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监督的涵义 3
二、监督的特征 3
第一篇 反腐败与监督理论篇 3
第一章 监督概论 3
第一节 监督的涵义与特征 3
一、校正功能 5
第二节 监督的功能 5
三、预防功能 6
二、制约功能 6
一、监督主体的分类 7
第三节 监督的分类 7
四、反馈功能 7
五、监督时间与阶段的分类 8
四、监督形式的分类 8
二、监督客体的分类 8
三、监督与被监督关系分类 8
二、监督的合理性原则及其基本要求 9
一、监督的合法性原则及其基本内容 9
第四节 监督的基本原则 9
一、监督学研究的对象 10
第五节 监督学概况 10
三、监督的相对独立原则 10
二、监督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1
三、我国监督学研究的现状 12
一、权力监督的涵义及特征 13
第一节 权力监督 13
第二章 权力监督与司法监督 13
二、权力监督的地位和作用 15
四、权力监督的职能 16
三、权力监督的主体构成 16
五、权力监督与反腐败 17
六、权力监督的反思与完善 18
一、司法监督的涵义及特征 20
第二节 司法监督 20
二、司法监督的基本原则 21
三、司法监督的主要内容 22
四、司法监督与廉政建设 23
三、腐败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24
一、廉政的基本涵义 24
第三章 廉政与廉政监督 24
第一节 廉政与腐败概述 24
二、腐败的基本涵义 25
五、腐败的社会危害 27
四、腐败的主要表现 27
二、公务员严重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 28
一、公务员违法违纪的特点和种类 28
第二节 腐政监察与廉政建设 28
三、廉政法制建设 30
四、拒腐防变的宣传教育 32
五、廉政建设调查研究 33
一、勤政的基本涵义 35
第一节 勤政与勤政监督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35
第四章 勤政与勤政监督 35
二、勤政、廉政、执法监察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36
三、勤政监察的基本特征 38
一、勤政与勤政监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征 39
第二节 勤政监察的重要作用 39
二、勤政才有希望 40
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41
二、勤政监察的基本原则 42
一、勤政监察的主要内容 42
第三节 勤政监察的内容、原则和方法 42
三、勤政监察的主要方法 44
第一节 舆论监督 45
第五章 舆论监督与社会监督 45
一、舆论的产生、形成与反腐败舆论监督 46
二、舆论分类与反腐败舆论监督 47
三、舆论引导与舆论引导的原则 50
第二节 社会监督 51
一、间接监督的内容与保证 52
二、直接监督的内容与保证 53
一、先秦时期的反腐败思想 59
第一节 对腐败严重危害性的认识和论述——中国古代的反腐败思想 59
第二篇 反腐败与监督思想篇 59
第一章 中国古代和近代反腐败与监督思想 59
二、秦汉时期的反腐败思想 63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反腐败思想 65
四、隋唐五代时期的反腐败思想 66
五、宋辽金元时期的反腐败思想 69
六、明清时期的反腐败思想 71
一、先秦时期的监督思想 73
第二节 对监督是防止和反对腐败的必要和重要手段的认识和论述——中国古代的监督思想 73
二、秦汉时期的监督思想 75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监督思想 76
四、隋唐五代时期的监督思想 77
五、宋辽金元时期的监督思想 78
六、明清时期的监督思想 80
第三节 对强化监督职能的认识和论述——中国古代强化监督职能的思想 81
一、提高监察机关及其官员的地位…加强其权力、维护其独立、垂直的领导体制 82
二、不罪进谏者 83
三、从亲贵重臣开始,以查处大事要案为重点 84
四、严格监察官员的选拔和任用 87
五、监察官必须奉公无私,廉洁自律,带头防腐 88
六、加强对监察官员的监督、考核与奖惩 90
七、监督必须注重实地考察与巡察 92
一、监察权独立 94
第四节 孙中山的监察思想 94
二、“党政分察” 95
三、弹惩一体 97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反腐败与监督思想 98
一、没有监督便没有社会主义 99
第一节 社会主义要求社会和国家实行严格的监督 99
二、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组成部分 100
一、监督是维护社会政治和经济秩序的保证 101
第二节 监督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保证 101
二、市场经济以国家调节 (监督)为前提 102
三、只有监督才能实现“廉价”政府的目标 103
一、防止国家公务人员由公仆变为主人 104
第三节 监督就是“检查、改善我们的机关” 104
二、监督检查执政党和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执法情况 105
三、同官僚主义、贪污贿赂等腐败现象进行坚决斗争 106
第四节 建立专门监督机构研究和纠正错误 107
一、专门监督机构的组织 108
二、专门监督机构的工作原则 109
三、专门监督机构的任务和职权 110
一、苏维埃时期的反腐败实践与监督思想的提出 111
第一节 反腐败与监督思想的提出与发展 111
第三章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的反腐败与监督思想 111
二、抗日战争时期反腐败与监督思想的发展 113
四、改革开放以来反腐败与监督的原则 116
三、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反腐败斗争 116
一、反对官僚主义的论述 118
第二节 反对官僚主义为重点的反腐败与监督思想 118
二、官僚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其克服的途径 121
二、延安整风对腐败思想的清算 125
一、古田会议对腐败思想的清算 125
第三节 反腐败和廉政勤政的思想建设 125
三、社会主义思想改造与党性修养 126
四、新时期邓小平反腐败思想的发展 127
一、有关腐败的几个问题 131
第一节 反腐败的概念 131
第三篇 反腐败与监督方略篇 131
第一章 反腐败的概念、地位、作用和意义 131
二、反腐败的概念 134
三、廉政的概念 135
一、反腐败是党的建设的需要 136
第二节 反腐败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136
二、反腐败是政权建设的需要 137
四、反腐败是顺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保证 138
三、反腐败是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要保证 138
第一节 反腐败的指导思想 140
第二章 反腐败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40
第二节 反腐败的基本原则 143
第三章 反腐败的战略与思路 146
一、科学界定廉政的内涵 147
第一节 把握大局,正确认识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 147
三、要充分看到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有利条件 148
二、正确估计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形势 148
二、手段的综合性 150
一、工程的整体性 150
第二节 以战略的高度研究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思路和对策 150
一、正确处理“重点论”和“两点论”的关系 151
第三节 着眼于市场经济大背景,以改革推动反腐倡廉 151
三、斗争的渐进性 151
二、要适应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152
三、要以改革的精神做好纪检监察工作 153
一、大气候与小气候的关系 154
第四节 正确处理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几个重要关系 154
四、廉政与勤政的关系 155
三、统一性与可行性的关系 155
二、治本与治标的关系 155
六、党政机关廉政建设与企业廉洁的关系 156
五、外部监督与内部制约的关系 156
第一节 确定方法的原则 157
第四章 反腐败的方法和技术 157
二、查办案件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158
一、查办案件的重点 158
第二节 查办案件 158
四、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59
三、要讲究策略和谋略 159
二、党政领导亲自抓,统一部署实施 160
一、做好基础工作,确定好项目 160
第三节 专项治理 160
第四节 监督检查 161
三、注意政策界限,妥善处理有关问题 161
三、事后监督检查 162
二、事中监督检查 162
一、事前监督检查 162
第五节 加强反腐败和廉政的立法工作 163
一、市场经济理论的三次革命 167
第一节 市场经济理论的产生 167
第四篇 市场经济与反腐败篇 167
第一章 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 167
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 168
一、市场经济的本质——市场机制 169
第二节 市场经济的本质、功能、特征和目标模式 169
二、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 170
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 171
四、建立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 173
二、社会主义市场的统一化 174
一、市场运行机制的完善化 174
第三节 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市场经济体制 174
四、价格机制的灵敏化 175
三、市场体系的完备化 175
一、从市场失灵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76
第一节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基本内容 176
第二章 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 176
二、宏观调控的基本内容 177
二、货币政策 178
一、宏观调控的目标 178
第二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及其效果评价 178
四、收入分配政策 180
三、财政政策 180
六、贸易政策 181
五、产业政策 181
二、宏观调控的主要职能 182
一、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182
第三节 宏观调控的任务和职能 182
第三章 市场经济与转变政府职能 183
一、在市场经济中,为什么要转变政府职能 184
第一节 转变政府职能的必要性及其政府职能的界定 184
一、政府职能转变的障碍 185
第二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调节 经济的现实选择 185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范围的界定 185
二、转变政府职能的实现选择 186
一、政府机构设置的基本原则 187
第三节 市场经济中政府机构设置的原则与类别 187
二、政府机构设置的类别 188
一、监督的必要性 189
第四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监督机制 189
二、形成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府监督机制 190
三、监督与制约的原则 191
三、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 193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中国企业改革的发展方向 193
第四章 市场经济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3
第一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 193
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对国有企业的改革 193
二、企业经营机制的内容 194
一、什么是企业经营机制 194
第二节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及其目标 194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195
一、什么是现代企业制度 195
三、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目标 195
第三节 现代企业制度及其基本特征 195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 196
第四节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选择 196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现实选择 199
四、引导企业转换经营机制 200
三、不折不扣地把企业的各项主权落到实处 200
第五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应注意的问题 200
一、观念变革 200
二、实现国有资产的严格管理和保值增值 200
一、研究回扣是发展市场经济与监督的需要 201
第一节 回扣的概念与回扣的特征 201
五、加强配套改革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保证 201
第五章 市场经济与回扣 201
二、回扣一词的由来与对回扣的解释 202
三、回扣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特征 204
四、把回扣与其他促进购销手段严格区分开 206
一、回扣现象产生和存在的一般社会经济条件 208
第二节 回扣的成因与回扣的利弊 208
二、回扣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伴生物 209
三、回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210
四、回扣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11
五、回扣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消极因素 212
第三节 回扣的使用、管理与监督 213
一、回扣的合理使用与分配 214
二、回扣的管理 215
三、回扣的监督 216
一、什么是寻租与寻租行为 220
第一节 寻租理论的建立 220
第六章 寻租行为与反腐败 220
二、寻租理论的产生和意义 221
一、腐败在任何社会制度下都客观存在 222
第二节 腐败的根源——寻租行为分析 222
二、寻租行为动机分析 223
三、强化经济监督和行政监察职能 224
二、形成反腐败、反寻租的舆论道德圈 224
三、设租行为动机分析 224
第三节 从限制寻租看反腐败的举措 224
一、分清寻租行为,治理寻租是对腐败根源进行治理的举措 224
七、倡导竞争,限制垄断行为 225
六、正确认识政府干预的重要性和作用 225
四、产权界定、公开定价是反腐败、反寻租的有力措施 225
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制度保证下约束寻租行为 225
一、依法制权是反腐败治本之举 229
第一节 反腐败与监督立法的意义 229
第五篇 反腐败与监督法律篇 229
第一章 立法原理 229
二、是各级专门监督机关依法监督的前提和基础 230
四、是各级专门监督机关正确有效履行职权的保障 231
三、便于人民群众参与监督 231
五、有利于保障和促进国家公职人员依法行政 232
二、制定限制性的法规 233
一、制定公职人员的一般行为准则 233
第二节 反腐败与监督立法的范围 233
第三节 反腐败与监督立法的基本原则 234
三、制定惩戒性法律 234
二、从反腐败和监督工作实际出发的原则 235
一、依法立法的原则 235
四、法制统一原则 236
三、民主原则 236
五、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原则 237
六、灵活性与原则性相结合原则 238
一、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权限 239
第一节 立法体制 239
第二章 立法体制与立法程序 239
二、国家行政机关的立法权限 240
一、反腐败和监督法律的立项 241
第二节 立法程序 241
二、反腐败和监督法律(广义的)的起草 242
四、反腐败和监督法律草案的审议 243
三、反腐败和监督法律草案的提出 243
六、反腐败和监督法律、法规的公布 244
五、反腐败和监督法律、法规、规章 的表决和通过 244
第一节 行政监察机关反腐败与监督法律 245
第三章 反腐败与监督法律集成 245
一、秦朝开创监察机关独立、自成系统监察体制 309
二、两汉中央为多重监察,对地方监察机关实行垂直领导体制 309
第六篇 反腐败与监督源流篇 309
第一章 监察机构与体制演进 309
第一节 中国古代监察机构及其体制 309
三、魏晋南北朝的多重和多级监察体制 310
四、隋唐中央监察机关单一化,对地方监察机关恢复垂直领导体制 311
五、宋朝中央台谏职责合一,地方则为他官兼领的多重监察体制 312
六、元朝提高中央监察机关的地位,对地方监察发展了汉唐的垂直领导体制 313
七、明清两朝的监察体制更趋完善 314
一、中华民国监察机关继续推行独立、垂直领导的体制 315
第二节 中国近代监察机构及其体制 315
二、革命根据地与解放区的监察机构借鉴前苏联的模式,推行双重领导体制 316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监察机构及其双重领导体制 317
第三节 中国现代监察机构及其体制 317
三、香港监察机构的设置及其体制 318
二、台湾地区的监察机构延续中国民国时期的垂直领导体制 318
一、监察的产生和作用 319
第一节 中国监察制度概述 319
第二章 监察职权综论 319
二、中国历代监察系统概述 320
一、中国古代监察机关的职权 321
第二节 中国历代监察机关的职权 321
二、中国近代监察机关的职权 327
三、中国现代监察机关的职权 329
二、监察职权有效行使的保障 332
一、监察机关应具备的职权 332
第三节 监察机关职权与保障的借鉴 332
一、秦朝御史(监察官)为纠察之任 334
第一节 秦汉时期整顿吏治与察举非法 334
第三章 监察与反腐促廉 334
二、西汉整顿吏治与纠察贪赃官吏 335
三、东汉前期整肃吏治与后期吏治腐败 337
一、三国鼎立时期的监察与吏治 339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整肃吏治与吏治的腐败 339
二、两晋监察无法遏制吏治的腐败 341
三、北方十六国重视监察职能的实施 343
四、南朝强化监察职能与整肃吏治 344
五、北朝监察职能的实施与吏治的改善 346
一、隋文帝整肃吏治与隋炀帝荒淫腐败 348
第三节 隋唐整肃吏治与吏治日趋腐败 348
二、唐朝监察的积极作用 351
三、唐朝中后期监察职能的削弱与吏治日趋腐败 353
一、宋朝台谏整肃纪纲、吏治的积极作用及其吏治的腐败 360
第四节 宋元整肃吏治与吏治的腐败 360
二、元朝强化监察的措施及其整肃吏治 365
三、元未朝政和吏治腐败 367
一、明朝整顿吏治与监察制度的败坏 368
第五节 明清科道制度的成效及其吏治腐败 368
二、清朝科道制度的成效及政治、经济全面腐败 372
一、提高监察机关的地位和加强巡察 378
第六节 中华民国抗日战争期间监察职能的实施和无法奏效的弹劾 378
三、弹劾无法奏效导致政治、吏治日趋腐败 379
二、弹劾不法以整肃吏治 379
一、西汉的“六条问事” 382
第一节 古代监察法规的产生时期 382
第四章 监察法规 382
二、隋朝的“六察” 383
一、金朝监察官吏管理条例 384
第二节 古代监察法规的发展时期 384
三、唐朝的“六察”巡按条例 384
二、元朝肃政廉访司监察条例及其整肃台纲 385
一、明朝的《宪纲事类》 387
第三节 古代监察法规的成熟时期 387
二、清朝的《钦定台规》 388
一、北洋政府平政院肃政厅时期 390
第四节 中华民国监察法规概述 390
三、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时期 392
二、广州国民政府监察院时期 392
二、谏官的由来 395
一、谏诤与监察的关系 395
第五章 谏诤与监督 395
第一节 谏诤与监察 395
一、隋朝以前谏诤官吏的设置 396
第二节 古代谏诤制度的发展 396
三、谏诤系统与台谏合一 396
三、唐朝谏诤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397
二、隋朝谏诤制度的正式确立 397
四、宋朝谏院的创建 399
六、元、明、清的台谏合一制度 400
五、辽金时期的谏诤制度 400
三、隋、唐谏官职权规范化 401
二、隋之前谏官掌议论 401
第三节 古代谏官职权的演变 401
一、谏诤的含义 401
四、宋朝谏官许弹劾 402
第四节 古代谏诤制度的实行与封建王朝的兴衰 404
五、元、明、清监察官兼谏诤 404
二、唐朝谏诤制度的推行与王朝的兴衰 405
一、隋朝君主不纳谏诤 405
四、元朝以后谏诤制度的衰弱 407
三、宋朝谏诤制度实行的局限性 407
二、谏诤监督的特点及其借鉴 408
一、谏诤制度是监督君主决策缺失的重要机制 408
第五节 古代谏诤制度的特点及其意义 408
一、御史府 409
第一节 监察机构 409
第六章 监察的释义 409
六、肃政台 410
五、兰台(南台) 410
二、御史台 410
三、都察院 410
四、宪台 410
十二、十三州刺史部 411
十一、六科与六科给事中 411
七、司宪 411
八、三院 411
九、殿中司 411
十、察院 411
十八、十三道监察御史 412
十七、提刑司与按察司 412
十三、司隶台 412
十四、十道 412
十五、行御史台 412
十六、肃政廉访司 412
二十五、登闻检院 413
二十四、稽察内务府御史处 413
十九、提刑按察使司 413
二十、按察分司 413
二十一、十五道监察御史 413
二十二、五城察院 413
二十三、宗室御史处 413
三十一、平政院肃政厅 414
三十、湖北军政府总监察处 414
二十六、登闻鼓院 414
二十七、三京留司御史台 414
二十八、御史房 414
二十九、整饬兵备道 414
三十四、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 415
三十三、惩吏院与审政院 415
三十二二、广州国民政府监察院 415
四十、监察院各委员会 416
三十九、战区巡察团 416
三十五、地方监察区 416
三十六、监察使署和监察委员行署 416
三十七、审计部 416
三十八、审计处和审计办事处 416
一、御史 417
第二节 监察官 417
四十一、国民党中央党部监察委员会 417
四十二、国民政府政务官惩戒委员会 417
四十三、司法院中央公务员惩戒委员会 417
四十四、地方公务员惩戒委员会 417
六、殿中侍御史 418
五、治书侍御史 418
二、御史大夫 418
三、御史中丞 418
四、侍御史 418
十七、巡按御史 419
十六、监军御史 419
七、监察御史 419
八、黄沙狱治书侍御史 419
九、符玺御史 419
十、绣衣御史 419
十一、检校御史 419
十二、禁防御史 419
十三、持书执法 419
十四、督军粮执法 419
十五、监农御史 419
二十七、言事御史 420
二十六、六察与六察官 420
十八、赞运御史 420
十九、巡盐御史 420
二十、提学御史 420
二十一、茶马御史 420
二十二、印马御史 420
二十三、屯田御史 420
二十四、巡关御史 420
二十五、巡仓御史 420
三十六、部郡国从事 421
三十五、刺史 421
二十八、御史长史 421
二十九、司命府与司命 421
三十、御史中尉 421
三十一、候官 421
三十二、左、右都御史 421
三十三、左、右副都御史 421
三十四、左、右佥都御史 421
四十四、按察使 422
四十三、监司 422
三十七、督邮(都邮) 422
三十八、廷掾 422
三十九、校事 422
四十、监国谒者 422
四十一、弹曲 422
四十二、典签 422
五十一、司隶校尉 423
五十、肃政廉访使 423
四十五、采访处置使 423
四十六、黜陟使 423
四十七、观察处置使 423
四十八、走马承受 423
四十九、通判 423
四、弹劾权 424
三、巡查两京馆驿 424
五十二、监察委员 424
五十三、监察使 424
第三节 监察职权 424
一、分巡两京 424
二、监仓库出纳 424
九、监试权 425
八、同意权 425
五、纠举权 425
六、纠正权 425
七、建议权 425
一、御史监郡 426
第四节 监察方法及程序 426
十、审计权 426
十一、调查权 426
十二、监察委员保障权 426
八、廷鞫 427
七、廷推 427
二、匦 427
三、三司推 427
四、东推与西推 427
五、考课监司簿 427
六、廷议 427
十五、送请审计 428
十四、派查 428
九、孙中山的监察思想 428
十、监察权独立 428
十一、党政分察 428
十二、弹惩一体 428
十三、行查 428
二、六察 429
一、“六条问事” 429
十六、委托审计 429
十七、就地审计 429
十八、先刑后惩 429
十九、顺序算入制 429
第五节 监察条例与监察法规 429
九、《钦定台规》 430
八、《宪纲事类》 430
三、《监察御史升黜格》 430
四、《风宪宏纲》 430
五、《察司体察等例》 430
六、《察司合察事理》 430
七、《禁治察司等例》 430
五、左、右补阙与左、右拾遗 431
四、谏议大夫 431
第六节 谏诤制度 431
一、谏诤 431
二、台谏 431
三、谏官 431
七、左、右司谏与左、右正言 432
六、谏院 432
一、人民代表大会的本质特征 435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435
第七篇 反腐败与监督组织篇 435
第一章 监督机构与监督体制 435
二、人民代表大会监督的机构 436
三、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监督的内容 437
四、人民代表大会监督的建设 438
一、法律监督的主体 440
第二节 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 440
二、法律监督的对象 441
三、法律监督的特点 442
一、党内监督的主体:党的代表大会 443
第三节 党与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 443
二、党的专职监督机构:纪律检查委员会 444
一、国家行政机关内部监察及其授权 445
第四节 政府与行政监察机关 445
二、监察机关的职责 448
三、监察工作进行的方式 449
一、审计监督机关 452
第五节 政府经济监督机关 452
二、银行监督 454
三、工商行政管理监督 456
四、税务监督 458
五、财政监督 459
六、海关 460
一、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461
第六节 其他具有监督职能的组织 461
七、国家技术监督局 461
二、民主党派 463
三、其他群众组织 464
一、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权 465
第一节 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权 465
第二章 监督职能 465
二、人大代表的监督权 469
三、人大监督的原则 470
一、人民法院的监督权 471
第二节 司法机关的监督权 471
二、人民检察院的监督权 474
一、纪检机关的保护权 479
第三节 党的纪检机关的检查权 479
二、纪检机关的惩处权 480
三、纪检机关的监督权 482
四、纪检机关的教育权 483
一、监督检查权 484
第四节 行政监察权 484
二、监察调查权 485
三、监察建议权 486
四、监察决定权 487
一、审计监督权 488
第五节 经济监督权 488
二、银行监督权 489
三、工商行政监督权 491
五、财务监督权 493
四、税务管理监督权 493
七、技术监督部门的监督权 494
六、海关监督权 494
一、人民政协的监督权 496
第六节 其他监督权 496
二、民主党派的监督权 497
三、其他群众组织的监督权 498
第一章 执法监察概述 501
第八篇 廉政勤政检查篇 501
二、与执法监察相关的几个概念 502
一、执法监察的概念 502
第一节 执法监察的概念和特征 502
三、执法监察的特征 503
一、中国古代的执法监察 505
第二节 执法监察的发展过程 505
二、建国初期的执法监察 506
三、新时期的执法监察 508
四、执法监察的展望 509
二、执法监察的主要任务 510
一、确定执法监察任务的依据 510
第二章 执法监察的任务和内容 510
第一节 执法监察的任务和目的 510
三、执法监察的主要目的 511
一、执法监察内容的表现形式 512
二、构成执法监察内容的要素 512
第二节 执法监察内容概述 512
一、在国家行政机关开展执法监察的主要内容 513
第三节 执法监察的主要内容 513
二、对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执法监察的主要内容 515
三、在企事业单位内部开展执法监察的主要内容 516
一、依法监察,实事求是的原则 519
第一节 执法监察的原则 519
第三章 执法监察的原则和方法 519
三、改进工作,提高效能的原则 520
二、群众路线的原则 520
一、执法监察工作中行使的四种权力 521
第二节 执法监察的权力和手段 521
四、惩处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521
二、执法监察中经常采用的几种手段 522
一、按监察的时间和所处的环节 分类 524
第三节 执法监察的主要类型 524
二、按执法监察涉及的内容分类 525
三、按执法监察涉及的范围分类 526
四、按执法监察进行的顺序分类 527
二、参与法 528
一、规范法 528
第四节 执法监察的基本方法 528
四、监督法 529
三、检查法 529
七、反馈法 530
六、效能审计法 530
五、资料分析法 530
十、因果分析法 531
九、考评法 531
八、惩戒法 531
一、选题立项,制定方案 532
第五节 执法监察的基本步骤 532
三、明确责任,严格奖惩 535
二、查明情况,分析原因 535
四、提出建议,改进管理 536
一、效能监察的含义 537
第一节 效能监察概述 537
第四章 效能监察 537
二、效能监察的发展过程 538
一、效能监察的特殊性 540
第二节 效能监察的特点和作用 540
二、效能监察的作用 541
三、奖励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543
二、标本兼治的原则 543
第三节 效能监察的主要原则 543
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543
六、定性检查与定量检查相结合的原则 544
五、自查与组织检查相结合的原则 544
四、适当与合理相结合的原则 544
一、合法性标准 545
第四节 效能监察的标准 545
二、合理性标准 546
三、合约性标准 547
一、效能监察的主要内容 548
第五节 效能监察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 548
四、对比性标准 548
三、效能监察的基本方法 549
二、效能监察内容的选择 549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551
第一节 提高对执法监察的认识 551
第五章 进一步加强执法监察工作 551
二、加强制度建设 552
一、加强目标管理 552
二、加大执法监察的份量 552
第二节 使执法监察走向法制化 552
第三节 加强执法监察理论研究 553
一、执法监察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 554
一、加强领导 555
第四节 加强执法监察的组织保障 555
二、执法监察理论研究的重点 555
三、加强监察机关的自身建设 556
二、加强协调配合 556
一、是惩治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561
第一节 反腐败与廉政勤政宣传教育的重大意义 561
第九篇 反腐败与监督宣传教育篇 561
第一章 反腐败与廉政勤政的宣传教育 561
四、是鼓舞群众推动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措施 562
三、是党风廉政建设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有效途径 562
二、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治本之策 562
一、反腐败和廉政勤政宣传教育的指导思想 563
第二节 反腐败与廉政勤政宣传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563
二、反腐败和廉政勤政宣传教育的基本原则 564
二、各级党委的组织、宣传和机关人事部门努力做好反腐倡廉的宣传教育工作 567
一、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要切实重现反腐倡廉的宣传教育 567
第三节 反腐败与廉政勤政宣传教育的组织机构和人员 567
一、反腐败和廉政勤政的基础性教育 568
第四节 反腐败与廉政勤政宣传教育的基本内容 568
三、各新闻单位要开辟专门阵地做好反腐倡廉的宣传教育 568
二、反腐败和廉政勤政的针对性教育 570
一、反腐败与廉政勤政宣传教育的主要方式 575
第五节 反腐败与廉政勤政宣传教育的主要方式和方法 575
二、反腐败与廉政勤政宣传教育的主要方法 580
一、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进行 583
第六节 反腐败与廉政勤政宣传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583
三、要注意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宣传教育的新方法 584
二、宣传报道要适度,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584
第一节 反腐败理论研究概述 585
第二章 反腐败的理论研究 585
第二节 重视党风和廉政建设为反腐败理论研究提供丰富素材 586
第三节 加强反腐败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587
一、是当前深入持久,更有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的迫切需要 588
二、是由科学理论的功能所决定的 589
三、开阔反腐败理论研究视野 590
二、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并举 590
第四节 当前反腐败理论研究的现状 590
一、站在党的建设的高度重视反腐败理论研究 590
四、近几年反腐败理论研究成果综述 591
五、腐败现象发生规律 592
一、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是深化反腐败理论研究的前提 593
第五节 加强反腐败理论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593
三、加强理论研究成果的应用和转换工作 594
二、解放思想是深化反腐败理论研究的关健 594
一、工作调研的重要性 595
第一节 反腐败和监督工作调研的重要性及特点 595
第三章 反腐败与监督工作调研 595
二、工作调研的特点 596
一、工作调研的指导思想 597
第二节 工作调研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597
二、工作调研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 599
一、工作应用性调查研究 607
第三节 调研工作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607
二、反腐败与监督工作实际状况的调查研究 608
三、工作调研的基本要求 610
第四节 工作调研的具体要素 612
一、工作调研的一般形式 613
二、调研课题的选择 617
三、做好调查的准备工作 618
四、调查的基本方法 619
六、分析研究的几种基本方法 621
五、调查资料的汇总和整理 621
七、调查报告 623
一、查办案件工作在反腐败工作中的地位 627
第一节 查办案件在反腐败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627
第十篇 查办案件篇 627
第一章 查办案件总论 627
二、查办案件工作的作用 628
一、在法律、纪律面前人人平等 630
第二节 查办案件工作的基本原则 630
三、处罚处分与违法违纪行为相适应 631
二、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纪律为准绳 631
四、惩处与教育相结合 632
五、纪检、监察、公安、司法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 633
七、监察机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634
六、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 634
一、事实清楚 635
第三节 查办案件的基本要求 635
二、证据确凿 636
五、程序合法 637
四、处理恰当 637
三、定性准确 637
一、政治类案件概述 638
第一节 政治类案件 638
第二章 案件的种类 638
二、政治类的几种主要案件 639
二、经济类的几种主要案件 643
一、经济类案件概述 643
第二节 经济类案件 643
二、失职渎职类的几种主要案件 649
一、失职渎职类案件概述 649
第三节 失职渎职类案件 649
二、侵犯他人权利类的几种主要案件 651
一、侵犯他人权利类案件概述 651
第四节 侵犯他人权利类案件 651
一、组织人事类案件概述 654
第五节 组织人事类案件 654
二、组织人事类的几种主要案件 655
一、严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类案件概述 656
第六节 严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类案件 656
二、道德类的几种案件 657
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类的几种案件 658
一、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类案件概述 658
第七节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类案件 658
二、证据的种类 661
一、证据的概念和特征 661
第三章 证据与证据学 661
第一节 证据概述 661
三、证据的意义 665
二、证明的对象 666
一、证明的概念 666
第二节 证明 666
一、控诉证据和辩护证据 667
第三节 证据的分类 667
三、证明的责任 667
三、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668
二、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 668
第四节 证据的收集 669
四、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 669
三、收集证据必须及时 670
二、收集证据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670
一、收集证据必须客观、全面 670
五、收集证据必须深入细致 671
四、收集证据必须依靠群众 671
一、概述 672
第五节 证据的判断 672
六、收集证据必须注意运用科学技术手段 672
二、判断证据的基本方法 673
一、实事求是是运用证据的根本原则 675
第六节 证据的运用 675
二、运用证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676
第四章 党纪案件查办的程序与方法 677
二、案件检查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678
一、党纪案件的概念和特征 678
第一节 党纪案件的概念、特征及查办的基本原则 678
三、案件检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679
二、初步核实 680
一、受理 680
第二节 受理和初步核实 680
一、立案 681
第三节 立案、调查和审理 681
二、调查 683
三、审理 688
一、普通案件的处理程序 690
第四节 处理和执行 690
三、党纪处分批准权限 691
二、特殊情况下案件的处理程序 691
四、处分的执行和监督 692
一、深入调查,掌握违纪案件线索 693
第五节 探索新形势下查办案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693
四、积极争取党委的领导和支持 694
三、加强与政法机关和其他监督检查机关的协调与配合 694
二、排除干扰,将案件一查到底 694
一、政纪案件查办程序的概念 695
第一节 政纪案件查办程序概述 695
五、做好案前、案中、案后的服务工作,支持保护改革 695
第五章 政纪案件查办的程序与手段 695
三、政纪案件查办程序的意义 696
二、政纪案件查办程序的特点 696
二、受理程序 697
一、受理程序的概念和意义 697
第二节 受理程序 697
二、立案的条件 699
一、立案程序的概念和意义 699
第三节 立案程序 699
三、立案程序 700
一、调查程序的概念和意义 701
第四节 调查程序 701
二、调查程序 702
二、审理程序 705
一、审理程序的概念和意义 705
第五节 审理程序 705
一、处理程序的概念和意义 706
第六节 处理程序 706
二、处理程序 707
一、政纪案件查办手段的概念和意义 708
第七节 政纪案件查办的手段 708
三、采取政纪案件查办手段的程序 709
二、政纪案件查办手段的种类 709
第六章 职务犯罪案件查办的程序与手段 711
一、职务犯罪的概念 712
第一节 职务犯罪案件的构成 712
二、职务犯罪的主体 714
三、职务犯罪的客体 716
四、职务犯罪的结果 717
第二节 职务犯罪案件的分类 718
一、职务犯罪刑事责任的分类 719
二、职务犯罪的客体分类 721
二、管辖范围 722
一、立案管辖 722
第三节 职务犯罪案件的管辖 722
三、案件来源 723
四、经济犯罪案件的立案标准 725
一、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 731
第四节 办理职务犯罪案件的程序 731
二、强制措施 733
三、起诉 735
四、审判 737
五、执行 740
第一节 党纪政纪法纪交叉案件的特征 741
第七章 交叉性案件查办的方法 741
第二节 查办党纪政纪法纪交叉案件的几种方法 742
一、违法违纪惩戒的概念 744
第一节 违法违纪惩戒概述 744
第八章 违法违纪惩戒 744
二、违法违纪惩戒的形式 745
一、刑罚的概念 746
第二节 刑罚种类 746
三、惩戒的目的 746
二、主刑 747
三、附加刑 748
二、对违纪党员处分的种类 749
一、党纪处分的概念 749
第三节 党纪处分种类 749
一、行政处分的概念 751
第四节 行政处分种类 751
三、对违反党的纪律的党组织的处分种类 751
二、行政处分种类 752
二、量纪的概念 753
一、量刑的概念 753
第五节 量刑与量纪 753
三、量刑与量纪遵循的原则 754
三、酌定情节与参考情节 755
二、法定情节与规定情节 755
第六节 情节 755
一、量刑情节与量纪情节概述 755
六、从轻处罚或处分的情节 756
五、加重处罚或处分的情节 756
四、从重处罚或处分的情节 756
一、累犯的概念 757
第七节 对累犯量刑和对重犯错误者量纪的原则 757
七、减轻处罚或处分的情节 757
八、免予处罚或处分的情节 757
一、自首的概念 758
第八节 自首与主动交代 758
二、重犯错误者的概念 758
三、对累犯和对重犯错误者的处罚原则 758
三、对自首者与主动交代者的处理原则 759
二、主动交代的概念 759
三、数罪并罚与合并处理的原则 760
二、合并处理的概念 760
第九节 数罪并罚与合并处理 760
一、数罪并罚的概念 760
一、共同犯罪的概念 761
第十节 共同犯罪与共同违纪 761
一、集体违纪的概念 762
第十一节 单位或党组织领导成员集体违反党的纪律 762
二、共同违纪的概念 762
三、对共同犯罪与共同违纪的处理原则 762
二、对集体违纪的处分原则 763
第一章 行业不正之风概述 767
第十一篇 纠正不正之风篇 767
第一节 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概念 768
第二节 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任务和目标 769
三、加强制度建设 770
二、整顿部门和行业纪律 770
一、广泛深入开展思想教育 770
第三节 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方针 771
一、正确处理全面抓与突出重点的关系 772
第四节 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772
四、正确处理抓领导机关与抓基层的关系 773
三、正确处理抓面上的问题与开展专项治理的关系 773
二、正确处理治标与治本的关系 773
第一节 行业不正之风的表现形式和特征 774
第二章 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意义 774
五、正确处理专门力量抓与齐抓共管的关系 774
一、利用职权和工作之便吃、拿、卡、要 775
二、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 776
三、弄虚作假,坑害国家和群众 777
五、服务态度差,服务质量低劣 778
四、利用职权敲诈勒索 778
第二节 行业不正之风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780
一、封建剥削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和影响,是思想原因 781
第三节 行业不正之风滋生蔓延的原因 781
三、法制不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是制度原因 782
二、生产力水平比较低,某些方面供需矛盾突出,是经济原因 782
五、体制改革不配套,某些政策导向上的偏差,是深层原因 783
四、行业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放松思想政治工作,是组织原因 783
一、是惩治腐败,加强廉政建设的需要 784
第四节 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意义 784
二、是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政治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785
四、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786
三、是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健康发展的需要 786
一、是提高各部门、各行业干部职工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787
第一节 思想教育的重要作用 787
第三章 思想教育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基础 787
二、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788
一、形势教育 789
第二节 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 789
三、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基本环节 789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教育 790
三、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教育 791
第三节 思想教育的基本形势 792
四、遵纪守法教育 792
二、自查自纠,开展自我教育 793
一、坚持不懈地开展学雷锋、学焦裕禄等先进模范人物和行业树新风活动 793
三、加强舆论宣传 794
三、把加强思想教育与搞好队伍的组织整顿结合起来 795
二、以正面教育为主,以群众自我教育为主,开展思想教育 795
第四节 加强思想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795
一、思想教育要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形式,注重实效 795
一、制度建设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一项根本措施 796
第一节 加强制度建设在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中的地位和作用 796
第四章 制度建设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保证 796
二、制度建设在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中的作用 797
第二节 加强制度建设,必须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 798
三、强制性原则 799
二、求实可行原则 799
一、科学性原则 799
一、分权监督 800
第三节 加强行政管理中的权力制约,强化内部监督机制 800
四、群众性原则 800
二、交流换岗 801
三、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对业务活动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控 802
一、公开办事制度的由来及其作用 803
第四节 推行和完善公开办事制度,建立外部监督机制 803
二、公开办事制度的主要内容 804
三、进一步推广和完善公开办事制度 805
二、加强监督检查,保证制度落到实处 806
一、加强监督检查,是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806
第五节 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制度执行 806
第五章 领导干部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关键 807
第一节 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的思想认识 808
第二节 层层建立领导责任制 809
第三节 加强调查研究 811
第四节 严格掌握和执行党的政策 812
第五节 坚持条块结合 813
第六节 实行齐抓共管,开展综合治理 814
第一节 必须发动群众积极参与 816
第六章 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必须充分发动群众 816
第二节 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818
第三节 不能搞群众运动 821
第七章 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必须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 822
二、违法违纪行为的主体趋向群体化,即集团作案增多 823
一、以行业特权和行业优势为作案条件,具有浓厚的行业性 823
第一节 纠正不正之风案件的特点 823
三、涉案人员和单位呈由低层向高层发展的趋势 824
六、案件所造成的后果严重,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 825
五、违法违纪者对自己的作案行为及其后果多属主观故意 825
四、作案者往往打着为群众谋福利的旗号,披着“合法”的外衣 825
二、有利于清除“蛀虫”,纯洁队伍 826
一、能够有效地维护群众利益,表明党和政府惩腐倡廉的决心 826
第二节 查处行业不正之风案件的重要性 826
五、查处违法违纪案件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 827
四、有利于“亡羊补牢”、举一反三 827
三、有利于发挥反面典型的教育和震慑作用 827
三、顶风而上的案件 828
二、性质严重、影响恶劣的典型案件 828
第三节 查处行业不正之风案件的重点 828
一、涉及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案件 828
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829
一、各级领导要把查处案件工作列入重要日程 829
第四节 切实加强查处案件 829
四、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掌握政策界限 830
三、重视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和举报工作 830
一、加快改革步伐,需要大力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831
第一节 正确认识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同深化改革的关系 831
第八章 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必须同深化改革相结合 831
二、深入开展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有赖于改革的不断深化 832
三、防止把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与改革开放对立起来 833
二、积极推行公务员制度 834
一、加快政企分开的改革步伐 834
第二节 深化配套改革是解决行业不正之风有效途径 834
五、解决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 835
四、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 835
三、限制“双轨制”的消极作用 835
第三节 大力发展经济,为消除行业不正之风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836
六、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836
一、就其本质而言,中国共产党和一切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 837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能够消除腐败 837
第九章 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必须长抓不懈 837
三、中国共产党能消除腐败,还在于有人民群众的自觉参与和广泛支持 838
二、在实践上,中国共产党对一切腐败现象是除恶务尽的 838
第二节 党中央、国务院把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工作提到了重要日程 839
四、中国共产党能消除腐败,并不意味着要毕其功于一役 839
第三节 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工作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841
第四节 继续深入开展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工作,根本在于狠抓落实 843
二、公务员 847
一、公务 847
第十二篇 公务员管理与监督篇 847
第一章 公务员制度概述 847
第一节 公务员与公务员制度 847
三、公务员制度 848
四、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849
五、公务员法 850
一、公务员制度的特征 851
第二节 公务员制度的特征和效能 851
二、公务员制度的效能 854
二、公务员法律地位的涵义 856
一、自然人与公务人 856
第二章 公务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行为 856
第一节 公务员的法律地位 856
第二节 公务员的法律行为 857
三、公务员法律地位的取得、变更和丧失 857
一、公务员法律行为的涵义和特点 858
二、公务员法律行为的分类 859
三、几种常见的公务员法律行为 861
四、公务员法律行为的效力 864
一、我国公务员管理机构概况 865
第一节 我国公务员管理机构 865
第三章 公务员管理机构与监督 865
二、公务员管理机构监督的意义 866
一、国家人事部管理公务员的职能与监督 867
第二节 公务员管理机构的职能与监督 867
二、国务院各部门人事机构的职能与监督 869
三、县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事机构的职能与监督 870
一、权利保障的涵义 871
第一节 公务员权利保障制度 871
第四章 公务员权利保障 871
三、权利保障制度 872
二、权利保障机构 872
一、公务员的申诉控告权 873
第二节 公务员申诉控告权 873
二、公务员的申诉 875
三、公务员的控告 876
五、公务员申诉控告受理机关的法律责任 878
四、公务员申诉控告的法律责任 878
二、公务员行政诉讼权的取得 879
一、行政诉讼与行政诉讼法 879
第三节 公务员行政诉讼 879
三、公务员行政诉讼的种类与条件 880
五、公务员行政诉讼的作用 881
四、公务员行政诉讼程序 881
一、公务员“进口”的涵义 882
第一节 公务员“进口”的涵义与监督的意义 882
第五章 公务员“进口”管理与监督 882
二、公务员“进口”监督的意义 885
一、公开考试原则与监督 886
第二节 公务员“进口”原则与监督 886
二、平等竞争原则与监督 887
三、严格考核原则与监督 888
四、择优录用原则与监督 889
一、考试与监督 890
第三节 公务员“进口”方式与监督 890
二、面试与监督 892
四、品能测验与监督 895
三、实际操作与监督 895
五、选任与监督 896
一、考试录用程序与监督 897
第四节 公务员录用程序与监督 897
二、调入程序与监督 900
二、公务员考核原则与监督 901
一、公务员考核与监督的意义 901
第六章 公务员使用管理与监督 901
第一节 公务员考核与监督 901
三、公务员考核方式与监督 903
五、公务员考核结果与监督 905
四、公务员考核程序与监督 905
一、公务员奖惩与监督的意义 906
第二节 公务员奖惩与监督 906
二、公务员奖励与监督 907
三、公务员惩处与监督 911
一、公务员职务升降与监督 913
第三节 公务员职务升降、任免与监督 913
二、公务员职务任免与监督 916
二、公务员培训原则与监督 919
一、公务员培训监督的意义 919
第四节 公务员培训与监督 919
四、公务员培训方法与监督 921
三、公务员培训种类与监督 921
一、公务员交流与监督 922
第五节 公务员交流回避与监督 922
五、公务员培训网络、结果与监督 922
二、公务员回避与监督 925
一、公务员工资与监督 927
第六节 公务员工资保险福利与监督 927
三、公务员福利与监督 929
二、公务员保险与监督 929
二、公务员“出口”的形式 930
一、公务员“出口”的涵义 930
第七章 公务员“出口”管理与监督 930
第一节 公务员“出口”的涵义与形式 930
一、公务员辞职监督的意义 931
第二节 公务员辞职与监督 931
二、公务员辞职条件与监督 932
三、公务员辞职程序与监督 933
四、公务员辞职后的待遇与监督 934
二、公务员辞退条件与监督 935
一、公务员辞退监督的意义 935
第三节 公务员辞退与监督 935
三、公务员辞退程序与监督 936
一、公务员退休监督的意义 937
第四节 公务员退休与监督 937
四、公务员辞退后的待遇与监督 937
三、公务员退休程序与监督 938
二、公务员退休条件与监督 938
五、退休公务员的安置、管理与监督 939
四、公务员退休后待遇与监督 939
一、公务员调出与监督 940
第五节 公务员调出、开除与监督 940
二、公务员开除与监督 941
二、公务员违法行为的种类 942
一、公务员法律责任的涵义 942
第八章 公务员的法律责任 942
第一节 公务员法律责任的涵义和种类 942
一、身份处分 945
第二节 公务员承担法律责任的方式 945
三、公务员法律责任的种类 945
三、行政处分 946
二、行政赔偿 946
四、刑事处分 947
一、公务员行政责任的追究 948
第三节 公务员法律责任的追究 948
第四节 公务员法律责任的免除 949
二、职务犯罪刑事责任的追究 949
一、党内监督的基本内容 953
第一节 加强党内监督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 953
第十三篇 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 953
第一章 党内监督概述 953
二、加强党内监督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 954
一、党内监督的发展与成效 959
第二节 党内监督的现状 959
二、党内监督存在的不足 960
二、党内监督的形式 962
一、党内监督手段 962
第三节 实施党内监督的方法 962
三、党内监督的原则 963
一、健全党内选举制度,加强对党内权力授予过程的监督 964
第四节 深化改革开放应健全完善党内监督制度 964
五、强化纪检机关的监督职能 965
四、健全各级党的委员会和常委会的议事制度,发挥其监督作用 965
二、授予监督机关质询和听证的权力,加强对权力行使过程的监督 965
三、建立与干部使用相联系的弹劾制度 965
第一节 党员监督的基本概念 966
第二章 党员的监督 966
第二节 党员监督的主要内容 967
一、是否认真履行党章 所规定的义务和要求 968
四、是否认真贯彻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党的集体领导的原则 969
三、是否自觉维护党的利益并同各种违纪违法行为作斗争 969
二、是否严格遵守了党的政治纪律 969
第三节 党员监督的基本方法 970
六、是否遵纪守法并保持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革命本色 970
五、是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970
一、是实现党对国家生活正确领导的先决条件 972
第四节 党员监督的重要意义 972
三、是加强党的纪律的有效手段 973
二、是正确履行党的职能的重要途径 973
四、是党的监督体系中的其他环节 正常运转的根本保证 974
一、党组织监督的意义 975
第一节 党组织监督的意义和特点 975
第三章 党组织的监督 975
二、党组织监督的特点 976
一、党代表大会监督的现状和分析 977
第二节 党代表大会的监督 977
二、党代表大会监督的基本方式 978
一、党的委员会监督的现状和分析 981
第三节 党的委员会的监督 981
二、党委会监督的基本方式 982
一、党委常委会监督的现状和分析 984
第四节 党委常委会的监督 984
二、党委常委会监督的基本方式 985
一、党委工作部门的监督 987
第五节 党委工作部门和基层党组织的监督 987
二、基层党组织的监督 989
第一节 党的各级纪律检查机关是党内的专门监督机关 990
第四章 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监督 990
第二节 纪检机关监督的对象 991
第三节 纪检机关监督的内容 992
三、参与考核干部制度 994
二、参与评议党员、党员领导干部活动 994
第四节 纪检机关的监督方式 994
一、参加或列席有关会议 994
五、干部谈话制度 995
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