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报告 2012 建设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12 to build a matur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佳贵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09622148
  • 页数:257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中央布置给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研究课题”任务,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主任陈佳贵任课题组组长。为了更好地搜集一手资料,课题组对一些省市进行了实地调研,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家和理论界的同志进行座谈,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设成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阶段;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等。

1.建设成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阶段 1

1.1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进展 2

1.1.1基本经济制度和微观主体重塑方面的改革进展 2

1.1.2建设市场体系和完善市场机制方面的改革进展 3

1.1.3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进展 6

1.1.4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改革进展 7

1.1.5对外开放方面的主要进展 9

1.2经济体制改革中现存的矛盾与问题 10

1.2.1政府职能转变严重滞后 10

1.2.2垄断性行业改革进展缓慢 13

1.2.3要素市场化改革滞后 15

1.2.4收人分配体制尚未理顺 19

1.3中国已进入建设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阶段 23

1.3.1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标志 23

1.3.2改革的方略和路径 25

1.4加快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建设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 28

1.4.1充分认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未来改革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 28

1.4.2着力推进大部门制改革 30

1.4.3行政机构改革应与政府职能转变相结合 31

1.4.4配套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32

1.5建设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 33

1.5.1继续深化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 33

1.5.2继续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35

1.5.3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制度 36

1.5.4全面推动金融改革、开放与发展 37

2.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40

2.1地方政府行为的微观化、企业化和趋利化倾向值得关注 40

2.1.1政府直接从事招商引资工作 41

2.1.2政府直接经营城市,或者更确切地说,直接运营土地 41

2.2地方政府行为异化的深层体制性因素 44

2.2.1政绩考核体制的深刻影响 44

2.2.2财税体制的深刻影响 46

2.2.3土地制度的深刻影响 54

2.3改善财税激励结构,矫正地方政府的微观化行为 55

2.3.1降低间接税比重,弱化地方政府单纯追求产值增长的扭曲式激励 56

2.3.2调整现行的与土地、房屋有关的财政收入制度,遏制地方政府经营土地的冲动 56

2.3.3在坚持分权原则的前提下,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 57

2.4改变土地要素资源配置方式,克服地方政府的趋利化行为 63

2.4.1加快土地要素配置和价格形成的市场化改革 63

2.4.2关键是厘清政府的角色定位 64

2.4.3从根本上切断政府利用对土地资源的垄断性经营权获取利益的管道 64

2.5以完善公共治理为重点,强化政府的公共利益倾向 66

2.5.1国际上的理论和实践发展 66

2.5.2政府治理结构改革的重点 68

2.6探索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 69

2.6.1供给主体多元化的理论发展 70

2.6.2供给主体多元化的机理分析 72

2.6.3供给主体多元化的具体路径分析 73

3.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 76

3.1明确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地位和性质 76

3.1.1事业单位的产业属性 77

3.1.2事业单位的职业属性 77

3.1.3事业单位的社会属性 78

3.2明确事业单位改革的任务与目标 78

3.2.1事业单位的变迁 78

3.2.2推进事业单位的改革必须有明确的目标 79

3.3推进事业单位投入体制和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 80

3.3.1明确政府对事业单位的投入责任 80

3.3.2加强对事业单位发展规划和宏观布局的管理 81

3.3.3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 81

3.3.4加强绩效考核和产出管理,提高事业单位资源利用效率 81

3.4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薪酬制度改革 82

3.4.1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必须改革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 82

3.4.2人事制度改革必须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机衔接起来 83

3.5统筹推进事业单位与机关公务员社会保险制度改革 84

3.5.1分开考虑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种种难题 85

3.5.2世界各国一般把国家公职人员与企业职工分开来单独建立两套制度 86

3.5.3不易在基本养老保障上造成知识分子与党政干部的对立 86

3.5.4逐步缩小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养老保障方面的差距 87

3.6推进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的相关建议 88

3.6.1加大政府财政和公共投入 88

3.6.2逐步实行“收支两条线” 88

3.6.3规范并大幅度提高公益性事业单位职工的薪酬 88

3.6.4加快中央直属事业单位尤其是中央各个部委所属事业单位的统一改革 89

4.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制度 92

4.1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共财政制度 92

4.1.1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政府职能与财政支出结构的演变 92

4.1.2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税负和政府收入结构 94

4.1.3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预算制度与财政管理制度 95

4.1.4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基本格局 97

4.1.5对中国的启示 98

4.2以消除二元财政体制和改善民生为目标,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100

4.2.1当前财政支出结构的现状 100

4.2.2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促进政府职能转型 102

4.2.3增强财力保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03

4.2.4改进公共行政激励机制,促进服务型政府的建立 104

4.3健全财税的收入分配功能,推进新一轮税费改革 106

4.3.1现行政府收人体系的基本格局与问题 106

4.3.2按照“以支定收”原则严格界定适当的宏观税负水平 109

4.3.3以实施结构性减税为契机优化税制 110

4.4以完整性、科学性为目标,加快预算及财政管理制度改革步伐 113

4.4.1预算与财政管理领域现存的问题 113

4.4.2以完整性为目标进一步推动“全口径”预算 117

4.4.3加快《预算法》修订,以法律形式确立预算分配权 118

4.4.4完善财政支出监督问责机制,制约财政贪腐与浪费 119

4.4.5强化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 120

4.5以清晰划分事权为重点调整政府间财政关系 120

4.5.1当前政府间财政关系存在的问题 121

4.5.2以明晰事权划分和支出责任为下一步改革重点 128

4.5.3以压缩规模、调整结构为重点重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129

4.5.4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基层财政 130

4.5.5加快建设处理新问题的制度框架 131

5.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133

5.1过去10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 133

5.1.1深人推进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改革,金融业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 133

5.1.2健全分层有序的金融市场体系,特别是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资本市场发展的股权分置问题 134

5.1.3稳步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利率市场化改革,人民币国际地位明显提升 135

5.1.4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有力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36

5.1.5不断提高金融监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有力保障了我国金融安全稳定 136

5.1.6不断深化金融对外开放,我国金融业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得到提升 137

5.1.7积极推动金融改革实验 137

5.2深化下一阶段金融体制改革的原则 138

5.2.1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 138

5.2.2坚持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 139

5.2.3坚持创新与监管相协调的发展理念 139

5.2.4坚持积极防范化解风险的永恒主题 139

5.2.5坚持自主、渐进、安全、共赢的开放方针 140

5.3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140

5.3.1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优质金融服务,加大对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 140

5.3.2深化金融机构改革,着力加强公司治理 141

5.3.3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切实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142

5.3.4防范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避免财政金融风险相互传递 144

5.3.5加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建设,推动金融市场协调发展 145

5.3.6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 146

5.3.7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提高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资源配置能力和金融安全保障水平 146

5.3.8加强金融基础建设,改善金融发展环境 147

6.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 148

6.1国有企业改革成绩巨大,但尚未完成 149

6.2正确看待国有企业的性质和特点 150

6.2.1国有企业能够克服私有产权的局限性,具有更大的风险承受能力 152

6.2.2国有企业具有“公共性”和“企业性”双重性质,可以超越单纯的商业利益目标 152

6.2.3国有企业拥有比私有企业更多的融资渠道,更容易取得财政补贴 153

6.2.4国有企业具有较高的信誉,不容易破产 153

6.2.5国有企业经营领域特殊,与政府关系密切 153

6.3实现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更好的兼容 154

6.3.1继续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156

6.3.2进一步规范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 156

6.3.3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 157

6.3.4鼓励、支持与引导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共同参与市场竞争,充分发挥各种所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 157

6.4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 158

6.4.1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 159

6.4.2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探开发 159

6.4.3基础重化工业和尖端产业 160

6.4.4战略性新兴产业 160

6.5继续改善国有企业治理 161

6.6深化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改革 163

6.6.1加快铁路运输产业、盐业、烟草等领域改革,实现政企分离 166

6.6.2进一步调整垄断行业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业务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 166

6.6.3改革妨碍垄断产业发展和有效竞争的政策 167

6.7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168

6.7.1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采集和发布制度 168

6.7.2加强产权管理和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健全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 169

6.7.3注重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优化 169

6.7.4严格企业收入分配调控和薪酬管理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薪酬分配机制 171

6.8改革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172

7.民营经济改革与发展 174

7.1正确认识中国民营经济本质属性,破解民营经济发展中的思想障碍 174

7.2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机制改革,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179

7.2.1垄断产业改革与民营经济的发展 180

7.2.2税收与融资体制改革与民营经济的发展 183

7.2.3政策选择 184

7.3完善产业转移的体制机制,为民营经济聚集发展创造条件 188

7.3.1要尽快制定出民营经济产业转移规划 189

7.3.2鼓励民营经济产业迁移模式的创新 190

7.3.3要对实施产业迁移的民营企业给予必要补贴 191

7.4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与制度建设,破解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困境 191

7.4.1强化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192

7.4.2促进民营企业制度转型 195

7.4.3民营企业家应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197

8.资源能源体制改革 198

8.1以英美为代表的市场经济国家能源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 198

8.1.1能源管理体制根据发展需求适时进行调整 198

8.1.2能源管理体制以促进竞争的法律为基础 200

8.1.3能源管理体制以市场机制为前提 201

8.1.4能源管理体制以监管为核心 202

8.2能源管理体制的三种模式 203

8.2.1政监分离模式 203

8.2.2转型过渡模式 205

8.2.3集中型模式 206

8.3中国当前能源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207

8.3.1能源法律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但滞后于管理体制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207

8.3.2市场机制建设进展缓慢,宏观调控微观化 209

8.4我国能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与重点 217

8.4.1建立完善的能源市场机制 217

8.4.2健全与成熟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能源法律体系 220

8.4.3根据行业特点建立和健全监管标准 221

8.4.4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 222

9.对外经济关系体制改革 224

9.1“以开放促转型”:新开放论与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目标 224

9.1.1新时期对外开放的目标 224

9.1.2“以开放促转型”的新开放论 225

9.2国际重大战略机遇与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重点 227

9.2.1投资低碳产业,加强国际能源合作,抓住有利于实现我国绿色增长的国际低碳经济发展机遇 228

9.2.2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抓住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服务全球化新机遇 230

9.2.3扩大海外直接投资,重点支持国有企业对能源和战略性资源的投资,抓住有利于国有跨国公司成为全球重要外资来源的新机遇 233

9.2.4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加强南南合作,抓住有利于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兴市场快速发展机遇 236

9.2.5实施自贸区战略,在积极开展多边合作的同时,实施“亚洲战略”,抓住有利于确立我国在亚太地区领导权的亚太自贸区建设的新机遇 238

9.2.6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组织改革和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建设,以发展问题为G20的核心议题,抓住有利于提升我国话语权的国际经济秩序变化的新机遇 241

9.3发展·开放·合作:新安全观与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制度安排 244

9.3.1当前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面临的新问题和新特点 244

9.3.2新安全观:在发展、开放和合作中保护国家经济安全 245

9.3.3在开放中保证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制度安排 246

参考文献 249

后记 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