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教育学 舒新城教育通论 钱亦石现代教育原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国维,舒新城,钱亦石著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206083211
  • 页数:293 页
图书介绍:《教育学》是王国维先生于1901年翻译了日本立花铣三郎编著的《教育学》和他于1905年编著了一本《教育学》的合辑。舒新城的《教育通论》的取材涉及与教育有关之各方面,尤注意于中国教育现状及研究的方法。钱亦石的《现代教育原理》主要包括四部分:教育的本质与目的、教育原理的三个理论基础、教育的三种形态、教育在人类发展前途中的作用。

第一篇 绪论 9

第一章 教育之意义 9

第二章 教育之目的 11

第三章 反对之教育主义 12

第四章 教育者 14

第五章 被教育者 15

第六章 教育之始终 16

第七章 教育学所当究之事项 17

第二篇 教育人类学 21

第一章 何谓教育人类学 21

第二章 人之所以与动物异之理由 22

第三章 教育人体学 23

第一节 此学之区分 23

第二节 运动装置 23

第三节 营养装置 24

第四节 神经装置 24

第四章 教育心理学 25

第一节 幼儿之心 25

第二节 感觉及知觉 25

第三节 表象之再现 26

第四节 类化 26

第五节 思考 27

第六节 感情 27

第七节 欲望及意志 28

第五章 教育期之区分 29

第三篇 教育方法学 33

第一章 教育方便之种类 33

第二章 卫生 34

第一节 营养装置之卫生 34

第二节 运动装置之卫生 35

第三节 神经装置之卫生 35

第三章 训练 36

第一节 训练之意义 36

第二节 训练之种类 36

第三节 示例 37

第四节 言语 38

第五节 习惯 40

第六节 作业 41

第七节 看护 42

第八节 赏与 43

第九节 课罚 44

第四章 教授 47

第一节 教授之目的 47

第二节 教材之选择 47

第三节 教材之统一 48

第四节 教案 49

第五节 教段 51

第六节 教式 53

第七节 发问之方法 55

第八节 发问时必要之条件 56

第九节 答辩之处置法 57

序 71

第一章 何谓教育 73

Ⅰ.教育底意义 73

1.语源 73

2.概念 74

Ⅱ.教育底起源 76

3.原始的教育 76

4.现代的教育 77

Ⅲ.教育底需要 78

5.个人的需要 78

6.国家的需要 79

7.世界的需要 79

Ⅳ.撮要 80

Ⅴ.名词释义 81

Ⅵ.问题 82

Ⅶ.参考书 83

第二章 教育与学校 84

Ⅰ.学校底起源 84

8.学校底意义 84

9.学校底由来 85

10.学校底发展 87

Ⅱ.学校底职能 90

11.一般职能 90

12.小学底职能 91

13.中学底职能 92

14.大学底职能 92

Ⅲ.学校底组织 93

15.行政组织 93

16.学级编制 95

Ⅳ.学校与教育 96

17.学校与教育之关系 96

18.学校教育之利弊 97

Ⅴ.撮要 98

Ⅵ.名词释义 99

Ⅶ.问题 100

Ⅷ.参考书 100

第三章 教育与学制 101

Ⅰ.学制底起源 101

19.学制底意义 101

20.学制底由来 102

21.学制底效能 102

Ⅱ.学制底要素 104

22.学制成立与推行的条件 104

23.学制底种类 105

Ⅲ.中国底学制 106

24.学制概述 106

25.新学制底由来及其变迁 107

26.现行的学制 109

27.现行学制的批评 113

Ⅳ.撮要 113

Ⅴ.名词释义 114

Ⅵ.问题 114

Ⅶ.参考书 115

第四章 教育与学生 116

Ⅰ.何谓学生 116

28.学生底特质 116

29.学生底职责 117

Ⅱ.儿童与学生 119

30.儿童底心理 119

31.儿童教育的要点 120

Ⅲ.青年与学生 121

32.青年底心理 121

33.青年教育的要点 122

Ⅳ.成人与学生 123

34.成人教育问题 123

Ⅴ.撮要 124

Ⅵ.名词释义 125

Ⅶ.问题 125

Ⅷ.参考书 126

第五章 教育与教师 127

Ⅰ.教师底专业 127

35.教师底起源 127

36.教师底专业 128

Ⅱ.教师底资格 130

37.法制上的资格 130

38.学行上的资格 130

Ⅲ.教师底职责 132

39.对于学生的职责 132

40.教师对于国家及社会的责任 134

Ⅳ.撮要 135

Ⅴ.名词释义 136

Ⅵ.问题 136

Ⅶ.参考书 136

第六章 教育与课程 138

Ⅰ.课程底起源 138

41.课程底意义 138

42.课程底发展及变迁 139

43.中国现行的课程 140

Ⅱ.课程底功用 149

44.保存社会文化 149

45.予学生以系统的训练 150

Ⅲ.课程底组织 150

46.课程组织的原则 150

47.厘订课程标准的方法 151

48.教材底选择与排列 152

Ⅳ.课程与教育 153

49.课程底改选 153

50.对于现行课程的批评 154

Ⅴ.撮要 155

Ⅵ.名词释义 156

Ⅶ.问题 156

Ⅷ.参考书 156

第七章 教育与教学 158

Ⅰ.教学底意义 158

51.教与学的关系 158

52.学习底基础及原则 159

53.教学法底特质 160

Ⅱ.教学底原则 161

54.引起动机 161

55.适应个性 161

56.教学格言问题 162

Ⅲ.教学方式 163

57.方式底分类 163

58.以教材为根据的方法 164

59.以教师目的为根据的方法 165

60.良好教学法底要素 167

Ⅳ.中国现行教学法 168

61.历史概述 168

62.现行的方法 169

63.对于现行教学法之概评 170

Ⅴ.撮要 170

Ⅵ.名词释义 171

Ⅶ.问题 172

Ⅷ.参考书 173

第八章 教育与训育 174

Ⅰ.训育底意义 174

64.训育底对象 174

65.训育底要素 175

Ⅱ.教育原则 176

66.训育目标 176

67.养成习惯 177

68.引起信仰 178

Ⅲ.训育方法 179

69.消极的方法 179

70.积极的方法 180

Ⅳ.训育现况 181

71.训育现状一般 181

72.今后的方针 182

Ⅴ.撮要 183

Ⅵ.名词释义 184

Ⅶ.问题 184

Ⅷ.参考书 185

第九章 教育通论 186

Ⅰ.教育底范围 186

73.教育底内容 186

Ⅱ.理论的教育 187

74.教育哲学 187

75.教育科学 188

Ⅲ.实际的教育 191

76.普通教育 191

77.特殊教育 192

Ⅳ.撮要 194

Ⅴ.名词释义 195

Ⅵ.问题 195

Ⅶ.参考书 196

第十章 研究教育的途径 197

Ⅰ.研究方法底分类 197

78.研究教育的范围 197

Ⅱ.理论的研究 198

79.人生常识 198

80.基本常识 199

81.教育常识 201

82.专科研究 202

Ⅲ.实际的研究 203

83.专业修养 203

84.观察 204

85.调查 205

86.实验 205

87.服务社会 206

Ⅳ.撮要 207

Ⅴ.名词释义 207

Ⅵ.问题 208

Ⅶ.参考书 208

总序 229

例言 232

第一章 绪论 233

第一节 教育原理的变动性 233

第二节 教育原理与社会背景 235

第三节 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原理 239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与目的 243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243

第二节 教育的目的 245

第三章 教育原理的生物学基础 250

第一节 儿童的本性 250

第二节 环境的势力 252

第三节 教育与发展 254

第四章 教育原理的社会学基础 257

第一节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57

第二节 教育与劳动结合 259

第三节 社会分化与教育 261

第五章 教育原理的哲学基础 264

第一节 辩证的宇宙观 264

第二节 认识的过程 266

第三节 实践的作用 269

第六章 政治教育 272

第一节 政治与教育的关系 272

第二节 中国现时需要的政治教育 274

第七章 生产教育 278

第一节 生产教育的论据 278

第二节 中国现时需要的生产教育 281

第八章 文化教育 284

第一节 文化教育的意义 284

第二节 中国现时需要的文化教育 286

第九章 教育与人类前途 290

第一节 人类前途的预测 290

第二节 教育在人类发展中的效能 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