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 1
一、会计理论的定义 1
二、会计理论的层次 2
(一)机制性理论 3
(二)解释性理论 4
(三)行为性理论 5
三、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 6
(一)演绎推理 7
(二)归纳推理 7
四、备选行为目的 9
(一)投资计价论 9
(二)预测指示论 12
(三)事项论 13
(四)道德标准论 14
(五)信息传递论 17
(六)社会学论 18
(七)宏观经济论 18
(八)实用主义论 19
(九)其他非特定行为目的 20
五、会计理论的检验 21
第二章 1959年以前会计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22
一、会计理论的起源 23
二、意大利记账法的理论 25
三、17世纪至18世纪会计思想的发展 26
四、19世纪至20世纪早期会计思想的发展 28
(一)技术变革的影响 29
(二)铁道发展的影响 32
(三)政府规章的影响 33
(四)所得税的影响 34
(五)股份有限公司的影响 36
五、1930年以前会计思想的发展 38
六、1930年以前准则的发展——财务报表的展示 40
七、20世纪20年代的会计实务 42
八、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会计原则的发展 44
(一)特别委员会 44
(二)会计程序委员会 45
九、证券交易委员会 46
十、美国会计学会对会计准则的发展 47
第三章 1959年以来会计理论的发展 50
一、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会计原则的发展 51
(一)会计原则委员会 51
(二)会计研究分部 53
(三)会计原则委员会《说明》第4号 54
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55
三、证券交易委员会 57
四、成本会计准则委员会 58
五、其他会计团体和机构对会计准则的发展 58
(一)美国会计学会 59
(二)全国会计人员联合会 60
(三)财务经理协会 61
(四)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 61
(五)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 63
(六)澳大利亚会计团体 63
(七)国际联合会 64
六、会计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65
第四章 概念、计量及会计理论的体系 69
一、会计理论的体系 69
二、会计假设的性质 70
三、环境性假设 72
(一)会计实体 73
(二)持续性 74
四、会计的目标 75
(一)相关性 77
(二)信息与数据 78
五、使用者的约束因素 78
(一)重要性 79
(二)一贯性 80
(三)一致性与可比性 81
(四)及时性 82
六、会计的计量 82
七、计量的约束因素 83
(一)不确定性 84
(二)客观性与可证实性 84
(三)货币单位的限制因素 86
(四)稳健主义 87
第五章 财务呈报的收益概念 89
一、净收益呈报的目的 89
二、机制性层次的收益概念 90
(一)收益计量的经济业务法 91
(二)收益计量的作业法 92
三、收益的解释性概念 93
(一)资本与收益的比较 93
(二)收益的财富保持概念 95
(三)将收益作为效率的计量 101
四、收益的行为性概念 102
(一)将收益作为一种预测方法 102
(二)其他行为性概念 103
五、收益中应包括些什么 104
(一)当期营业收益概念 105
(二)统括收益概念 106
(三)经常收益和非经常收益 107
(四)前期调整事项(108)(五)非常项目 109
六、净收益属于谁 110
(一)收益的增值概念 110
(二)企业净收益 110
(三)净收益属于投资者 111
(四)净收益属于股东 112
(五)净收益属于剩余权益持有人 112
(六)按收益领受者分类的收益概念提要 112
第六章 收入与费用、利得与损失 114
一、收入 114
(一)收入的性质 114
(二)收入应包括些什么 116
(三)收入的计量 117
(四)收入呈报的时机 118
二、费用 125
(一)费用应包括些什么 126
(二)费用应如何计量 128
(三)费用的呈报时机 131
三、分摊概念 139
四、利得与损失 140
(一)利得 141
(二)损失 143
第七章 财务呈报与物价变动 145
一、物价变动的性质 145
(一)综合物价水准变动 146
(二)特定物价变动 147
(三)相对物价变动 148
二、货币性与非货币性的分类 149
(一)货币性项目的利得或损失 151
(二)非货币性项目的重报 154
三、物价水准重报模式 155
(一)综合物价水准的调整 155
(二)个别物价变动的重报 157
(三)相对物价变动 159
四、对按物价水准重报的评价 161
(一)按综合购买力重报 162
(二)按股东的购买力重报 163
(三)按企业的投资购买力重报 164
(四)按个别重置购买力重报 165
五、外币换算与物价变动 167
第八章 现金与资金流转 170
一、现金流转信息的目的 171
二、现金流转信息的展示 174
三、资金流转的概念 175
(一)短期货币性资产流量 176
(二)净货币性资产流量 177
(三)资金的营运资本概念 178
(四)资金的全部财务资力概念 179
(五)全部重大财务活动论 180
(六)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第19号 181
四、各种现金和资金流转概念的评价 181
第九章 资产及其计量 184
一、资产的性质 184
二、资产计量的目的 186
(一)计价作为计量收益的方法 186
(二)向投资者展示财务状况 188
(三)债权人使用的计价 190
(四)管理当局使用的计价 190
三、计价概念 191
(一)交换产出价值 192
(二)交换投入价值 197
(三)标准成本 201
(四)完全成本计算与直接成本计算 201
(五)成本或市价孰低的计价 204
(六)各种计量概念的评价 206
第十章 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 208
一、资产和负债分类的目的 208
(一)向债权人展示偿债能力 208
(二)企业经营的描述 209
(三)按会计机制的分类 210
(四)按计价方法的分类 211
(五)现金流量的预测 211
二、营运资本 211
(一)流动资产的定义 214
(二)流动负债的定义 216
(三)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分类的不足之处 217
三、货币性流动资产 218
(一)货币 218
(二)应收项目 219
(三)货币性投资 221
四、非货币性流动资产 222
(一)非货币性投资 223
(二)预付费用 225
五、流动负债的计量 226
(一)货币性流动负债的计量 226
(二)非货币性流动负债的计量 228
第十一章 存货 232
一、存货的性质 232
二、存货计量的目的 233
三、存货数量的确定 234
四、存货计价的基础 235
(一)产出价值 236
(二)投入价值 237
五、成本所应包括的内容 243
六、存货成本与销售成本的组合 245
(一)个别确认法 246
(二)平均成本法 247
(三)先进先出法 247
(四)后进先出法 248
(五)零售价盘存法 250
(六)毛利法 251
(七)价格变动时期几种成本计算方法的比较 252
(八)各种成本组合方法的比较 253
第十二章 厂场与设备:购置的和租赁的 255
一、厂场与设备的性质 255
二、计价的基础 256
(一)投入价值 257
(二)历史投入价值 258
(三)现行投入价值 258
三、成本的定义与内容 261
(一)最初成本的内容 261
(二)资本支出与营业支出 262
(三)自制设备 264
四、厂场与设备的出租 265
(一)销售性或信贷性租赁 265
(二)资本性租赁(266)(三)经营性租赁 267
第十三章 折旧 268
一、折旧的定义 269
(一)服务潜力的降低 269
(二)资本的维护 270
(三)耗用服务的现行成本 271
二、修理与重置 272
(一)修理、维修与资产的使用年限 272
(二)修理与重置 273
(三)修理与效率 274
三、对各种折旧方法的评价 274
(一)盘存法 275
(二)重置法 276
(三)变动费用法 276
(四)直线法 277
(五)递增费用法 279
(六)递减费用法 280
(七)折旧方法提要 284
第十四章 无形资产、非流动投资及递延费用 287
一、无形资产的性质 288
二、无形资产的计价 289
三、无形资产的摊销 291
(一)有限寿命无形资产 291
(二)无限寿命无形资产 292
四、研究与开发成本 293
五、商誉 294
(一)对企业好感的价值 295
(二)超额利润的现值 295
(三)商誉作为一个总的计价账户 296
六、商誉的入账 296
(一)购入商誉 297
(二)“负”商誉 298
七、对未合并附属公司的投资 299
八、递延借项 299
第十五章 负债及其计量 301
一、负债的性质 301
(一)负债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301
(二)公正义务与法定义务 302
(三)无条件抵消权 303
(四)负债的可计量性 303
(五)受款人是否必须已知或可以确知 304
(六)负债的基本特征 304
二、负债的计价与利息的计算 305
(一)或有负债 305
(二)负债的现行价值 306
三、长期负债 306
(一)债务的提前偿还 307
(二)可调换债券 308
四、递延贷项 309
第十六章 业主权益 310
一、业主权益的性质 310
(一)业主权说 311
(二)实体说 311
(三)剩余权益说 312
(四)企业说 313
(五)基金说 314
(六)指挥者说 315
(七)各种权益理论提要 316
二、独资与合伙企业权益的分类 316
三、公司股东权益的分类 317
(一)按资金来源的分类 317
(二)法定资本的揭示 318
(三)对于收益处理限制的揭示 318
(四)对清算分配限制的揭示 319
四、合并财务报表 320
(一)合并财务报表的目的和性质 320
(二)合并权益的分类 322
第十七章 股东权益的变动 324
一、投入资本的增加 324
(一)股本的认购 325
(二)债券与优先股的调换 325
(三)股票股利与股票分割 325
(四)认股权与认股权证 328
二、投入资本的减少 329
三、企业合并 331
(一)购买法 332
(二)联营法 332
四、每股收益 333
(一)反映每股收益的目的 333
(二)股数的计算 334
(三)收益的计算 334
第十八章 财务报表上的揭示 335
一、揭示的性质 335
二、应揭示些什么 336
(一)数量性数据的揭示 337
(二)非数量性信息 338
三、编报后事项的揭示 339
四、企业分部业务的揭示 341
(一)揭示分部数据的必要性 341
(二)会计上的困难 342
(三)反对分部揭示的理由 343
五、揭示的方法 344
(一)正式报表的格式和项目排列 344
(二)使用名词和详细展示 345
(三)放在括号内的信息 345
(四)脚注 345
(五)补充报表与附表 348
(六)审计师的查账证明书 349
(七)总经理或董事会的信件 349
(八)揭示方法提要 350
附录一 会计机构及其公告文件 351
附录二 会计文献 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