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秦汉社会经济形态新探》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金光著
  • 出 版 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100097604
  • 页数:497 页
图书介绍:本书稿深入研究了战国秦社会经济形态,内容包括官社经济体制的根基、官社经济体制下的田间佈置规划标准化体系制度、“邑”的社会政治经济实体性、周代的村社组织、《周礼》中的官社经济体制、孟子井田为官社经济体制说、秦的官社经济体制、战国秦汉的“社”与“社”会活动、官社体制下的农民道德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等。

自序: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形态问题的新思维 1

一、走出外来学术话语体系的困境,回归中国历史境域,构建独立的理论分析系统 1

二、关于构建中国历史社会经济形态新坐标体系的设想——国家权力中心论 5

三、关于中国土地关系问题的哲学思考——中国历史地权本体论 11

四、周—清间社会形态四期说 26

第一章 总论 54

第一节 实践历史学:历史学研究的认识论、方法论问题 54

一、入于史:回归历史境域 55

二、出于史:从原历史中,发现实践历史逻辑,提炼和建构普遍性理论分析系统 57

三、历史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62

第二节 官社经济体制模式概说 65

第二章 官社经济体制的根基:普遍土地国有制度与国家普遍授田制 70

第一节 西周春秋时代,“王土”“封建”下的多级占有制 70

一、封邦建国与赐田作采 70

二、周金文中所见土地转移问题 78

三、邑共同体组织的顽固性 84

第二节 从“王土”到“皇土”:战国秦普遍的真正的土地国有制的高度发展 84

第三节 扩大国营耕地、牧场及圈占山林川泽 86

一、国营农耕地 86

二、国营牧地 88

三、山林川泽等资源 89

第四节 战国、秦国家普遍“制土分民”授田制 91

一、授田总则——“为户予田宇”、“乡田同井”、定量份地、定期还授、制辕田 93

二、授田对象与授田类别 104

三、家内受田人口之身份与资格 106

四、国家授田制的历史渊源 111

第五节 龙岗秦简中的土地国有制度诸问题 112

一、“行田”之律 113

二、“阡陌疆畔”、“畴企”等“为田”格局 115

三、“行田”中的诸违法行为 119

四、“实田”活动 133

五、国家授田制下,官社份地农生产的强制性及其趋向 136

六、“假田”问题 137

七、苑囿的保护和综合开发问题 140

八、个体莱田为公共牧场 144

九、结语 145

第六节 秦从孝公“为田开阡陌封疆”到始皇“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其普遍土地国有制的法权形式与经济内容 147

一、国家对土地拥有普遍的最高所有权 147

二、租税合一制 160

三、户籍与人口控制 163

第七节 战国、秦土地国家所有制的二重性 166

第八节 传统国家普遍授田制的延续和终结以及私有地权的形成 167

一、汉初土地国有制与国家授田制的延续 168

二、“名田宅”辨 191

三、传统国家普遍授田制的终结与私有地权的形成 210

第三章 官社经济体制下的田间布置规划标准化体系制度——“为田开阡陌封疆” 225

第一节 “田有封洫” 225

第二节 “开阡陌” 226

第三节 “修封埒,正疆畔”与畎亩标准化规划 239

一、畛、亩、顷、阡陌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240

二、封埒及其与阡陌的关系 249

第四节 “为田”因时、地而制宜 257

第四章 邑的社会政治经济实体性——官社国野体制新说 264

一、邑为传统共同体组织 265

二、邑(国)野一体 274

三、由邑(国)野一体到城乡对立 279

四、乡吏政社合一的职掌 283

五、实体邑举例:《田法》、《周礼》中的邑 285

第五章 周代的邑社组织 287

第一节 西周的村社组织 287

第二节 说《诗·豳风·七月》:对一个典型村社模式的分析 291

第三节 春秋时期各国对村社的整理活动及其向战国典型官社经济体制的过渡 294

第六章 《周礼》中的官社经济体制 302

一、土地国有制及国家授田制 302

二、政社合一制 305

三、兵农合一 311

四、强制性与激励机制 313

五、施救施惠 314

第七章 银雀山汉简中的官社经济体制 317

第一节 银雀山汉简中的普遍土地国有制及国家授田制 318

第二节 农业生产的强制性与生活的集体公共联系性 332

第三节 社会人口的生产分工与养用问题 337

第四节 产品分配关系 338

第五节 综论《田法》等篇中的社会经济体制 340

第八章 孟子“井田”为官社经济体制说 344

一、孟子“井田”为国家份地授田、官社经济体制说 344

二、汉人所理解的井田制 349

三、说“以提封田解开井田之谜”说之谬 352

第九章 商鞅变法后秦的官社经济体制 361

第一节 秦官社体制下乡村聚落内的共同经济联系 362

一、乡邑的经济实体性 362

二、以“公作”——集体耕作——为基础的集体生产过程与劳动协作形式 366

三、乡之“公仓” 370

第二节 乡邑政社合一的职能 371

第三节 “野禁”、“四时之禁”与秦《田律》 375

第四节 邑里村落内的共同社会精神生活 380

第五节 强宗豪民——官社体制下的民间领袖 387

第十章 战国、秦官社经济体制模式典型举例 388

一、秦简《厩苑律》“以四月”条型 388

二、青川秦牍《更修为田律》型 394

三、孟子井田型 397

四、《礼记·月令》型 398

五、银雀山汉墓竹简《田法》型 399

六、书社 400

第十一章 战国秦汉的“社”与“社”会活动 403

一、置社 403

二、里社 407

三、县社 410

四、郡社 411

五、州社 411

六、私社 411

七、书社 411

第十二章 官社遗风——汉代的乡里社会组织——弹、僤 412

第一节 里父老僤 413

第二节 “正弹” 425

第三节 “街弹” 432

第四节 附:“中服” 436

第十三章 官社经济体制下的农民道德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438

第一节 生存权利第一:一个根本的道德律令 441

一、追求生存安全:官社体制下农民家庭经济预算的平衡问题 441

二、“仁政”——生存政府保障论 449

三、建立一个对官社政治经济制度和行为进行道德评价的价值标准体系 454

第二节 官社土地产品分配法则 457

一、分配法则的核心——国家索取制度 458

二、均平第一——土地资源配置与产品分配中的道德铁律 461

三、税率法则 466

四、地租的支付方式及其对农民生存权利和生计的影响 468

五、分配法则的发展历程及其实践问题 472

六、重评助、贡、彻法 476

七、战国秦汉土地税、人头税的困境 479

第三节 官社的社会施救制度 480

一、官社的救助组织系统与措施 481

二、评产定税 485

三、“耕三馀一”——备荒求生存的生存经济目标 486

四、市场风险与农民生存经济 488

第十四章 官民二元对立:官社下及中国古代社会阶级结构的基本格局 489

第一节 官社体制下的国家索取制度 489

第二节 “君子”与“野人”的对立格局 493

一、以皇(王)为首的统治主阶级 493

二、权力转变为财富的不替铁律 494

第三节 官逼民反:中国古代官民博弈的收盘结局 495

后记 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