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泽东到邓小平 中国特色的成功之路》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韩荣璋,曲庆彪主编
  • 出 版 社: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216014235
  • 页数:370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导论 1

一、社会主义面临严峻挑战 1

二、中国大地的改革浪潮 3

三、中国特色的成功之路 5

第一章 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 8

一、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8

1.世界大潮冲撞中国 8

2.多种“济世良方” 11

3.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15

二、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 19

1.“必要准备”和“必然趋势” 19

2.新民主主义社会 21

3.向社会主义过渡 29

三、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轨迹 34

1.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由来 34

2.中国的特色与传统模式的轨迹 37

简短的结论 41

第二章 社会主义初创时期的艰辛开拓 43

一、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43

1.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矛盾 43

2.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45

3.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 48

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51

1.社会主义社会的总题目 51

2.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53

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55

三、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和发展阶段 58

1.社会主义的建立与建成 58

2.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 61

3.社会主义要经历不同发展阶段 63

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构想 65

1.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65

2.“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68

3.中央向地方分权 71

4.“两参一改三结合” 73

5.试办托拉斯 75

五、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 79

1.有中国特点的人民民主专政 79

2.议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2

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 84

六、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方针 87

1.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 87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89

3.中西结合的文化发展观 92

简短的结论 94

第三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 95

一、向自然界开战 95

1.发展社会生产力 95

2.来一个技术革命 97

3.走共同富裕之路 100

二、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101

1.以苏为鉴 101

2.农、轻、重为序 103

3.两条腿走路 106

4.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108

三、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中的几个关系 110

1.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 110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 111

3.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 112

4.国家、集体与个人 114

四、社会主义还存在商品生产 116

1.社会主义不能废除商品生产 116

2.商品生产的社会属性 119

3.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活动范围 121

4.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学校 123

五、综合平衡,建设规模与国力相适应 126

1.搞好综合平衡 126

2.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 128

3.勤俭节约,勤俭建国 130

六、坚持独立自主,积极发展对外合作 131

1.搞建设也要独立自主 131

2.借鉴外国经验,发展对外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 133

3.和平为上与三个世界的划分 135

简短的结论 139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140

一、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的两种趋向 140

1.两种趋向 140

2.改革先声 142

3.矛盾漩涡 146

二、阶级斗争理论的卓见与迷津 149

1.阶级斗争理论的真知灼见 149

2.社会主要矛盾分析的嬗变 153

3.阶级斗争扩大化及其迷误 156

三、社会主义民主的论述与“无序”的实行 159

1.民主与社会主义建设 159

2.民主是手段还是目的? 161

3.大民主与小民主 163

4.法制与人治 165

四、对知识分子估计的正与误 167

1.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知识分子 167

2.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 169

3.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 171

4.“老九不能走” 173

五、经济工作中的挫折与调整 175

1.从全面“跃进”到八字方针 175

2.人民公社模式的形成与调整 177

3.按劳分配与“资产阶级权利” 180

六、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取舍与误区 183

1.政治领先与生产发展 183

2.依靠群众与群众运动 185

3.主观能动与客观规律 186

简短的结论 188

第五章 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转折 190

一、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 190

1.沉重深刻的历史反思 190

2.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昭示 192

3.新模式与新道路 194

二、邓小平的继往开来 196

1.认识的制高点 196

2.原有经验的宏化 198

3.继往开来 201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03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03

2.完整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 206

3.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209

四、工作重心转移 212

1.拨乱反正 212

2.社会主要矛盾的确定 215

3.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 217

简短的结论 219

第六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雏型 221

一、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221

1.正确认识国情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首要出发点 221

2.中国国情的基本剖析 223

3.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25

二、集中力量加速现代化建设 228

1.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228

2.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及特点 230

3.集中力量加速现代化建设 232

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34

1.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概括 234

2.立国之本 235

3.反对僵化与自由化 236

四、坚持改革开放 238

1.改革是一场革命 238

2.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240

3.改革开放的目标和方针 241

4.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43

五、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经济体制 245

1.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245

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 247

3.重塑微型经济组织 248

4.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 250

六、建立高度民主与法制完备的政治制度 252

1.社会主义民主论 252

2.改革党和国家现行的领导制度 253

3.建立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 255

七、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57

1.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257

2.增强全民族的政治思想素质 258

3.建设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260

4.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品位 261

八、“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262

1.“一国两制”的提出及其内涵 262

2.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选择 264

3.捭阖世界大格局的战略构想 265

简短的结论 267

第七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 268

一、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268

1.科学的论断 268

2.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 270

3.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政策的基本依据 271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73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概括 273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74

3.排除“左”右两种错误干扰 276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77

1.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277

2.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279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81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283

1.发展经济的“三步曲”战略 283

2.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285

3.走向共同富裕之路 286

五、建设社会主义内在机制的深化 288

1.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288

2.政治体制上实行党政分开 291

3.在改革开放中加强执政党建设 293

六、建设社会主义的外部条件 295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 295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96

3.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299

简短的结论 301

第八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302

一、理论体系的初步概括 302

1.在治理整顿、深化改革中前进 302

2.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趋于系统化 305

二、江泽民“七一”讲话的新确论 307

1.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307

2.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309

3.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312

三、邓小平南巡讲话的理论提升 315

1.第二次革命 315

2.社会主义本质论 318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21

4.社会发展总规律 323

四、中共十四大报告的衡定 326

1.十四年伟大实践的基本总结 326

2.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及政策 330

3.理论的凝聚与系统化 331

五、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34

1.伟大的历史任务 334

2.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336

简短的结论 339

第九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特征与功能 341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第二次飞跃 341

1.历史性的飞跃 341

2.总设计师 344

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贡献 346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潮流 351

1.科技浪潮中的抉择 351

2.国际社会合作共进与竞争 354

3.伟大的中华民族 356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国际社会主义的复兴 359

1.“社会主义的希望在中国” 359

2.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361

3.发展中国家现代化信息化的必由之路 363

简短的结论 364

结束语 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