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五十年的社会变革 1
第一章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 1
第一节 贵阳解放与军事接管 2
第二节 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6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改革 10
第四节 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15
第五节 实现社会主义改造 19
第六节 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23
第二章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曲折 27
第一节 探索的良好开端与其间的挫折 27
第二节“大跃进”运动 30
第三节 人民公社化运动 35
第四节 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 39
第五节“四清”运动 42
第六节“三线建设” 48
第三章 十年“文化大革命”内乱 53
第一节“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全面内乱 53
第二节“斗、批、改”和林彪集团覆灭 59
第三节纠“左”整顿和粉碎“四人帮” 65
第四章 开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 69
第一节 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 69
第二节 拨乱反正和落实政策 71
第三节 调整国民经济在改革开放中起步 77
第五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80
第一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80
第二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85
第三节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91
第六章 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94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4
第二节 实施西部大开发 100
第三节 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 105
第二编 政治建设 109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09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贵阳市委员会 110
第二节 贵阳市党员代表会议和党员代表大会 114
第三节 领导决策和党的工作 117
第四节 中共贵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123
第二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发展 126
第一节 贵阳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127
第二节 贵阳市人民代表大会 128
第三节 贵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31
第四节 依法行使国家权力 134
第三章 人民政府的建立演变发展 140
第一节 贵阳市政府机构 141
第二节 各时期的政府工作 146
第三节 贵阳市行政区划变迁 152
第四章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159
第一节 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 159
第二节 贵阳市人民检察院 164
第三节 公安与司法行政 167
第五章 逐步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70
第一节 政协贵阳市委员会 170
第二节 市政协常委会及专门委员会 174
第三节 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 177
第六章 民主党派 180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贵阳市委员会 180
第二节 中国民主同盟贵阳市委员会 183
第三节 中国民主建国会贵阳市委员会 186
第四节 九三学社贵阳市委员会 188
第五节 中国农工民主党贵阳市委员会 189
第六节 中国民主促进会贵阳市委员会 191
第七节 致公党贵阳市委员会 192
第七章 人民团体和社会团体 194
第一节 贵阳市总工会 194
第二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贵阳市委员会 198
第三节 贵阳市妇女联合会 200
第四节 贵阳市文学艺术联合会 202
第五节 贵阳市科学技术协会 204
第六节 贵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206
第七节 贵阳市工商业联合会 207
第八节 贵阳市残疾人联合会 209
第九节 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212
第三编 经济建设 215
第一章 贵阳工业的发展 215
第一节 轻工业 221
第二节 化学工业 228
第三节 冶金工业 234
第四节 机械工业 240
第五节 建材工业 247
第六节 能源工业 251
第七节 医药工业 256
第八节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262
第二章 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 269
第一节 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服务体系 269
第二节 种植业 277
第三节 养殖业 287
第四节 乡镇企业 294
第五节 扶贫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01
第三章 西南大通道的拓展 306
第一节 公路运输 306
第二节 铁道运输 315
第三节 民用航空 322
第四节 市内交通 329
第四章 邮电通信及信息化 336
第一节 邮政通信 337
第二节20世纪80年代前的电信 343
第三节 电信公用通信现代化 348
第四节 信息化建设 354
第五章 商业贸易与物资流通 360
第一节 计划经济下的商业贸易和物资流通 360
第二节 流通体制改革 368
第三节 市场经济下的商业 376
第四节 粮食购销储备 382
第六章 贵阳是全省金融中心 387
第一节 金融管理体制的变革 387
第二节 金融机构多元化 391
第三节 金融业务的扩大 397
第四节 金融监督管理 404
第七章 贵阳城市建设 408
第一节 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 408
第二节 小城镇建设 418
第三节 城市公共设施建设 425
第四节 建筑企业与建筑工程 431
第五节 城市住房 436
第八章 旅游业的兴起 440
第一节 贵阳市旅游业的发展 440
第二节 旅游资源开发与景区建设 444
第三节 贵阳是贵州省旅游中心城市和旅游服务中心 451
第九章 环境保护 456
第一节 环境污染治理 456
第二节 自然环境保护 461
第三节 水环境保护 467
第四节 生态经济市建设 472
第十章 经济管理与监督 476
第一节 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及其改革 476
第二节 经济宏观管理 479
第十一章 财政税收 487
第一节 财政管理体制变革与财政收支 487
第二节“分税制”前的税务 491
第三节 国税与地税分开 495
第四编 文化建设 498
第一章 贵阳是贵州教育中心 498
第一节 基础教育 501
第二节 职业教育 510
第三节 高等教育 515
第四节 成人教育 520
第五节 师范教育和民族教育 526
第二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 531
第一节 科技事业的演进 531
第二节 贵阳是全省科研机构最集中的地方 536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创新 542
第四节 社会科学研究 547
第三章 文化艺术 552
第一节 社会文化事业 552
第二节 文化遗产保护 559
第三节 电影剧团与文化产业 563
第四节 文学艺术创作 569
第四章 新闻出版与广播电视网络 573
第一节 报纸 573
第二节 书刊出版 576
第三节 广播 581
第四节 电视与村通工程 585
第五章 体育事业的发展 590
第一节 群众体育 590
第二节 竞技体育 596
第三节 体育设施和体育产业 605
第六章 医疗卫生 610
第一节 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611
第二节 医疗技术的提高 616
第三节 疾病防治和保健 619
第四节 爱国卫生运动与卫生监督 623
第五编 社会生活 627
第一章 人口与计划生育 627
第一节 人口状况的变动 627
第二节 计划生育工作 633
第二章 民族 637
第一节 民族状况 637
第二节 民族工作 641
第三节 民族乡 644
第三章 宗教 649
第一节 佛教和道教 650
第二节 伊斯兰教 653
第三节 天主教和基督教 655
第四章 劳动就业 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 662
第一节 劳动就业 662
第二节 社会保障 666
第三节 人民生活 674
大事纪略 679
全书主要参考文献 758
编后记 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