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的风险管理 支撑下一个完美风暴》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本社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65505140
  • 页数:187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全球经济危机的成因、公众反应以及如何避免将来再次引发危机提出有价值的观点。重点探讨各个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以及监管机构在如何设计金融体系和实施宏观审慎政策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第1章 当前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 1

2007年夏季之前的环境 1

2007年夏季:序幕 2

2007年夏季之后:接踵而至的危机事件 3

2008年夏季及之后:全面爆发的危机 6

当前危机与日本银行危机之间的一些类似之处 12

第2章 本次金融危机综述 17

本次金融危机的具体成因 17

金融泡沫的产生及其破裂的诱因 17

使金融泡沫长期膨胀的因素 19

肆意发展的发放和分销模式 19

发放——分销模式的失败: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膨胀 22

风险管理的神化 25

放大泡沫破裂冲击力的因素 26

支持风险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市场基础设施和系统工作不正常 26

会计 27

披露 31

流动性 31

总体风险管理 33

宏观审慎政策 34

第3章 第一反应:对策和建议 37

应对危机的建议:百花齐放 37

综观国际组织提出的各类建议 39

美国银行监管机构发表的声明(2007年3月) 39

国际资深监管领导人小组报告(2008年3月) 41

金融稳定性论坛报告(2008年4月) 42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报告,2008年4月和6月;联合论坛,2008年4月;全球金融体系委员会,2008年7月 42

瑞银报告(2008年4月),国际金融研究所报告(2008年8月) 45

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报告(2008年3月) 47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全球金融稳定性报告(2008年10月) 47

几大国家中央银行提供的流动性(自2007年夏季开始) 48

国际组织所提建议的分类 50

对于这些建议的评估——似曾相识 51

第4章 金融危机所突显出的各类问题 53

同样的错误为什么会一犯再犯? 53

风险概念模糊不清:准确理解风险价值法 55

风险价值法的假定条件 55

风险价值法所假定的世界:外部环境稳定的含义 57

计量压力水平:两个角度的不同理解 58

不同的角度所产生的影响 60

风险概念模糊不清:压力测试的限制和可能性 63

以风险价值法为中心的风险管理方式的救星:对于压力测试的过高期望 63

压力测试概念的分类 64

压力测试究竟怎么了? 65

压力水平:从“水平频率”的角度看 66

金融机构应承担多高的压力水平? 66

风险价值法中的压力水平 67

经济资本管理中置信水平的困惑 68

压力水平:从“历史频率”角度看 72

从历史频率的角度寻求适当的压力水平 72

确定一致认可的历史频率并非易事 73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差别 75

不同风险类别风险评估方式的差别 76

不同风险类别压力测试的差别 76

巴塞尔Ⅱ要求的操作风险量化 76

操作风险量化需要假定的压力水平 78

保证压力情景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80

压力水平:流动性风险 81

监管当局和银行共担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观点 81

公允价值会计方法相关的问题 82

市场流动性管理的问题 83

筹资流动性风险的问题 85

欧洲、美国和日本中央银行所使用方法的主要差别 86

分析压力背后的风险因素 90

操作风险管理的教训 90

根据原因分类风险因素的方法 91

假定风险控制内生的观点 93

建立一个持久的监管结构 94

监管当局需要采取的应对之策 94

金融危机和巴塞尔Ⅱ 95

评估危机的监管应对之策:支柱1 96

评估危机的监管应对之策:支柱2 97

评估危机的监管应对之策:支柱3 99

评估危机的监管应对之策:会计规则和外部评级机构 100

第5章 风险管理改革:基于危机的前车之鉴 103

风险管理改革概述 103

与卡什亚普(Kashyap)、拉扬(Rajan)、斯坦因(Stein)(2008)的建议比较分析 105

改善个体机构的风险管理 108

风险因子识别:打破分割的重要性 108

隐形风险的处理 109

风险因子信息的搜集 110

风险管理方法 111

压力测试方法 113

以测量出的风险额和高管参与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内部资本充足评定程序(ICAAP) 116

流动性风险管理 117

损失分担的国家共识的形成 119

目前管理当局对危机的反应 119

对个体金融机构应对压力的有限能力的认知 120

由管理当局承担的压力(或者个体机构不能控制的压力) 121

如何在管理机构和金融机构之间进行损失分配 121

判断由管理当局承担的具体风险 122

管理当局与金融机构应对压力的准备 124

当前金融危机的类型 124

管理当局为应对危机而做的准备 130

个体金融机构的危机准备 134

适用审慎规则的行业范围 137

缔造金融交易的基础(会计制度和信息披露) 139

引入富有弹性的且主动的宏观审慎政策 142

关于顺周期性 142

亟须缓和信用周期波动的宏观审慎政策 143

政策目标 144

政策工具 149

实施政策的机构 150

第6章 应对风险的战略反应:基于日本和亚洲的视角 153

亚洲国家的困境 153

日本银行危机、亚洲金融风暴与当前金融危机之间的差异 153

日本和亚洲国家不能将政策需求强加于欧美国家的原因 154

与世隔绝的日本金融业 156

日本:一个很少出现母国-东道国问题的罕见国家 156

隔绝的原因 157

日本和亚洲国家金融业的未来战略 159

从战略角度看金融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159

亚洲的战略 159

第7章 结论:建构后危机时代的风险管 163

个体机构的风险管理 163

金融基础设施 164

宏观审慎的政策 165

尾声 167

金融机构管制的加强 169

个体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170

强化管理当局稳定金融系统所采取的举措 171

金融危机下损失根源分析缺乏 172

与规则接轨的风险管理惯例的异化 173

更加激励金融机构围绕规则行事并偏好更高的风险 174

对处于非中心国家(Non-Epicenter)的金融机构的错误激励 174

对宏观经济的肆意破坏 177

国际规则制定过程缺乏治理 177

参考文献 179

索引 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