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电影文学史 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晓明著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10010·05
  • 页数:340 页
图书介绍:

第四编 抗战电影流(1937-1945) 1

第八章 战时电影运动和思潮 1

一、从民主主义到民族主义 1

历史的回顾 1

抗日战争的爆发与政治焦点的转移 4

抗战电影流的形成 5

二、国统区的电影运动 8

影界聚散与抗战初期的电影运动 8

重庆时期的影业状况和创作队伍 19

战时影坛动向 25

三、重庆时期的电影理论和思潮 33

通俗化·大众化·民族形式 34

在银幕上的创造典型 37

电影的语言艺术 40

抗战电影的实施--要求与建议 42

抗战影论中的另一面--“御用”电影观 44

四、孤岛电影及批评 48

电影企业和创作队伍 49

影坛概观 52

电影批评 60

第九章 主流--向现实和历史延伸 69

一、民众与民族战争 70

思想的感染和变动 70

战事与战时生活纪实 93

二、历史与讽喻 99

从古人的身上灌注可配合大时代的新生命 100

以历史鉴照现实 107

基于各自感受的重新估价 114

第五编 战后现实主义新潮(1946-1949) 127

第十章 战后民主电影运动与现实主义新潮 127

一、影界的反动与逆境 128

国民党反动派对电影的垄断、控制和压迫 128

美国电影加紧在中国的倾销和争夺 131

中国影业的困境、混乱与危机 132

二、“最艰险的一战”--新的奋斗和运动 135

新的形势、新的任务 135

建立广泛的电影民主统一战线 137

开辟、争取创作阵地,摄制进步影片 138

狠抓电影舆论、理论和批评 143

三、新潮聚流 150

构成·性质·特征 150

发展阶段与进程 153

新潮电影与新现实主义电影 154

第十一章 电影思潮的新发展 160

一、《讲话》精神与“为人民”电影思想的勃兴 160

《讲话》精神的传播与国统区文艺思潮新趋向 160

为人民大众--电影运动的方向 161

表现人民大众的要求和意愿 163

生活·世界观·电影创作 165

二、不断深化的现实主义要求 166

电影的社会化与电影的平易化、生活化 167

人物的典型性与情感、人生、魂灵 169

主题的严肃性与题材、样式的多样化 172

三、战斗与批判 175

对美国毒素影片的批判 175

对战后影坛消极错误倾向的斗争 177

第十二章 几个基本性主题 183

一、把善与恶罗列出来 183

失望的激情与善恶颠倒的悲剧 185

笑声中的泪水与火焰 204

二、战争与人 208

战争中的知识分子 209

战时市民生活众生相 216

断裂、离异 223

三、行将崩溃的社会 223

溃败与新生 235

四、灵魂的痛苦和孤寂 242

女性的苦闷和忧郁 243

丈夫·父亲--少为人知的另一面 255

第十三章 新潮电影的史诗风格 264

一、中国文学和电影中的史诗传统 264

中国独特的史诗型文学体系和传统 264

现代文学中的社会史诗与民族史诗 265

电影:不断生长的史诗性因素 266

二、战后现实主义的深化与史诗风格的形成 269

时代与史诗 269

诗人·现实主义·史诗风格 270

总体概括--主体动作与广阔世界情形的融贯一致 273

三、特征Ⅰ:外观世界的客观整一与完满生动 273

人物塑造--社会·民族·个体性格的辩证统一 277

四、特征Ⅱ:内心世界的主观真实与心理深度 283

在追求电影内视性的道路上 283

心理内容与社会内容的统一性 287

心理内容与艺术构成的相适性 289

主观叙述与心理分析 291

第十四章 战后电影和悲剧艺术 299

一、悲剧对象:历史巨变中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 300

从神到人--现代悲剧审美重心的转移 300

中国现代文学、现代电影中的悲剧精神 303

二、历史的悲剧性与艺术的悲剧内容 306

战后电影中历史悲剧与艺术悲剧的一致性 306

战后电影悲剧内容发展的阶段性 307

三、战后电影悲剧的“性”与“型” 312

伦理性悲剧与社会性悲剧 313

战后电影的社会性悲剧特质 315

“命运”--在战后社会性悲剧电影中 318

四、战后电影悲剧的结构 326

戏剧型闭锁式与史诗型开放式 326

战后电影悲剧结构的开放性 328

战后电影悲剧结构的兼容性 330

五、战后电影悲剧的进展方式 332

层层推进式 332

对比并行式及其综合运用 334

后记 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