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 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国芳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2
  • ISBN:7040033887
  • 页数:40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高等师范院校教材。本书各章基本上由原编者修订,主要根据“打好基础,精选内容、逐步更新、利于教学”的精神,在原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修改和补充。蕨类部分增加了“维管植物分类”一节;被子植物一章增加了“植物命名法”、“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各亚纲的特征”等内容,并增添了几个科、属;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动态一章也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和补充,增加了“超微结构和微形态学特征在被子植物分类中的应用”一节。各章末增加了复习思考题,书后附主要参考书,便于教师和学生参考。《植物学》(下册)(第二版)可供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科学校和教育学院生物系(科)用作教材,亦可供综合性大学、高等农、林院校等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下册目录 1

引言 1

一、植物界的分门别类 1

二、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和命名 3

三、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简介 7

第一章 藻类植物(Algae) 11

第一节 藻类植物的概述 11

一、蓝藻门的一般特征 12

第二节 蓝藻门(Cyanophyta) 12

二、蓝藻门的代表植物 14

三、蓝藻门在植物界中的地位 17

第三节 裸藻门(Euglenophyta) 18

一、裸藻门的一般特征 18

二、裸藻门的代表植物 20

三、裸藻门的分类地位 21

第四节 甲藻门(Pyrrophyta) 22

一、甲藻门的一般特征 22

二、甲藻门的代表植物 24

第五节 金藻门(Chrysophyta) 25

一、金藻门的一般特征 25

三、甲藻门在植物界中的地位 25

二、金藻门的代表植物 27

三、金藻门的分类地位 29

第六节 黄藻门(Xanthophyta) 29

一、黄藻门的一般特征 29

二、黄藻门的代表植物 31

一、硅藻门的一般特征 33

三、黄藻门在植物界中的地位 33

第七节 硅藻门(Bacillariophyta) 33

二、硅藻门的代表植物 36

三、硅藻门在植物界中的地位 37

第八节 绿藻门(Chlorophyta) 37

一、绿藻门的一般特征 37

二、绿藻门的代表植物 40

三、绿藻门在植物界中的地位 51

一、红藻门的一般特征 52

第九节 红藻门(Rhodophyta) 52

二、红藻门的代表植物 54

三、红藻门在植物界中的地位 57

第十节 褐藻门(Phaeophyta) 57

一、褐藻门的一般特征 57

二、褐藻门的代表植物 59

三、褐藻门在植物界中的地位 63

第十一节 藻类植物小结 63

第十二节 藻类植物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66

复习思考题 69

第二章 菌类(Fungl) 71

第一节 细菌门(Bacteriophyta) 71

一、细菌的特征 71

二、细菌的形态和构造 72

三、细菌的繁殖 73

四、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经济意义 73

二、粘菌门的主要类群 74

一、粘菌门的特征 74

第二节 粘菌门(Myxomycota)* 74

附:放线菌(Actinomyces) 74

三、粘菌门在生物界的地位 76

第三节 真菌门(Eumycota) 77

一、真菌的通性 77

二、真菌门的主要类群 80

三、真菌界的起源及真菌门各亚门间的亲缘 102

关系 102

复习思考题 103

四、真菌的经济意义 103

第三章 地衣(Liehens) 105

一、地衣的通性 105

二、地衣的形态和构造 105

三、地衣的繁殖 107

四、地衣的分类 108

五、地衣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经济价值 109

复习思考题 110

第四章 苔藓植物(Bryophyta) 111

第一节 苔藓植物的一般特征 111

二、苔纲的代表植物 112

一、苔纲的一般特征 112

第二节 苔纲(Hepaticae) 112

第三节 藓纲(Musci) 118

一、藓纲的一般特征 118

二、藓纲的代表植物 118

第四节 苔藓植物小结 123

一、苔藓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123

二、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经济价值 125

复习思考题 127

一、维管植物的特征 128

二、中柱类型 128

第五章 蕨类植物(Pteridophyta) 128

第一节 维管植物(vascular plant) 128

三、维管植物的分类 130

第二节 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 130

第三节 石松亚门(Lycophytina) 134

第四节 水韭亚门(Isoephytina) 141

第五节 松叶蕨亚门(Psilophytina) 142

第六节 楔叶亚门(Sphenophytina) 144

第七节 真蕨亚门(Filicophytina) 146

一、厚囊蕨纲(Eusporangiopsida) 148

二、原始薄囊蕨纲(Protoleptosporangiop-sida) 149

三、薄囊蕨纲(Leptosporangiopsida) 150

第八节 古代蕨类举例 160

第九节 蕨类植物的起源和演化 163

一、蕨类植物的起源 163

二、蕨类植物的演化 164

第十节 蕨类植物的经济价值 166

复习思考题 167

第六章 孢子植物小结 168

一、植物的起源 168

二、植物营养体的演化 170

三、有性生殖方式的进化 171

四、植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 171

五、生活史的类型及其演化 172

六、高等植物营养体和孢子叶的发展与分化 173

七、植物的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 175

复习思考题 176

第一节 裸子植物的一般特征 178

一、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78

第七章 裸子植物(Gymnosperm) 178

二、裸子植物的分类 179

第二节 铁树纲(苏铁纲)(Cycadopsida) 180

铁树科(Cycadaceae) 180

第三节 银杏纲(Ginkgopsida) 182

银杏科(Ginkgoaceae) 182

一、松柏纲的主要特征 183

二、松柏纲植物的生活史 183

第四节 松柏纲(球果纲)(Coniferop- 183

sida) 183

三、分类及代表植物 188

(一)松科(Pinaceae) 189

(二)杉科(Taxodiaceae) 193

(三)柏科(Cupressaceae) 194

第五节 红豆杉纲(紫杉纲)(Taxopsida) 196

(一)罗汉松科(Podocarpaceae) 196

(二)三尖杉科(粗框科)(Cephalotaxaceae) 197

(三)红豆杉科(紫杉科)(Taxaceae) 199

第六节 买麻藤纲(倪藤纲)(Gnetopsida) 200

[盖子植物纲(Chlamydospermop- 200

sida)] 200

(一)麻黄科(Ephedraceae) 200

(二)买麻藤科(Gnetaceae) 201

(三)百岁兰科(Welwitschiaceae) 202

第七节 裸子植物的起源与进化 203

复习思考题 209

第八章 被子植物(Anglosperm) 210

第一节 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 210

第二节 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 212

第三节 被子植物的分类 213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木兰纲 214

(Magnoliopsida)] 214

一、木兰目(Magnoliales) 214

木兰科(Magnoliaceae) 214

樟科(Lauraceae) 216

二、樟目(Laurales) 216

三、胡椒目(Piperales) 217

胡椒科(Piperaceae) 217

四、睡莲目(Nymphaeales) 219

(一)莲科(Nelumbonaceae) 219

(二)睡莲科(Nymphaeaceae) 220

五、毛茛目(Ranales) 220

毛茛科(Ranunculaceae) 220

罂栗科(Papaveraceae) 223

六、罂栗目(Papaverales) 223

七、昆栏树目(Trochodendrales) 224

(一)昆栏树科(Trochodendraceae) 224

(二)水青树科(Tetracentraceae) 225

八、金缕梅目(Hamamelidales) 226

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 226

九、杜仲目(Eucommiales) 228

杜仲科(Eucommiaceae) 228

十、荨麻目(Urticalcs) 228

(一)榆科(Ulmaceae) 229

(二)桑科(Moraceae) 230

(三)大麻科(Cannabaceae) 232

(四)荨麻科(Urticaceae) 234

十一、胡桃目(Jugiandales) 234

(一)胡桃科(Juglandaceae) 234

(二)马尾树科(Rhoipteleaceae) 236

十二、壳斗目(Fagales) 236

(一)壳斗科(山毛榉科)(Fagaceae) 236

(二)桦木科(Betulaceae) 239

十三、石竹目(Caryophyllales) 241

(一)石竹科(Caryophyllaceae) 242

(二)藜科(Chenopodiaceae) 243

十四、蓼目(Polygonales) 245

蓼科(Polygonaceae) 245

十五、五桠果目(第伦桃目)(Dilleniales) 247

(一)五桠果科(第伦桃科)(Dilleniaceae) 247

(二)芍药科(Paeoniaceae) 247

(一)山茶科(Theaceae) 248

十六、山茶目(Theales) 248

(二)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 249

十七、锦葵目(Malvales) 250

(一)椴树科(Tiliaceae) 250

(二)锦葵科(Malvaceae) 251

十八、堇菜目(Violales) 253

(一)堇菜科(Violaceae) 254

(二)葫芦科(Cucurbitaceae) 255

杨柳科(Salicaceae) 256

十九、杨柳目(Salicale) 256

二十、白花菜目(Capparales) 259

十字花科(Cruciferae) 259

二十一、蔷薇目(Rosales) 261

(一)景天科(Crassulaceae) 262

(二)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 263

(三)蔷薇科(Rosaceae) 264

二十二、豆目(Fabales) 268

(一)含羞草科(Mimosaceae) 268

(二)苏木科(云实科)(Caesalpiniaceae) 269

(三)蝶形花科(Fabaceae,Papilionaceae) 270

二十三、桃金娘目(Myrtales) 272

桃金娘科(Myrtaceae) 272

二十四、红树目(Rhizophorales) 273

红树科(Rhizophoraceae) 274

二十五、檀香目(Santalales) 275

(一)桑寄生科(Loranthaceae) 275

(一)卫矛科(Celastraceae) 276

二十六、卫矛目(Celastrales) 276

(二)槲寄生科(Viscaceae) 276

(二)冬青科(Aquifoliaceae) 278

二十七、大戟目(Euphorbiales) 279

大戟科(Euphorbiaceae) 279

二十八、鼠李目(Rhamnales) 282

(一)鼠李科(Rhamnaceae) 282

(二)葡萄科(Vitaceae,Ampelidaceae) 283

二十九、无患子目(Sapindales) 285

(一)无患子科(Sapindaceae) 285

(二)槭树科(Aceraceae) 286

(三)漆树科(Anacardiaceae) 287

(四)芸香科(Rutaceae) 289

(五)蒺藜科(Zygophyllaceae) 291

三十、?牛儿苗目(Geraniales) 291

?牛儿苗科(Geraniaceae) 291

三十一、伞形目(Apiales,Umbellales) 293

(一)五加科(Araliaceae) 293

(二)伞形科(Apiaceae,Umbelliferae) 294

杜鹃花科(Ericaceae) 296

三十二、杜鹃花目(Ericales) 296

三十三、柿树目(Ebenales) 298

(一)柿树科(Ebenaceae) 299

(二)山矾科(Symplocaceae) 300

三十四、报春花目(Primulales) 301

报春花科(Primulaceae) 301

三十五、龙胆目(Gentianales) 303

(一)龙胆科(Gentianaceae) 303

(二)夹竹桃科(Apocynaceae) 304

(三)萝藦科(Asclepiadaceae) 305

三十六、茄目(Solanales) 307

(一)茄科(Solanaceae) 307

(二)旋花科(Convolvulaceae) 309

(三)菟丝子科(Cuscutaceae) 310

三十七、唇形目(Lamiales) 311

(一)紫草科(Boraginaceae) 311

(二)马鞭草科(Verbenaceae) 312

(三)唇形科(Lomiaceae,Labiatae) 314

三十八、玄参目(Scrophulariales) 316

(一)木犀科(Oleaceae) 317

(二)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 318

三十九、桔梗目(Campanulales) 320

桔梗科(Campauulaceae) 320

四十、茜草目(Rubiales) 321

茜草科(Rubiaceae) 321

四十一、川续断目(Dip?acales) 323

忍冬科(Caprifoliaceae) 324

菊科(Asteraceae,Compositae) 325

四十二、菊目(Astcrales) 325

(Liliopsida)] 329

四十三、泽泻(Alismatales) 329

泽泻科(Alismataceae) 329

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百合纲 329

四十四、水鳖目(Hydrocharitales) 331

水鳖科(Hydrocharitaceae) 331

四十五、槟榔目(Arecales) 332

槟榔科(Arecaceae)[棕榈科(Palmae)] 332

天南星科(Araceae) 335

四十六、天南星目(Arales) 335

四十七、鸭跖草目(Commelinales) 337

鸭跖草科(Commelinaceae) 337

四十八、莎草目(Cyperales) 338

(一)莎草科(Dyperaceae) 338

(二)禾本科(Gramineae Poaceae) 340

四十九、姜目(Zingiberales) 347

姜科(Zingiberaceae) 347

(一)百合科(Liliaceae) 348

五十、百合目(Liliales) 348

(二)石蒜科(Amaryllidaceae) 351

(三)薯蓣科(Dioscoreaceae) 352

五十一、兰目(Orchidales) 353

兰科(Orchidaceae) 353

第四节 被子植物的起源与系统发育 358

一、被子植物的起源 358

二、被子植物的系统演化及其分类系统 364

复习思考题 380

第九章 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动态 382

第一节 细胞分类学(Cytotaxonomy) 383

第二节 化学分类学(Chemotaxonomy) 387

第三节 数值分类学(Numerical 390

taxonomy) 390

第四节 超微结构和微形态学特征在被 397

子植物分类中的应用 397

主要参考书 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