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病机十九条别论 1
“治病必求于本”别解 21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新解 23
精气夺固为虚,邪气盛未必实 26
“病发于阳发于阴”别释 29
《内经》“七损八益”旧解之非 36
“五脏开窍”理论说异 39
脏藏亦泻,腑泻亦藏 49
肝属中焦而非不焦 51
奇恒之腑并非指腑之所藏 57
“清者为卫,浊者为营”辩 60
疼痛病机并非皆为不通 62
《伤寒论》立论并非处处为扶阳而设 67
《伤寒论》言脉非“脉”论 73
《伤寒论》六病非六经 76
《伤寒论》提纲非“纲”论 84
强分经证腑证有悖仲景原旨 92
《伤寒论》397条非397法 99
和法非独立之法 102
太阳非仅主表,六病皆有表证 107
热深非皆厥亦深,热深为何厥亦深 111
丹溪之学非独滋阴 114
东垣善补土扶正,亦长于泻土攻邪 124
子和既长于攻邪,又善于补虚 127
吐法位不囿于上,呕吐禁下亦有非 131
“温邪上受”非皆“首先犯肺” 135
湿温治法不可囿于“三禁” 142
浮、沉、迟、数脉常变之辩 146
“阳病见阴脉 阴病见阳脉”辩 159
弦脉非皆属病脉 162
促脉“数而中止”有所非 164
寸口脉分候脏腑别议 168
黄苔非皆主热证 172
黑苔未必主寒热两极而属危候 173
黄腻苔不纯属湿热 176
镜面舌非独主胃阴枯竭 180
尿黄不尽属热证,烦热非皆为阴虚 182
白痰非尽寒,黄痰非皆热 184
有瘀象非皆瘀证 瘀证非皆见瘀象 185
指纹红色非主寒 188
可按者亦有实,拒按者亦有虚 190
是辨证论治,非辨证施治 191
肺病虚证,阳虚有之 193
脾病阴阳,不可偏废 199
五脏病皆有气虚,肝脏亦不例外 207
肾病多虚亦有实,治疗补虚亦泻实 215
水火不相容,心肾何相交 225
病在表非皆表证,里邪出表非为表证 231
久病多虚亦有实,治疗不应囿于补 233
盗汗不尽是阴虚,自汗非皆属阳(气)虚 239
五更泻泄非皆属阳虚 249
嗜食异物非皆虫作崇 254
下垂病证未必皆应从气陷论治 258
疮疡红肿不可概从阳热论治 267
口疮不独火热证 269
遗精之因辩 272
阳痿非尽属肾阳虚 277
口苦不得皆从热论治 279
消渴不可概以阴虚燥热论治 281
“治痿独取阳明”辩 285
治喘宜降亦可升 289
阳病热证并非皆不可灸 291
中药之毒非皆“毒” 298
“十八反、十九畏”辩 301
妊娠禁药不可一概而论 310
“药十”非“剂十”,曰剂而非剂 313
汗剂汤药未必不宜久煎 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