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妇幼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1
研究对象 1
研究内容 2
妇幼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2
第二节 妇幼心理学发展概述 3
女性心理学 3
儿童心理学 4
第三节 妇幼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及方法 5
研究的基本原则 5
研究方法 6
第四节 心理因素对妇女儿童健康的影响及挑战 8
心理社会因素对妇女身心健康的影响 8
心理社会因素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 9
挑战 9
第二章 心理的实质 10
第一节 心理发展与发展中的理论 10
心理发展是成熟的结果 11
心理发展是冲突解决的结果 11
心理发展是学习的结果 14
心理发展是认知的改变(发生认识论) 16
心理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 18
第二节 心理是脑的功能 18
脑是人心理产生的器官 19
周围神经系统 19
中枢神经系统 20
第三节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25
人的心理依存于客观现实 25
人的心理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能动性 26
第三章 心理活动及其影响因素 28
第一节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28
心理过程 28
个性心理 41
第二节 妇女、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48
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48
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51
第四章 性别差异与性别认同 54
第一节 性别角色特征与发展 54
性别的遗传基础 54
性、性别及性别角色的概念 55
性别角色的特征 56
性别角色的发展 58
第二节 女性的性别认同 60
性别认同 61
女性的性格特征与性别认同 62
女性的成长环境与性别认同 63
第三节 女性性别认同的影响因素 64
性别认同障碍的表现 64
性别认同的影响因素 65
第五章 儿童各年龄期的心理特征 68
第一节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 68
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基本内涵 68
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 70
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特征 71
新生儿的能力和社会性 71
婴儿神经系统发育 72
婴儿的认知发展 73
婴儿的动作发育 77
婴儿的语言发展 79
婴儿的情绪发展 80
婴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82
第三节 幼儿期的心理特征 85
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进一步完善、成熟 86
幼儿的认知发展 86
幼儿的语言发展 88
幼儿的活动发展 90
幼儿的情绪、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91
第四节 学龄期的心理年龄特征 95
小学生的活动发展 95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97
小学生的言语发展 100
小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101
第五节 青少年期的心理特征 106
青少年躯体和生理的剧变促进心理发展 106
青少年的认知发展 107
青少年的情绪与情感 108
青少年的意志特征 109
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 110
第六章 儿童各年龄期的心理卫生 113
第一节 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 113
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卫生与心理卫生问题 115
婴儿的心理卫生 115
婴儿的心理卫生问题 119
第三节 幼儿期心理卫生与心理卫生问题 119
幼儿的心理卫生 120
幼儿的心理卫生问题 121
第四节 学龄期儿童的心理卫生与心理卫生问题 123
小学生的心理卫生 123
小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 124
第五节 青少年期的心理卫生与心理卫生问题 126
青少年的心理卫生 126
青少年的心理卫生问题 127
第七章 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卫生 133
第一节 特殊儿童的概念和分类 133
特殊儿童的概念 133
特殊儿童分类 134
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特点 135
第二节 躯体疾病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卫生 135
病弱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卫生 136
躯体残疾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卫生 142
第三节 认知发展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卫生 150
精神发育迟滞 150
学习困难 154
第四节 超常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卫生 156
超常儿童的心理特点 156
超常儿童的心理卫生 157
第五节 特殊家庭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卫生 158
贫困家庭儿童 158
单亲家庭儿童 159
流动人口家庭的儿童和留守儿童 161
父母残疾或长期患病丧失劳动能力家庭的儿童 163
问题家庭(父母罪错等)的儿童 163
优势家庭的儿童 163
孤儿 163
其他特殊家庭的儿童 164
第八章 儿童常见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 165
第一节 儿童心理障碍概述 165
第二节 常见的儿童心理行为偏异 167
第三节 儿童情绪障碍 173
儿童焦虑障碍 173
抑郁障碍 175
恐怖症 177
学校恐怖症 179
强迫性障碍 181
癔症 183
第四节 广泛性发育障碍 185
孤独症 185
其他广泛性发育障碍 189
第九章 妇女各年龄期的心理特征及心理卫生 192
第一节 青春期女性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卫生 192
青春期女性的心理特征 192
青春期女性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196
青春期女性的心理卫生指导 197
第二节 生育期妇女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卫生 200
生育期妇女的一般心理特征和心理卫生 200
生育期妇女几个特殊时期的心理反应和心理卫生 205
第三节 更年期、老年期妇女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卫生 216
更年期妇女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卫生 216
老年期妇女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卫生 219
第十章 女性性心理 222
第一节 性的生理学基础 222
性染色体与性激素 222
性器官和性征 223
人类的性反应周期 224
第二节 性意识和性心理的产生和发展 225
性意识的产生 225
性心理的发展 226
第三节 婚姻期的性心理 230
男女性心理的差异 230
伴偶中的性选择 230
婚姻生活中的性协调 231
婚外恋 232
第四节 常见的性心理障碍 234
性心理障碍的概念 234
性心理障碍的类型 234
第五节 性教育 235
儿童期的性心理教育 237
青少年期的性心理教育 238
成年期的性心理教育 239
第十一章 妇女常见精神障碍及常见疾病的心理问题 240
第一节 妇女常见的不良性格及其成因 240
妇女常见的不良性格 240
妇女常见不良性格的成因 242
第二节 抑郁症 243
产后抑郁症 243
更年期抑郁症 245
第三节 妇女常见神经症 247
概述 247
焦虑性障碍 248
癔症 250
神经衰弱 253
第四节 妇女常见疾病的心理障碍 255
青春期神经性厌食症 255
原发性痛经 257
经前期综合征 258
不孕症 259
慢性盆腔疼痛 261
性功能障碍 262
妇女恶性肿瘤 264
第十二章 女性的能力与成就 268
第一节 女性的能力 268
女性能力的概述 268
女性能力的分析 272
第二节 女性的成就 276
女性的成就动机与成就抱负 277
女性成就的成功和失败归因 278
第三节 女性成就障碍及成就领域 279
女性成就的社会环境障碍 280
女性成就的自身障碍 280
女性成就领域和典范 282
克服女性成就障碍的策略 283
第十三章 亲子关系 285
第一节 依恋的形成与发展 285
依恋的概念 286
依恋的发展阶段 288
依恋的类型 289
影响依恋特征的因素 291
依恋安全性的测量 293
多重依恋 294
依恋对后期发展的预测 296
第二节 亲子互动 296
亲子互动的意义 296
亲子互动模型 299
亲子互动与儿童气质 300
第三节 不良亲子互动的结果 301
依恋不良与精神疾病 302
依恋不良与高危儿童 302
第十四章 妇幼心理测验 304
第一节 心理测验概述 304
心理测验的定义 304
心理测验的类别 305
标准化测验的基本特征 307
如何提高测验效果 309
第二节 智力测验 311
比奈量表 311
韦克斯勒量表 312
儿童常用的智力测验 315
第三节 人格测验 321
艾森克人格调查表(EPI)和问卷(EPQ) 322
儿童气质量表 323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 325
投射心理测验 326
第四节 症状和行为评定 329
行为评定 329
神经心理测验 336
记忆测验 337
第五节 精神病学评定量表 338
第六节 临床评估结果的解释和报告 343
测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343
测验报告的书写内容和方式 343
第十五章 妇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346
第一节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概述 346
心理咨询 346
心理治疗 348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关系 349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工作条件 350
妇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内容 351
第二节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 352
第三节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基本步骤 354
第四节 会谈技巧 355
获取信息的技巧 355
影响来访者的技巧 357
第五节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方法 358
经典精神分析疗法 358
行为治疗 360
以人为中心疗法 362
认知疗法 363
家庭治疗 365
森田疗法 366
暗示和催眠疗法 367
生物反馈疗法 369
中英文对照索引 371
主要参考文献 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