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讲 绪论 1
一、道德的基本问题 1
二、道德的特征 6
1.道德行为的自觉性、主动性 6
2.道德具有利他性、利群性,或曰牺牲精神 8
3.道德带有理想的性质和成分 9
三、统治阶级(剥削阶级)道德的性质和作用 9
四、道德的批判继承问题 16
五、中国伦理学说讨论的主要问题 17
1.道德起源 17
2.道德的本质和道德原则 20
3.人生观与道德理想 21
4.道德规范 22
5.道德评价 24
6.道德修养 26
六、中国伦理思想发展的主要阶段与变迁大势 27
七、研究中国伦理学史的意义 29
1.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9
2.批判与清除封建道德毒素 30
3.编写科学的中国伦理思想史 30
八、学习与研究中国伦理学史的方法 33
第二讲 孔子与孟轲 33
一、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萌芽 33
二、儒家的创始者孔丘 34
1.有关道德的本质及其社会作用问题 34
2.道德原则与规范、品性 36
3.道德的自觉性、主动性 38
4.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方法 38
三、孟轲 39
1.道德与社会物质生活的关系 39
2.关于仁和义等道德规范 40
3.人性论 43
4.有关道德评价的问题 44
5.道德修养 46
第三讲 墨子与后期墨家 50
一、墨子 50
1.义自天出 50
2.兼爱 52
3.道德评价 54
4.道德修养 55
二、后期墨家 56
1.更强调讲实际功利 56
2.从感觉经验出发 57
3.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的思想 57
4.“义”的内容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 58
5.实施某种道德行为并不是因为对自己有用 58
1.老子所谓“道德”的含义及对 61
儒家的批判 61
一、老子(附杨朱) 61
第四讲 老子与庄周 61
2.关于道家杨朱 63
二、庄周 64
1.人生观与道德理想 64
2.处世哲学 70
3.由无可奈何而承认“君臣父子”的人伦道德 71
第五讲 荀子与韩非 73
一、荀子 73
1.道德 74
2.性恶 76
3.礼义的产生 77
4.人伦 82
5.义与利,道(理)与欲 85
6.荣与辱 86
7.德操(节操) 86
8.音乐与道德 87
二、韩非 88
1.性恶论 89
2.非道德主义 90
3.专制主义的伦理规范 91
第六讲 陆贾与贾谊,董仲舒与《白虎通》 93
一、陆贾与贾谊 93
二、董仲舒 96
1.仁义、三纲尽取之天 96
2.论仁义、义利 100
3.性有善有恶 102
三、《白虎通》 104
第七讲 王充与王符 107
一、王充 107
1.驳福善祸淫,认为富贵贫贱与操行善恶无关 107
2.人性论——性三品 113
3.道德与物质生活的关系 114
二、王符 115
第八讲 魏晋玄学 120
一、才性之辨 120
二、名教与自然之辨 125
三、《列子·杨朱篇》的享乐主义、纵欲主义人生观 131
第九讲 韩愈与李翱 135
一、韩愈 135
1.佛教道德与韩愈的反佛 135
2.韩愈的伦理思想 140
二、李翱 145
第十讲 程颢与程颐 147
一、唯心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147
二、性二元论 152
三、存天理、灭人欲 154
第十一讲 朱熹 155
一、时代特征 155
二、道德的作用 158
三、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 160
四、善恶范畴 166
五、存天理、去人欲 168
六、道德评价 171
七、道德修养 174
八、道德教育 177
第十二讲 陈亮、叶适与颜元 180
一、陈亮与叶适的功利思想 180
二、颜元的功利思想 187
第十三讲 王阳明 191
一、“心即理”与道德的起源 191
二、“致良知”与道德范畴 197
三、“知行合一”与道德的特点 200
第十四讲 王夫之 205
一、天人关系 205
二、人性论——“习与性成” 207
三、义利、理欲 211
四、志、节 215
第十五讲 戴震 218
一、人性论 218
二、理存于欲 222
第十六讲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 228
一、康有为 228
二、谭嗣同 230
三、严复 234
第十七讲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 236
一、章炳麟 236
二、孙中山 242
1.提倡革命党人应有高尚的人格,有牺牲精神 242
2.提出恢复所谓“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中国固有道德 244
结束语 247
整理后记(陈金生)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