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评介 1
一、作者及成书情况 1
(一)世代为官 1
(二)恃才傲物与宣城之贬 3
(三)谋逆之诛 6
(四)《后汉书》的补作、注释及版本 9
二、《后汉书》内容 13
(一)《后汉书》的结构及体例特点 13
(二)正一代之得失 27
(三)贵德义与薄公卿 46
(四)以意为主,以文传意 62
三、《后汉书》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70
《三国志》评介 77
一、作者及成书过程 78
(一)陈寿与《三国志》的著述 78
(二)《三国志》的注释及版本 82
二、《三国志》内容及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85
(一)体例及结构 85
(二)《三国志》的思想 95
(三)《三国志》的文笔 97
(四)别具一格的裴松之《三国志注》 102
(五)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 119
三、《三国志》的评价 125
《资治通鉴》评介 132
一、作者生平及《资治通鉴》的成书 133
(一)好学、诚朴的少年 133
(二)和平发展的新时期 136
(三)《资治通鉴》编纂的酝酿 140
(四)《资治通鉴》的编纂过程 142
(五)司马光的助手们 145
(六)《资治通鉴》的编写程序 149
(七)《资治通鉴》的版本 150
(八)《资治通鉴》的派生书 152
二、《资治通鉴》的基本内容 155
(一)简明翔实的政治史 155
(二)维护封建统治的历史教科书 170
三、《资治通鉴》的历史地位和通鉴学 182
《通典》评介 189
一、杜佑的生平及《通典》的编撰 190
(一)杜佑的生平 190
(二)《通典》的编撰 194
二、《通典》的主要内容及编撰方法 198
(一)《通典》的主要内容 198
(二)编撰方法 201
三、《通典》的价值和影响 204
(一)《通典》的史学价值 204
(二)进步的历史观 213
(三)《通典》的影响及研究 224
《通志》评介 232
一、郑樵的生平与《通志》的编撰 233
(一)郑樵的生平 233
(二)《通志》的编撰 234
二、《通志》的主要内容及编撰特点 238
(一)主要内容 238
(二)编撰特点 242
三、《通志》的评价及版本 258
(一)《通志》的史学思想 258
(二)《通志》的价值 265
(三)《通志》的版本 267
《文献通考》评介 270
一、马端临的生平及《文献通考》的撰著 271
(一)马端临的生平 271
(二)《文献通考》的撰著 273
二、《文献通考》的主要内容及编纂特点 276
(一)主要内容 276
(二)编纂特点 280
三、《文献通考》的评价与版本 288
(一)《文献通考》在史学史上的地位 288
(二)《文献通考》的思想价值 292
(三)《文献通考》的影响 307
(四)《文献通考》的版本 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