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发展航天事业的科学思想体系 1
第一篇 系统工程思想与方法 13
引言 13
第1章 系统思想和系统工程 14
1.1引言 14
1.2系统和系统思想 15
1.3系统思想在20世纪的蓬勃发展 19
1.3.1运筹学的由来与战争 19
1.3.2线性规划与非线性规划 26
1.3.3排队论 26
1.3.4搜索论 27
1.3.5博弈论 27
1.3.6库存论 28
1.3.7决策论 28
1.3.8运筹学在战后的发展 28
1.3.9事理学 29
1.3.10统一管理科学和事理学的运筹学 30
1.3.11控制论和大系统理论 30
1.3.12信息论 32
1.3.13系统工程的初期发展 34
1.4系统工程 36
1.5系统科学、系统学、系统观 40
1.5.1从系统工程到系统科学、系统学、系统观 40
1.5.2自然科学中的系统科学 41
1.5.3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49
参考文献 53
第2章 系统工程方法 55
2.1系统观 55
2.1.1目的性 55
2.1.2总体性 57
2.1.3关联性 59
2.1.4开放性 64
2.1.5最优性 64
2.1.6综合性 65
2.1.7可分性 66
2.1.8组织性 69
2.1.9时序性 70
2.1.10实践性 71
2.2系统工程的方法与步骤 72
2.2.1时间维——工作阶段 73
2.2.2逻辑维——思维过程 76
2.2.3知识维——专业知识 81
2.3系统工程的几个基本原理及概念 81
2.3.1反馈原理 82
2.3.2线性规划 85
2.3.3动态规划 93
2.3.4协调原理 106
2.3.5建模与仿真原理 109
2.3.6综合评价的数学方法 111
2.3.7系统动力学 113
2.3.8信息论基础 121
2.3.9信源学 142
2.3.10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 166
参考文献 193
第二篇 系统工程总体 199
引言 199
第3章 系统工程总体思想与设计原则 200
3.1系统工程的目标 200
3.1.1目标分析 200
3.1.2实现任务目标的战术技术指标体系 200
3.2系统工程的总体 201
3.2.1总体、总体思想、总体工作、总体队伍 201
3.2.2系统分解 206
3.2.3系统综合 209
3.2.4系统协调 210
3.2.5系统的系统 211
3.2.6总体工作环境 212
3.2.7总体工作概括 213
3.3总体设计思想原则 214
3.3.1顶层大战略原则 215
3.3.2有限途径原则 216
3.3.3构思意图原则 217
3.3.4跃进跨度原则 218
3.3.5难易先后原则 219
3.3.6行为先后原则 220
3.3.7开创继承原则 220
3.3.8难点分散原则 222
3.3.9体系智慧原则 223
3.3.10扬长避短原则 224
3.3.11均衡协调原则 225
3.3.12有限竞争原则 225
3.3.13状态冻结原则 225
3.3.14眼见为实原则 226
3.3.15孤立因子原则 227
3.3.16严谨试验原则 228
3.4总体误差和精度设计原则 229
3.4.1概述 229
3.4.2随机误差 235
3.4.3系统误差 240
3.4.4精度指标的评定与算法 246
3.4.5总体精度分析的目的与任务 248
3.4.6总体精度分析原则 249
3.4.7总体精度分配原则 252
3.4.8提高总体精度的基本方法 254
3.5总体设计质量原则 256
3.5.1质量设计若干原则 256
3.5.2可靠性工程若干原则 260
3.5.3长寿命设计若干原则 272
3.6总体对抗设计原则 277
3.6.1概述 277
3.6.2对抗设计基本原则 278
3.6.3对抗评估工程 283
3.7总体风险设计与管理原则 286
3.7.1对未知规律的探索 286
3.7.2风险和风险设计与管理的定义 287
3.7.3风险递降原理 287
3.7.4风险评估与风险的不可加性原理 290
3.7.5降低风险的基本措施 292
第4章 总体部建设 294
4.1总体人员的特点、专业知识与队伍建设 294
4.1.1龙头的作用 294
4.1.2总体部与总体人员的梯队 294
4.1.3总体人才特点 295
4.1.4专业知识结构 296
4.1.5领头人 298
4.1.6反设计——练兵 298
4.1.7初战必胜的指标 299
4.1.8总体部的责任 299
4.1.9结论 299
4.2总体与技术指挥线和行政指挥线 300
4.2.1型号研制中总体与技术指挥线和行政指挥线 300
4.2.2对抗研究体系的组织形式与措施 303
4.3总体工作的程序 306
4.3.1指标论证阶段 306
4.3.2方案论证和方案验证阶段 306
4.3.3初步设计阶段 307
4.3.4技术设计阶段 308
4.3.5试验阶段 308
4.3.6设计定型阶段 309
4.3.7批生产阶段 309
4.4总体与预先研究和预研工程 310
4.4.1总体与预先研究 310
4.4.2总体与预研工程 311
4.5总体与计划流程 312
4.6技术责任制和民主集中制原则 314
4.6.1技术责任制 314
4.6.2民主集中制 316
4.6.3总体在战略研究中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318
4.7结束语 320
参考文献 323
第三篇 预先研究与工程研制 327
引言 327
第5章 预先研究 330
5.1预先研究定义、目的与分类 330
5.1.1预先研究定义 330
5.1.2预先研究目的 330
5.1.3预先研究阶段 330
5.1.4课题 331
5.1.5预先研究课题的分类 331
5.1.6预先研究与型号研制的经费比例 332
5.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332
5.2.1基础研究 332
5.2.2应用研究 334
5.3先期技术开发 335
5.4预先研究工作的阶段 337
5.5预先研究实物成果形式 338
5.6预先研究课题与未来型号衔接 339
5.7预先研究发展战略的制定 339
5.8未来型号跨度策略 341
5.9未来型号预先研究专项 343
5.9.1型号预研类 343
5.9.2预研工程类 344
5.9.3单项技术预研类 344
5.10五年预先研究发展战略研究 345
5.10.1发展战略研究总指导原则 345
5.10.2同步研究原则 345
5.10.3五年预先研究发展战略研究的主要步骤、任务与过程 345
5.10.4编制预先研究五年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的指导原则 347
5.10.5预先研究五年计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348
5.11预先研究管理 350
5.11.1预先研究管理工作任务 350
5.11.2预先研究管理人才 350
5.11.3组织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350
5.11.4预先研究组织管理体系 352
第6章 工程研制 359
6.1工程研制的定义、遵循的原则与阶段划分 359
6.1.1研制定义 359
6.1.2研制遵循的原则 359
6.1.3完成研制任务的标准 360
6.1.4研制程序 360
6.2指标论证阶段 361
6.2.1指标论证阶段的总体构思 361
6.2.2指标论证阶段主要工作 362
6.3方案论证阶段 364
6.3.1方案论证阶段的总体构思 364
6.3.2方案阶段的主要工作 366
6.4初样阶段 369
6.4.1初样阶段的总体构思 369
6.4.2初样阶段的主要工作 369
6.5试样(正样)阶段 373
6.5.1试样(正样)阶段的总体构思 373
6.5.2试样(正样)阶段的主要工作 373
6.6定型阶段 376
6.6.1定型阶段的总体构思 376
6.6.2定型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 377
6.7设计鉴定阶段 378
6.7.1设计鉴定阶段的总体构思 378
6.7.2设计鉴定阶段的主要工作 379
6.8生产定型阶段 380
6.8.1生产定型阶段的总体构思 380
6.8.2生产定型阶段的主要工作 380
6.9型号研制参考程序 382
6.9.1弹道导弹研制参考程序 382
6.9.2卫星研制参考程序 384
6.9.3防空海防型号研制参考程序 386
6.10分系统研制程序与总体研制程序的关系 390
6.11风险 390
第7章 飞行试验 392
7.1总则 392
7.2试验组织领导 392
7.3试验工作程序 394
7.4岗位责任 398
7.5质量控制 399
第8章 设计师系统和行政指挥系统 401
8.1设计师系统的职责与使命 401
8.2总体部设置 401
8.3设计师人选 402
8.4设计师职责 403
8.5设计师与指挥、调度系统的协同 404
8.6设计师与工艺师的关系 405
8.7设计师需正确处理的七个关系 406
8.8指挥调度与计划协调技术 408
第9章 技术成熟度 410
9.1美国的产品技术与制造成熟度 410
9.1.1技术成熟度 410
9.1.2制造成熟度 412
9.1.3制造成熟度与技术成熟度的等级对照 413
9.2我国的技术成熟度评价标准 414
9.3技术成熟度评价标准和预先研究/型号研制的阶段对照分析 418
9.4预先研究和型号研制及技术成熟度评价标准的关系 424
参考文献 426
第四篇 计划协调技术 429
引言 429
第10章 计划协调技术原理 430
10.1任务、工作、事项、流程图 431
10.1.1任务与工作 431
10.1.2流程特性 431
10.1.3事项 432
10.1.4事项的三特性 433
10.1.5事项和工作的符号表示 434
10.1.6工作流程图 435
10.1.7工作流程图的连续性和不可逆性 436
10.1.8线 436
10.2任务工期、紧急线、富裕时间 437
10.2.1工作完成工期的估计 437
10.2.2找紧急线 438
10.2.3事项的预计最早实现日期和预计最迟实现日期 442
10.3流程图分类与等效 444
10.3.1流程图分类 444
10.3.2流程图等效法 446
10.4流程图作图技巧 447
10.4.1工作和事项 447
10.4.2广义工作和虚工作 448
10.4.3平行工作画法 448
10.4.4反复过程画法 449
10.4.5衍生工作画法 450
10.4.6交替工作画法 451
10.4.7孤立事项的处置 452
10.4.8虚工作的运用 455
10.4.9作图简化 458
10.4.10流程图的合成 461
10.4.11流程图布局 461
10.4.12流程图Ⅱ型表示法 462
10.5计算机计算的基本程序 467
10.5.1事项编号 467
10.5.2工作编号的提取顺序——园扫法及原始数据表 468
10.5.3编排工作顺序表和事项顺序表 470
10.5.4线的段数、事项的秩数、工作的秩数和合格流程 471
10.5.5计算程序A 473
10.6最优化 474
10.6.1计划流程图的最优化 474
10.6.2检查工作完成工期的估计 475
10.6.3把串联作业改为平行或交叉作业 476
10.6.4通过增加人财物的办法来缩短工作工期 477
10.6.5把非紧急工作上的资源调剂到紧急工作上 478
10.6.6合理利用富裕时间,促使资源均衡利用 480
10.6.7流程最优化 485
10.7费用优效 487
10.7.1工期和费用 488
10.7.2多重紧急线段 490
10.7.3直接费用的费用优效原理 491
第11章 计划协调技术运用 503
11.1运用计划协调技术的组织管理程序 503
11.1.1综述 503
11.1.2工作表、事项表及其管理程序 504
11.2推广中的几个问题 508
11.3计划协调技术与系统工程总体 510
11.4计划协调技术与航天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一体化集成 511
11.5计划协调技术的管理人员素质培训 512
11.6结束语 512
第12章 多任务计划协调技术 516
参考文献 521
第五篇 开创性科技的组织与管理的实践 525
引言 525
第13章 航天系统工程科技开创之路 527
13.1航天开创期十大专业 527
13.2自力更生起家 527
13.3地地导弹系列化发展的技术路线 529
13.4固体火箭发动机 547
13.5液氢液氧发动机 549
13.6石英加速度计 549
13.7可靠性研究 550
13.8卫星与运载火箭 550
13.9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发展 552
13.10靶机——高空高速靶弹 561
13.11抗干扰 562
13.12海防导弹技术发展途径 569
13.13超视距雷达 571
13.14反导640任务 572
13.15反导的气动热 574
13.16抗核加固 575
13.17试验弹 576
13.18突防仿真 576
13.19大型地面计算机 577
13.20动压马达陀螺和捷联惯导任务 577
13.21激光陀螺和光纤陀螺 578
13.22毫米波精确制导预研工程和研究师系统 579
13.23遥测的统一 579
13.24国产集成电路推广和关键设备研制 581
13.25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技术 582
13.26计算机自动化测量与控制技术 586
13.27国内C波段通信卫星 586
13.28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预先研究 588
13.29提高相机分辨率 590
13.30 CCD相机 591
13.31双星导航卫星 592
13.32卫星地面站研制和通信广播卫星波段选取 593
13.33微重力试验卫星 596
13.34砷化镓器件 596
13.35巡航导弹 598
13.36第五代计算机 600
13.37海湾战争的启示 604
13.38卫星导航技术用于制导和快速定位定向 604
13.39提高战术导弹命中精度的预先研究 605
13.40反航母导弹预研工程 606
13.41硅微波功率器件 607
13.42组织有限竞争 608
13.43注解 608
13.44小结 609
第14章 计划协调技术的实践 611
14.1计划协调技术的由来 611
14.2计划协调技术的试点 612
14.3计划协调技术的推广 614
14.4全面推广的几个典型 616
14.4.1盖楼 616
14.4.2东风五号弹头的计划协调 617
14.4.3长征四号发动机 618
14.4.4洲际导弹 619
参考文献 629
跋 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