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格纳等给我们的启示——纪念大陆漂移学说发表一百周年&路甬祥 1
固体地球科学研究中的思维方法浅析——以米兰科维奇理论为例&丁仲礼 13
第一部分 地球表层系统环境重建 37
前言&郭正堂 37
地质历史时期大气CO2浓度重建方法&周鑫 刘恋 郭正堂 39
古大气环流重建研究方法&姜大膀 郭正堂 55
古大洋环流重建方法&翦知湣 金海燕 万随 党皓文 66
过去海水表层温度的重建方法&田军 82
过去陆地地表温度重建研究方法&吴海斌 郭正堂 104
古植被和古生态重建方法&吕厚远 121
古降水量重建方法&肖举乐 温锐林 刘禹 蔡演军 段克勤 邓成龙 顾兆炎 刘卫国 刘兴起 旺罗 翟大有 张恩楼 周朗 143
山体古高度重建&吴福元 172
沉积物物源示踪方法&谢静 179
地表侵蚀速率同位素示踪方法&顾兆炎 196
地热田储层温度的研究方法&庞忠和 杨峰田 罗璐 219
地下水运动的研究方法&李国敏 黎明 董艳辉 243
古地震研究的技术和方法&冉勇康 王虎 张培震 258
地下深部生物圈的生物地球物理研究方法&潘永信 林巍 吴文芳 底青云 朱日祥 刘青松 276
第二部分 地球深部系统 287
前言&张忠杰 287
地球内部密度结构的重力探测方法&王勇 柯小平 289
地球内部电性结构探测方法&底青云 魏文博 303
地球内部热结构研究方法&胡圣标 朱传庆 汪集旸 320
地震波研究的基本方法&陈晓非 李小凡 张剑锋 赵爱华 张金海 张海明 周红 张美根 333
地壳精细结构的地震学研究方法&张忠杰 高锐 白志明 王海燕 352
地壳岩石结构重建的地球物理研究方法&张晰 张忠杰 369
地幔结构的地震学研究方法&艾印双 吴庆举 雷建设 姜明明 381
地幔转换带和研究方法&金振民 张忠杰 吴耀 田小波 402
地幔对流研究的数值模拟方法&熊熊 郑勇 钟世杰 冷伟 435
地核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张毅刚 453
地磁场形成和演化研究方法&朱日祥 刘青松 蔡书慧 葛坤朋 刘成英 462
第三部分 地质作用的定年 479
前言&李献华 479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吴元保 李献华 481
行星与地球形成年龄的测定方法&林杨挺 吴福元 494
岩石圈地幔形成年龄测定&张宏福 515
岩浆岩形成年龄测定&刘勇胜 李献华 526
变质岩形成年龄的测定&吴元保 郭敬辉 537
沉积岩年代的测定&贺怀宇 邓成龙 吴怀春 朱日祥 547
年轻沉积物形成年龄的测定&余克服 566
金属矿床形成年龄的测定方法&范宏瑞 陈福坤 580
油气成藏定年方法&邱华宁 云建兵 施和生 吴河勇 冯子辉 徐义刚 594
典型地貌面形成年代的测定&孔屏 605
地下水年龄的测定&秦大军 616
第四部分 岩浆和变质作用过程 631
前言&叶凯 631
岩浆岩的元素和同位素示踪方法&杨进辉 633
高温地质过程中的稳定同位素示踪&郑永飞 648
岩石高温高压实验技术和方法&刘曦 常琳琳 何强 682
矿物温度计与压力计的标定方法及其应用&吴春明 699
地幔柱的识别和研究&徐义刚 715
俯冲带化学分异的研究方法&孙卫东 张红 丁兴 凌明星 728
变质岩石P-T-t路径的研究方法&刘景波 郭敬辉 743
变质相平衡模拟方法&魏春景 752
地壳俯冲深度的确定方法&刘良 叶凯 曹玉亭 764
冲击变质及其研究方法&陈鸣 779
第五部分 构造过程 789
前言&肖文交 789
全球构造与地球动力学的岩石学方法——以大洋玄武岩研究为例&牛耀龄 791
地球古板块位置的古地磁定位方法&黄宝春 805
超大陆及其研究方法&赵国春 818
山脉成因的大地构造相分析方法&肖文交 张继恩 李继亮 韩春明 831
大陆碰撞时间研究方法&丁林 蔡福龙 王厚起 李振宇 李翌芃 842
沉积盆地分析方法&孟庆任 854
构造变形的几何学分析方法&林伟 陈科 褚杨 冀文斌 陈泽超 王军 866
岩石变形显微构造与组构分析研究方法&刘俊来 张若愚 郑媛媛 887
造山带伸展构造研究方法&张进江 908
活动断裂研究方法&张培震 923
山体隆升和剥离速率的研究方法&王非 937
构造地貌研究方法&刘静 赵越 952
构造地质学中的数值模拟方法&何建坤 969
构造过程的物理模拟&周建勋 981
地球深部条件下的高温高压流变学实验研究方法&章军锋 金振民 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