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时代课题和哲学思考 1
第一篇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精神和基本原则 1
序 一个有意义的新探索 黄楠森 1
第一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最初理论探讨 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实质 3
第二节 落后国家首先开辟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能性 6
第三节 探寻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原则 12
第四节 经济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特点 17
第一节 新的时代,新的国情 24
第二章 列宁对落后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4
第二节 落后国家首先开辟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 27
第三节 列宁阐明的三个方法论基本原则 32
第四节 走向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 38
第三章 改革之路的历史抉择 51
第一节 当前改革的历史渊源和理论渊源 52
第二节 首先开创的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道路 54
第三节 效果显著的匈牙利经济体制改革 64
第四节 缓慢渐进的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74
第五节 改革的实质和规律 82
第四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创新 90
第一节 中国改革之路的理论源头 91
第二节 当代中国国情的十大特点 98
第三节 在改革中开拓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103
第二篇 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的特殊性 112
第五章 对立统一规律的新特点 115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 117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分类问题 124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性质的特点 129
第四节 社会主义社会解决矛盾途径的特点 136
第五节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特点 141
第六章 质量互变规律的新特点 147
第一节 质变形式的多样性 147
第二节 社会主义条件下质变的主要形式是渐进式 152
第三节 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质变新形式的意义 158
第四节 质变的新形式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 161
第七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新特点 169
第一节 否定与继承 170
第二节 传统与改革 175
第三节 破与立 181
第四节 发展与圆圈 185
第三篇 唯物史观与改革实践 194
第八章 经济改革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机制 196
第一节 《资本论》中的社会生产力系统理论 196
第二节 分工和协作 200
第三节 经济结构和技术结构 205
第四节 劳动方式和劳动主体 209
第五节 管理和科学 213
第九章 从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看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历史必然性 221
第一节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221
第二节 商品经济的历史地位 224
第三节 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历史必然性 228
第十章 社会主义经济活力的深刻源泉 233
第一节 列宁的“从个人利益上关心的原则” 234
第二节 这一原则的确切含义 239
第三节 这一原则的现实意义 242
第一节 当代科技革命的本质和特征 248
第十一章 当代科技革命和中国发展战略 248
第二节 科技革命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 255
第三节 中国的现代化之路 264
第十二章 列宁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构想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279
第一节 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279
第二节 小农国家文化建设的特殊任务和特殊途径 287
第三节 新型文明与文化遗产 291
第四节 党的领导同创作自由、个性自由的统一 297
第五节 文化建设与造就新人 300
第一节 马克思历史观中的需要范畴 307
第十三章 人的需要与当前改革 307
第二节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需要问题 313
第三节 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 318
第十四章 改革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321
第一节 科学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和基本原则 321
第二节 “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 331
第三节 完全实现人的解放的历史条件 341
第四节 改革要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扫清道路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