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导论 1
一 民初社会剖析 1
二 民初社会思潮的特点 9
第五编 进化思潮与旧民主主义的发展 2
第一章 复古思潮的泛起 2
一 孔教运动的勃兴 2
二 从虚君共和到开明专制 15
三 从君政复古到丁巳复辟 24
四 复古思潮评议 32
第二章 进化思潮的发展 37
一 进化思潮的深入发展 37
二 进化思潮的基本观点 49
三 进化思潮的主要特点 58
四 进化思潮的作用 67
第三章 三民主义的曲折发展 75
一 孙中山对三民主义的坚持与发展 75
二 朱执信等对三民主义的阐发 84
三 三民主义发展的历史特点 95
第四章 民主政治的新探索 98
一 责任内阁制与总统制 98
二 政党与政党政治 106
三 单一制与联邦制 114
第五章 地方自治思潮的演变 121
一 南京临时政府筹组前后联邦论的兴衰 121
二 中央集权论的大盛与地方自治论的低落 124
三 联邦论的再起 131
四 护国倒袁后地方自治思潮的演化 139
第六章 反对帝制复辟思潮的汹涌澎湃 144
一 1913—1914年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袁革命宣传 144
二 孙中山和中华革命党人的反对帝制、维护共和思想 148
三 黄兴和欧事研究会成员的反对帝制、维护共和思想 155
四 梁启超和进步党人士的反复辟思想 161
五 反对“丁巳复辟”的声浪 168
第七章 激进民主主义的兴起 171
一 陈独秀和激进民主主义思潮的兴起 171
二 维护民主共和,批判封建专制及其思想基础 176
三 从天赋人权思想的输入到人权与科学并重 183
四 价值重建与人的发现 203
五 新的思想解放潮流 213
第六编 社会主义思潮的涌现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播 220
第一章 民生社会主义的发展 220
一 民生社会主义的广泛传播 220
二 民生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 231
三 民生社会主义的实质和地位 245
第二章 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流传 256
一 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输入及其流传 256
二 基尔特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263
三 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评价 268
第三章 新村主义与工读互助主义的兴起 271
一 新村主义的输入及其传播 271
二 工读主义的兴起 289
三 工读互助运动的兴起和失败 297
第四章 无政府主义的兴衰 303
一 晚清无政府主义的传入与宣传 303
二 民初无政府主义的兴盛与泛滥 322
三 无政府主义的衰落 353
四 无政府主义思潮的特点和影响 360
第五章 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播 365
一 科学社会主义传播的历史条件 365
二 李大钊和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初期传播 369
三 科学社会主义的广泛传播 381
四 科学社会主义思潮的特点及历史作用 395
第七编 各种社会改良思潮的兴起 402
第一章 实验主义的流传及其影响 402
一 实验主义及其在中国的流传 402
二 实验主义与改良主义政治主张 417
三“科学方法”评议 424
四 实验主义在中国流传的原因及其历史作用 429
第二章 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435
一 晚清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435
二 民初实业救国思潮的高涨 448
三 实业救国思潮的特点与作用 466
第三章 教育救国思潮的新发展 471
一 辛亥革命后教育救国思潮的活跃 471
二 几种主要的教育救国主张 477
三 对教育救国思潮的思考 486
第四章 科学救国思潮的发展 488
一 辛亥革命后科学救国思潮的兴盛 488
二 欲救垂绝之国命,舍图科学之发达,其道末由 502
三 科学救国宜着意科学教育 507
四 科学救国思潮与新文化启蒙 509
第五章 妇女解放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513
一 晚清妇女解放思潮的兴起 513
二 民初妇女解放思潮的发展 534
第六章 移风易俗思潮与社会风俗演变 554
一 晚清移风易俗思潮的兴起 554
二 民初移风易俗思潮的发展 561
三 移风易俗思潮的特点 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