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三哩岛事故 3
1 介绍 3
2 三哩岛核电站工艺系统介绍 4
2.1 反应堆冷却剂系统 4
2.2 给水系统 5
2.3 集中控制系统 6
2.4 反应堆冷却剂上充下泄系统,高压安注系统 6
2.5 放射性废气处理系统 6
3 三哩岛事故详细经过 9
4 三哩岛事故后记 21
4.1 机组状况 21
4.2 应急响应 23
4.3 核电站工作人员的辐射照射剂量 23
4.4 堆芯损坏情况 23
4.5 放射性物质向环境释放情况 23
5 三哩岛事故的主要原因 24
5.1 设计 25
5.2 运行 26
5.3 维修 26
5.4 操纵员培训 27
5.5 运行经验反馈 28
6 三哩岛事故当事操纵员自述 29
第二篇 切尔诺贝利事故 57
1 引言 57
2 切尔诺贝利电站反应堆介绍 58
2.1 堆型及堆芯结构 58
2.2 热循环方式 59
2.3 反应堆控制和保护系统 59
2.4 反应堆应急保护系统 60
2.5 运行反应性裕度 60
2.6 RBMK-1000型石墨堆设计特点 61
2.6.1 空泡系数 61
2.6.2 控制棒和停堆棒的设计—正停堆效应 62
2.6.3 停堆棒的落棒时间 63
2.6.4 反应堆功率控制 63
2.6.5 用于指示运行反应性裕度的仪表 64
2.6.6 堆芯体积 64
2.6.7 安全系统、保护系统、报警系统的闭锁 64
2.6.8 堆芯人口冷却剂的过冷度 64
2.6.9 反应堆冷却剂系统 65
2.6.10 安全壳 66
3 切尔诺贝利事故经过 66
4 切尔诺贝利事故的主要原因 69
4.1 反应堆设计 69
4.1.1 正功率系数 69
4.1.2 正停堆效应 69
4.1.3 运行反应性裕度ORM 70
4.2 运行人员的行为 71
4.2.1 违反规程 71
4.2.2 偏离试验规程 73
4.2.3 操纵人员对核安全缺乏足够的理解和敏感 74
4.2.4 小结 74
4.3 运行经验反馈 74
4.4 核安全管理体制 75
4.5 安全文化 75
5 切尔诺贝利事故对人类利用核能的影响 76
6 安全文化的诞生 76
7 安全文化的定义 77
8 如何理解安全文化 77
8.1 文化的多层次模式 78
8.2 安全文化的特性 79
8.2.1 人为产物上的特性 79
8.2.2 信奉价值上的特性 81
8.2.3 基本信念上的特性 81
参考文献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