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第一章 不断求索、曲折多变的一生 3
第一节 从新会神童到维新派的杰出宣传家、组织者 3
一、新会神童、康门翘楚 3
二、维新派的杰出宣传家 6
三、在“百日维新”中 9
第二节 言论界的骄子、革命派的论敌、立宪派的理论家 12
一、热心传播新思想的言论界之骄子 12
二、“保守性与进取性常交战于胸中” 17
三、与革命派的论战 25
四、立宪派的理论家 28
第三节 从民初政坛的活跃人物到不能忘情政治的学者 31
一、从去袁到拥袁 31
二、“护国之役”的策划者和精神领袖 34
三、与段祺瑞的一度合作 38
四、不能忘情于政治、与时代潮流渐行渐远的学者 42
第二章 政治思想 47
第一节 戊戌时期救亡图存、变法维新,“兴民权”、“开民智”的呼吁 47
一、论“中国无可亡之理而有必强之道” 47
二、论“非变革不足以救中国” 51
三、反对洋务派的“补苴弥缝”之变 56
四、为伸国权而兴民权 59
五、论“兴民权以开民智为第一义” 63
第二节 20世纪初的民族主义与“新民”说 68
一、对时代特征的总概括:民族主义时代、过渡时代 68
二、提倡民族主义,呼吁建立近代民族国家 71
三、对积弱中国“病源”的诊断书:《中国积弱溯源论》 77
四、医治积弱中国的药方:《新民说》 83
五、国民观、权利义务观、自由观 90
六、“破坏主义”与“无血之破坏” 101
第三节 1905年前后与革命派的论战及其“开明专制”论 105
一、反对革命 105
二、质疑共和 114
三、“开明专制”论 121
四、论“社会革命”非“今日中国所必要” 128
第四节 “预备立宪”期间的君主立宪论 134
一、对“开明专制”论的修正,关于开展“国民运动”的主张 134
二、要求速开国会、尽早立宪的强烈呼吁 137
三、关于君主立宪的具体主张 142
第五节 辛亥革命中的“虚君共和”论和辛亥革命后的“共和专制”论 148
一、“虚君共和”论 148
二、“共和专制”论 153
三、反对袁世凯恢复帝制 161
第六节 五四后的社会改良主义 166
一、呼吁“解放与改造” 166
二、对社会主义的矛盾态度 170
三、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试图走第三条道路 176
第三章 哲学思想 181
第一节 心物论 181
一、心学、佛学的崇信者 181
二、“境者心造”说 182
三、“非唯”与“心物合一”论 186
四、论“唯心派造人物” 191
第二节 历史观 196
一、戊戌时期的进化史观及晚年的质疑 196
二、英雄史观及其局部修正 202
三、地理环境决定论与“心力造历史”说 209
第四章 伦理思想与“国民性”改造 221
第一节 伦理思想 221
一、“利群”的伦理观、论“公德”与“私德”当并重 221
二、论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的关系 226
三、在道德变迁论与道德不变论之间的摇摆 229
四、论利己与利群、爱他 234
五、论苦乐生死、论“无我” 240
六、责任人生观、趣味人生观、以仁为“全体大用”的人生观 245
七、论道德修养 249
第二节 论“国民性”改造与新理想人格的建立 253
一、对“国民性”改造的高度关注 253
二、批判“奴隶性”,呼吁培养新的精神风貌、理想人格 258
第五章 文化革新的理论与实践 265
第一节 文化革新方针的前后异同,文化“革命”的渐次展开 265
一、20世纪初的文化革新方针 265
二、欧游后的文化建设方针 269
三、文化革新的实践——发动文化领域的各种“革命” 276
第二节 “史界革命”与史学理论 279
一、对中国旧史学的批判 279
二、呼吁“史界革命”,建立新的史学理论 286
三、对中国思想史、学术史研究的贡献 295
第三节 文学革命与文学理论 302
一、“诗界革命” 302
二、“小说界革命” 306
第四节 对孔子和儒学的态度 312
一、早年呼吁“发明孔子之真教旨”,抨击后儒之学 312
二、20世纪初对孔子和儒学的公开批判 316
三、辛亥革命后对孔子和儒学的态度 321
结语 327
梁启超生平大事简表 336
参考文献 345
索引 347
后记 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