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国思想史的方法与态度问题 1
一 1
二 1
三 3
四 4
五 6
治思想史的方法问题 8
我的若干断想 11
答辅仁大学历史学会问治古代思想史方法书 13
一 13
二 14
三 15
四 17
《王充思想评论》序 18
儒家精神之基本性格及其限定与新生 20
一、环绕此一问题的论争 20
二、儒家精神的基本性格 27
三、成就中的限定 35
四、时代的新生 40
儒家在修己与治人上的区别及其意义 47
一 47
二 48
三 52
原人文 57
谈礼乐 60
向孔子的思想性格回归 62
一 62
二 63
三 64
四 65
五 67
有关中国思想史中一个基题的考察——释《论语》“五十而知天命” 69
一、二千年无确解 69
二、哥白尼的回转 72
三、思想史中的夹杂与“心即天” 75
中国自由社会的创发 79
孟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结构及人治与法治问题 83
一、了解历史文化的态度 83
二、孟子政治思想的结构 84
三、孟子不重法治吗? 86
荀子政治思想的解析 90
一、荀子政治思想中的儒家通义 90
二、荀子政治思想的特征 93
三、荀子政治思想对儒家精神之曲折 99
儒家对中国历史运命挣扎之一例——西汉政治与董仲舒 103
一、儒家法家政治思想的对比 103
二、西汉政治之剖视 109
三、汉武帝的脸谱 115
四、董仲舒的志业 119
五、董仲舒后儒家对历史之影响 132
博士性格的演变与西汉的经学思想 140
一、博士性格的演变 140
二、西汉的经学思想 145
中国的治道——读陆宣公传集书后 164
一 164
二 166
三 167
四 169
五 172
六 175
七 177
象山学述 181
一、小传 181
二、象山学术思想的时代课题 182
三、象山思想的结构——辨志,义利之辨,复其本心 185
四、象山对书与事的态度 188
五、朱陆异同——朱子自身的矛盾 192
六、朱陆异同——知识与道德界域的混淆与厘清 196
七、朱陆异同——由对心性认识的不同而来的修养功夫之各异 202
八、陆王异同 205
九、象山与佛老 211
十、象山的政治思想 215
程朱异同——平铺地人文世界与贯通地人文世界 224
一、宋代理学的特征 224
二、朱元晦对程伊川思想的传承 227
三、二程的平铺地人文世界 231
四、朱元晦的贯通地人文世界 234
五、程伊川的一重(平声,下同)世界与朱元晦的二重世界 236
六、朱元晦由实践与穷理,对形而上性的消解 239
三民主义思想的把握 249
一 249
二 250
三 250
思想与人格——再论中山先生思想之把握 252
一 252
二 253
三 254
四 255
悼念熊十力先生 257
一 257
二 258
三 258
重印《佛家名相通释》序 260
熊十力大师未完成的最后著作——《先世述要》 261
如何读马浮先生的书? 262
悼念新亚学院 264
一 264
二 265
三 265
日本德川时代之儒学与明治维新 267
一、朱子学派 268
二、阳明学派 269
三、古学派 270
四、折衷学派 270
五、独立学派 271
六、石门心学 271
七、水户学 272
儒道两家思想在文学中的人格修养问题 273
一 273
二 275
三 276
四 277
五 279
六 281
传统的文学思想中诗的个性与社会性问题 284
中国文学中的想像问题 287
一 287
二 288
三 288
四 290
五 290
中国文学中的想像与真实——《中国文学中的想像问题》补义 292
一 292
二 293
三 294
西汉文学论略 296
一、《汉书·艺文志·诗赋略》的问题 296
二、赋的起源问题 298
三、辞与赋 300
四、汉赋形式的两个系列 301
五、汉赋内容的两条路线 303
六、司马相如的再发现 307
七、《文选》对西汉文学把握的障蔽 310
《文心雕龙》浅论之一——自然与文学的根源问题 314
《文心雕龙》浅论之二——《原道篇》通释 318
一 318
二 319
三 319
四 320
五 321
《文心雕龙》浅论之三——能否解开《文心雕龙》的死结? 323
一 323
二 324
三 325
《文心雕龙》浅论之四——文体的构成与实现 327
一 327
二 327
三 328
四 329
《文心雕龙》浅论之五——《知音篇》释略 331
一 331
二 332
三 332
四 334
五 336
《文心雕龙》浅论之六——文之枢纽 337
一 337
二 338
三 340
四 341
《文心雕龙》浅论之七——文之纲领 344
一 344
二 345
三 347
如何开始文艺写作 349
《历代诗论》序 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