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和谐理念概述 1
第一节 关于和谐理念发展的几个阶段 4
第二节 关于和谐理念的哲学意蕴 11
第三节 关于“和谐”与“矛盾”等关系的再思考 14
第四节 和谐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21
第二章 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思想 25
第一节 中国古代社会和谐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条件 26
一、中国古代社会和谐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客观条件 26
二、中国古代社会和谐思想形成与发展的主观因素 29
第二节 先秦时期的和谐思想 35
一、先秦时期和谐思想勃兴的历史背景 35
二、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谐思想 37
三、道家学派和谐思想 52
四、墨家学派和谐思想 66
第三节 汉唐时期的和谐思想 71
一、汉唐时期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变化 71
二、董仲舒的和谐德治思想 71
三、佛教教义和伦理规范中蕴含的和谐思想 77
第四节 宋元明清时期的和谐思想 84
一、理学成为正统的封建统治思想 84
二、张载“天人合一”的和谐伦理思想 85
三、周敦颐“宇宙论体系”中的和谐思想 89
四、程朱理学中的和谐思想 93
五、王夫之“礼宜乐和”之“中和之纪”的和谐社会理想 100
第三章 中国近代的和谐思想 108
第一节 危机的诊断与化解——龚自珍人本主义和谐思想的独特形式 110
一、龚自珍对社会危机的诊断 110
二、社会危机的化解方案 117
第二节 王韬和谐思想论述 125
一、中外文化交流与共存 126
二、世界应是相互联系、依存的和谐整体 130
三、主“和”的外交思想 132
四、理想的政治制度:“君民共治” 136
五、恢复生产、发展商业经济,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138
第三节从“共和之世”到“地方自治”——黄遵宪和谐思想与实践 141
一、和谐思想:“共和之世”的形成、发展和主要内容 141
二、和谐思想的具体运用——地方自治 151
第四节 康有为《大同书》蕴涵的和谐思想 156
一、从进化论的角度阐释和谐理念,追求大同社会理想 157
二、和谐平等思想是“大同”理想的核心 159
第五节 梁启超《新民论》蕴涵的和谐思想 160
第六节 孙中山和谐思想解析 165
一、注重民生的社会和谐思想 166
二、互助调和的人际和谐思想 168
三、“节制资本”的经济和谐思想 169
四、对外开放的国际和谐思想 170
五、“官为民仆”的政治和谐思想 171
第四章 西方和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74
第一节 西方古代和谐思想的起源探悉 176
一、和谐的词源学分析 176
二、和平的“伊甸园”——西方和谐思想的摇篮 177
三、“数的适当比例关系”——和谐思想从宗教到哲学的转变 179
四、对立统一的动态和谐思想——从毕达哥拉斯到柏拉图的过渡阶段 181
五、人的存在状态到国家的管理——和谐从纯粹哲学思考转变为治国方略 182
六、中庸的和谐——从理想到现实的回归 189
第二节《古兰经》的和谐思想 196
一、和谐的来源——真主创造 197
二、伊斯兰教和谐观的基本特征 202
三、不和谐的根源 203
四、通往和谐之路 204
第三节 中世纪宗教哲学的和谐思想 205
一、奥古斯丁《上帝之城》和谐思想 207
二、托马斯·阿奎那和谐思想 219
第四节 乌托邦与空想社会主义视野的和谐 226
一、《乌托邦》与“乌托邦”演变 226
二、“实业制度”:圣西门对和谐社会制度的探索 237
三、傅立叶和谐理论基础及其和谐社会设想 244
第五节 西方社会学视野中和谐的多重维度与和谐社会的建构 256
一、关联与统一的有机内在和谐:与原子个体论对立 256
二、稳定与有序的和谐:与失范相对立 261
三、世俗与具体的和谐:与神秘性和神圣性对立 265
四、关系论和谐:与二元论相对立 268
五、创建与追寻——领悟社会学领域和谐社会的建构路径 269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人的和谐思想 305
第一节 马克思和谐思想的渊源 305
一、马克思和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306
二、传统和谐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 307
三、继承与超越——马克思对空想社会主义和谐思想的批判性吸收 309
第二节 马克思和谐哲学思想 314
一、马克思和谐思想的哲学基础 314
二、马克思和谐思想的经济学基础 324
三、马克思的基本和谐思想 328
第三节 毛泽东和谐哲学思想及其社会实践 342
一、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条件与基础 342
二、矛盾对立统一是毛泽东和谐思想的核心内容 345
三、“人民公社”——和谐社会组织建设的实践尝试及经验教训 355
第四节 邓小平社会和谐理论与实践运用 360
一、社会主义本质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361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具体运用 369
第五节《江泽民文选》中的和谐哲学思想 373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的发展观 374
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和谐的执政观 375
三、“三个代表”思想——和谐的文化观 375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和谐的建设观 377
五、推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谐的经济增长观 378
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谐的工业战略观 379
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谐的人才培养观 379
八、积极推进西部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380
九、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谐的党建观 381
第六节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82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及内涵 382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 384
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基本内涵 386
四、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387
第六章 和谐思想的哲学基础 400
第一节 关于哲学的三种理论形态 400
一、原生形态哲学 401
二、对立形态哲学 403
三、和谐形态哲学 409
第二节“一分为三”是和谐思想的哲学基础 414
一、一分为三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415
二、“一分为三”的表现形式 417
三、“一分为三”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427
第三节 构建和谐天人关系与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431
一、构建和谐天人关系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434
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454
第七章 和谐哲学理论的当代运用 459
第一节 和谐哲学思想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459
一、“和谐哲学”对政治伦理的构建意义重大 460
二、“和谐哲学”是树立新型政治伦理价值观的理念前提 462
三、发挥“和谐哲学”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关键性作用 463
四、和谐哲学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 465
第二节 和谐哲学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468
第三节 和谐哲学思想与和谐文化教育的关系 472
一、和谐哲学与和谐文化建设 472
二、和谐哲学理论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481
主要中文参考文献 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