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概述》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魏海军主编;石其钢副主编
  • 出 版 社: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51702812
  • 页数:608 页
图书介绍:本书阐述和介绍有关立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涉及立法的本质、作用和发展、立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立法与国情、立法体制、立法主体、立法权、立法程序、中央立法、地方立法、授权立法、立法效力、立法监督、立法技术、立法方法、策略和要求、立法预测、规划和决策、规范性文件的结构与形式、立法的完善、立法语言等内容。

绪论 1

第一节 法 1

一、法的概念与起源 1

二、法的形式与效力 2

三、法的要素 8

四、法律体系 9

第二节 立法 12

一、立法的概念 12

二、立法的内涵与外延 13

三、立法的产生 15

第三节 立法学的研究对象 16

一、立法学以各种类别的立法现象为研究对象 17

二、立法学以立法过程中各种立法现象为研究对象 17

三、立法学以各种立法规律为研究对象 19

四、立法学还以与立法现象和立法规律相关的事物为研究对象 19

第四节 立法学的产生和发展 19

一、立法学的思想渊源和萌芽 19

二、立法学的生长和形成 21

第五节 立法学的地位和作用 23

一、立法学是促进法学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重要学科 23

二、建设和发展立法学是发展中国法学体系所必需 23

第一章 立法的本质、作用和发展 25

第一节 立法的本质 25

一、立法是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机关将自己的共同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的过程 25

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进行立法活动的最终决定因素 27

三、经济以外的其他因素对立法活动的影响 29

四、立法活动本身有自己的规律、体系和理论 30

第二节 立法的作用 31

一、立法的规范作用 31

二、立法的社会作用 34

第三节 不同类型国家立法的发展 37

一、奴隶制国家的立法 37

二、封建制国家的立法 42

三、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 48

四、社会主义国家的立法 55

第四节 当代中国立法的发展 58

一、专制立法走向民主立法 58

二、无序立法走向有序立法 59

三、简单立法走向复杂立法 59

四、特权的立法走向权利平等的立法 60

五、无制约的立法走向有制约的立法 60

第二章 立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61

第一节 中国立法的指导思想 61

一、立法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61

二、立法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63

三、立法与坚持改革开放 66

第二节 中国立法的基本原则 67

一、立法的国家法制统一性原则 67

二、立法的民主性原则 70

三、立法的科学性原则 72

第三章 立法与国情 75

第一节 立法对国情的依赖性 75

一、立法技术对国情的依赖性 75

二、立法制度对国情的依赖性 77

第二节 国情对立法的影响 79

一、物质性国情因素对立法的作用 80

二、精神性国情因素对立法的作用 84

三、社会性国情因素对立法的作用 86

第三节 中国立法与中国国情 87

一、中国立法与经济国情 87

二、中国立法与政治国情 88

三、中国立法与历史文化传统 89

四、中国立法与人口、民族和自然地理状况 90

五、中国立法与国际环境 91

第四章 立法体制 93

第一节 立法体制概述 93

一、立法体制的含义 93

二、影响立法体制的因素 94

第二节 立法体制的分类 94

一、专制立法体制与民主立法体制 95

二、一级立法体制与多级立法体制 95

三、单一立法体制与复合立法体制 96

四、独立型的立法体制与制衡型的立法体制 98

第三节 我国现行立法体制 99

一、我国现行立法权限概述 99

二、我国现行立法体制的特征 104

三、我国现行立法体制的国情根据 105

第五章 立法主体 107

第一节 立法主体概述 107

一、立法主体的概念 107

二、立法主体的种类 108

三、注重立法主体研究 111

第二节 立法机关 111

一、立法机关的概念和特征 111

二、立法机关的分类 113

三、立法机关的产生和任期 117

四、立法机关的组成 120

五、立法机关的职权 134

六、立法机关的会议 137

第三节 其他立法主体 140

一、行政机关 140

二、司法机关 145

三、国家元首 149

四、被授权的社会组织和团体 152

五、公民 152

第四节 我国的立法主体 153

一、我国的立法机关 153

二、我国其他立法机关 160

第六章 立法权 166

第一节 立法权概述 166

一、立法权的概念和特征 166

二、立法权的分类 168

第二节 立法权与国家权力体系 172

一、立法权和国家权力体系的结构 172

二、立法权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地位 174

三、立法权与其他国家权力的关系 175

第三节 立法权的归属和范围 175

一、立法权的归属 175

二、立法权限的范围 177

第四节 权力机关立法权与行政机关立法权 179

一、权利机关立法权 179

二、行政机关立法权 180

三、我国权力机关的立法权限 181

四、我国行政机关的立法权限 184

第五节 中央立法权与地方立法权 186

一、我国中央立法权与地方立法权体制划分的历史沿革 186

二、中央立法权与地方立法权的配置目标 189

三、中央立法权与地方立法权优化配置的基本原则 192

四、对完善我国中央立法权与地方立法权配置的几点建议 194

第七章 立法程序 198

第一节 立法程序概述 198

一、立法程序的内涵 198

二、立法程序的分类 200

三、立法程序的阶段 202

四、立法程序的渊源 202

五、立法程序的作用 204

第二节 提出法案 208

一、提出法案的含义 208

二、提案权的归属 210

三、提出立法议案的要求 215

四、法案的列入议程 218

五、法律案的撤回 221

第三节 审议法案 222

一、审议法案的含义和意义 222

二、审议前的准备 222

三、审议权的行使主体 223

四、审议程序 224

五、委员会的审议 230

六、言论免责制度 234

第四节 表决和通过法案 235

一、表决和通过法案的含义 235

二、表决权主体 236

三、表决法案的方式 237

四、通过法案的原则 240

第五节 公布法 243

一、公布法的含义和意义 243

二、公布法的主体 244

三、公布法的方式 245

四、公布法的时间 246

五、法的生效时间 246

第六节 行政法规和规章的制定程序 248

一、行政法规的制定程序 249

二、规章的制定程序 254

第七节 制定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程序 260

一、制定地方性法规的程序 260

二、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程序 264

第八章 中央立法 266

第一节 中央立法概述 266

一、中央立法的内涵 266

二、中央立法的特征 268

三、中央立法的地位和作用 269

第二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 271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的概念和特征 271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权 273

第三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立法 284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立法的含义和特征 284

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权 285

三、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范围 290

第四节 国务院立法 291

一、国务院立法的概念和特征 291

二、国务院的立法权 294

第五节 国务院各部门立法 301

一、国务院各部门立法的含义和特征 301

二、国务院各部门的立法权限 303

三、国务院部门立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304

第九章 地方立法 307

第一节 地方立法概述 307

一、地方立法的内涵和特征 307

二、地方立法的基本原则 312

三、我国地方立法的地位和作用 314

四、我国地方立法的发展历程 317

第二节 一般地方立法 320

一、一般地方立法的概念和特征 320

二、一般地方立法的构成 322

三、地方性法规 323

四、地方政府规章 327

第三节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 329

一、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含义和特征 329

二、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构成 331

三、自治条例与单行条例的权限范围 332

第四节 经济特区立法 333

一、经济特区立法的概念 333

二、经济特区立法的特点 333

三、经济特区的立法权限范围 334

第五节 特别行政区立法 336

一、特别行政区立法概述 336

二、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关 337

三、特别行政区立法权 338

第十章 授权立法 340

第一节 授权立法概述 340

一、授权立法的概念 340

二、授权立法的分类 341

三、授权立法的作用 343

第二节 授权立法制度 346

一、授权立法的主体资格 346

二、授权立法的范围 347

三、授权立法的程序 349

四、授权立法的授权方式 350

第三节 我国的授权立法制度 351

一、我国授权立法的两个发展阶段 352

二、我国现行授权立法制度 355

三、我国授权立法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357

第十一章 立法效力 361

第一节 法的效力等级概述 361

一、法的效力等级的概念和特征 361

二、法的效力等级的意义 362

三、法的效力等级的划分依据 364

第二节 我国法的效力等级 367

一、我国法的适用规则 367

二、我国法的效力等级制度 369

三、立法效力的裁决 378

第十二章 立法监督 380

第一节 立法监督原理 380

一、立法监督释义 380

二、立法监督的性质和特征 382

三、立法监督和立法机关监督、议会监督 383

第二节 立法监督制度 386

一、立法监督主体和立法监督权限 386

二、我国立法监督的内容 389

三、我国立法监督的基本方式 392

四、我国立法监督的对象 397

第十三章 立法和法的解释 404

第一节 法的解释原理 404

一、法的解释界说 404

二、法的解释的种类 406

三、法的解释的方法 408

第二节 我国现行法律解释制度 411

一、我国现行法律解释的制度框架 411

二、我国法律解释制度的合法性问题 414

三、谁更有权解释中国的法律 418

第三节 我国法律解释运作制度的完善 424

一、明确法律解释主体的解释权限范围 425

二、完善法律解释运作程序 429

三、实现法律解释形式的规范化 432

第十四章 立法技术概述 434

第一节 立法技术的概念和特征 434

第二节 立法技术与立法、法制和社会发展 435

一、现代社会与立法技术 435

二、法制系统与立法技术 437

三、立法运作与立法技术 438

第十五章 立法方法、策略和要求 440

第一节 立法的一般方法 440

一、从实际出发和注重理论指导相结合 440

二、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相结合 441

三、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442

四、稳定性、连续性和适时变动性相结合 444

五、总结、借鉴和科学预见相结合 445

六、中国特色和国际大势相结合 446

第二节 立法的基本策略 447

一、立法的超前、滞后与同步 447

二、立法的协调性 451

三、立法的可行性 453

四、立法的完备 454

第三节 立法技术的其他要求 455

一、立法要有科学、严肃、慎重的态度 455

二、立法要避免和消除混乱的弊病 456

三、立法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其他有关问题 458

第十六章 立法预测、规划和决策 461

第一节 立法预测 461

一、立法预测的含义、任务和作用 461

二、立法预测的原则 463

三、立法预测的条件和步骤 463

第二节 立法规划 465

一、立法规划的含义、性质和特征 465

二、立法规划和立法项目、建议、政策 466

三、立法规划的功能 469

四、立法规划的原则 470

五、立法规划的编制权限、程序和实施保障 471

第三节 立法决策 473

一、立法决策的含义、特征 473

二、立法决策的原则 474

三、立法决策的步骤 475

第十七章 规范性文件的结构与形式 478

第一节 规范性文件的结构与形式概述 478

一、规范性文件的结构与形式的三个方面 478

二、规范性文件的结构类型 479

第二节 规范性文件的名称 481

一、规范性文件名称的意义 481

二、规范性文件名称的完善问题 482

第三节 规范性文件的结构 483

一、总则、分则与附则 483

二、目录、序言、附录 487

第四节 规范性文件的形式要件 489

一、规范性文件的标题 489

二、规范性文件的符号 490

第十八章 立法的完善 494

第一节 法的修改与补充 494

一、法的修改与补充的概念和特征 494

二、法律修改和补充的权限和程序 495

三、法律修改和补充的方式 497

第二节 法的清理 501

一、法的清理的含义和意义 501

二、法的清理的主体和权限 503

三、法的清理的程序 504

四、法的清理的方法 507

第三节 法的废止 509

一、法的废止的含义和意义 509

二、法的废止的制度 510

三、法的废止的方式 511

四、法的废止的要求 513

第十九章 法的编集 515

第一节 法的汇编 515

一、法的汇编的含义和意义 515

二、法的汇编的主体、分工和过程 516

三、法的汇编的方法 518

第二节 法的编纂 521

一、法的编纂的含义和意义 521

二、法的编纂的主体、权限和过程 523

三、法的编纂的方法 524

第二十章 立法语言 526

第一节 立法语言概述 526

一、立法语言的概念 526

二、立法语言的地位和作用 527

第二节 立法语言的使用规则 528

一、法律术语的使用 528

二、立法句子的使用 530

附录 536

附录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36

附录2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565

附录3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584

附录4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 593

附录5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 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