力局限 1261
第十九章 民事再审制度的完善 1268
一、再审之诉的一般性考察 1269
二、再审之诉的诉讼标的 1270
三、再审之诉的要件 1275
四、再审事由 1281
五、再审之诉的审理 1285
第二十章 民事执行程序的强化 1291
一、民事执行与司法权威 1291
二、执行机构的改革 1294
三、执行措施的完善 1296
四、执行管辖的规范 1327
五、协助执行的强化 1336
索 引 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