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社会和思想界 17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社会 17
鸦片战争前的“宋学”和“汉学” 19
地主阶级革新思潮和“今文经学”的兴起 22
第二节 龚自珍的思想 26
对封建“衰世”的揭露和对封建专制的抨击 27
要求变法的呼吁和关于政治经济改革的具体主张 30
反侵略的爱国主义思想 34
“自我创世”的主观唯心主义宇宙观和唯心主义认识论 35
变易的历史观和对君主国家起源的探索 39
无善无不善的人性论和人性自私说 41
第三节 魏源的思想 44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45
变法除弊、整肃人心的要求,对“汉学”、“宋学”的批判及其经世致用的主张 49
唯心主义的宇宙观 54
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因素 56
进化的历史观 60
第一节 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太平天国时期思想领域的斗争 65
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失败 66
太平天国对封建思想文化的冲击,“宋学”和“汉学”的进一步衰微 67
封建地主阶级对付农民起义的两种主张,法家思想的抬头 71
第二节 以洪秀全、洪仁玕为代表的太平天国农民思想 72
太平天国的宗教外衣和洪秀全等人的神学唯心主义世界观 73
洪秀全等人的反封建思想及其两重性 78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的反孔活动及其变化 84
《天朝田亩制度》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 88
《资政新篇》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 91
第三节 曾国藩的思想 94
兼采儒法、“威猛救时”的主张 95
对外妥协,企求“中外相安”,和“师夷智”、办洋务的主张 98
调和“汉宋”的主张及其唯心主义宇宙观 102
封建主义的伦理思想 106
第四节 汪士铎的思想 112
对儒家仁义道德的抨击和对法家严刑峻法的称赞 112
汪士铎的人性论 116
汪士铎的人口论和仇视妇女的反动思想 117
第一节 十九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和思想领域的斗争 120
洋务派和洋务运动 120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早期维新思潮的兴起 123
中国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和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124
“西学”在中国的初步传播 126
第二节 洋务派的思想 129
“法贵变通”的思想 130
“求强”论 132
“求富”论 139
所谓“本末”之辨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纲领 142
第三节 顽固派的思想以及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 146
拼死反对学习西方进行变革 147
反对兴办近代工矿交通,坚持重农抑商的方针 152
洋务派对顽固派的回击 155
第四节 早期维新派的思想 158
要求学习西方、交法自强的呼吁和对顽固派、洋务派的批判 160
变易历史观和“器可变道不可变”的思想 165
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同西方列强进行“商战” 168
对君主立宪的赞美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176
要求改革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传播“西学” 182
第一节 戊戌维新运动和戊戌维新时期思想领域的斗争与深刻变化 185
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失败 185
顽固派、洋务派对维新派和维新思潮的攻击围剿,张之洞的《劝学篇》 188
戊戊时期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深刻变化 195
第二节 康有为的思想 197
要求变法维新的双重动机 199
“托古改制”的手法和自上而下的路线 201
变法维新的纲领 205
变法维新的哲学依据——“公羊三世”说 213
主观唯心主义的宇宙观 218
“求乐免苦”的人性论和伦理观 222
关于“大同”的空想和对封建伦理纲常的批判 225
第三节 严复的思想 230
要求学习西方,提倡“西学”,变法维新,救亡图存的强烈呼吁 231
对进化论的介绍 233
宣传自由,批判封建君主专制 238
关于“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主张 242
自然观中的某些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247
经验论及其不可知论的归宿 250
“背苦趋乐”、“开明自营’的伦理思想 255
第四节 谭嗣同的思想 258
反清革命与变法维新的矛盾 259
变法维新的具体主张 261
对封建伦理纲常的猛烈批判 266
对帝国主义的矛盾超度 270
前期思想的唯物主义倾向及其向唯心主义的转变 273
“以心挽劫”的哲学——仁学 278
变化日新思想及其相对主义、形而上学的归宿 284
建立在相对主义基础上的不可知论,“贵知不贵行”的知行观 288
从变法维新到武装“勤王” 291
第五节 唐才常的思想 291
宣传历史进化论 297
唯心主义宇宙观 299
第六节 梁启超的思想 301
热情宣传变法维新,论“法何以必变” 303
论“兴民权”、“开民智” 307
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310
论“破坏主义”和“无血之破坏” 313
主观唯心主义的宇宙观——“境者心造”说 316
“今胜于古,后胜于今”的进化史观 320
论英雄人物和地理环境对社会历史的影响 322
“利群”的伦理观 328
第七节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的“诗界革命”、“史界革命”和“道德革命” 331
“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白话文运动初步兴起 332
“史界革命” 340
资产阶级“道德革命”序幕的拉开 347
第一节 资产阶级革命思潮的兴起和二十世纪初思想领域的斗争 350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革命思潮的兴起 350
二十世纪初思想领域错综复杂的斗争 353
第二节 邹容的思想 356
论革命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357
关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 361
论“革命之教育” 363
《革命军》的缺陷 366
第三节 陈天华的思想 367
反帝爱国思想 369
反清革命思想 374
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 378
第四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380
关于要不要革命的争论 382
关于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的争论 387
关于要不要平均地权的争论 391
改良主义的破产以及革命论在论战中的缺陷 396
第五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批判 398
对封建伦理纲常和封建旧礼俗的批判 399
对孔子和儒学的批判 404
批判“奴隶性”,提倡“国民意识” 406
对天命论、有神论的批判 410
第六节 革命派中的无政府主义思潮 413
反对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论无政府主义是改造中图和世界的唯一出路 415
无政府主义的平等观和对封建伦理纲常的批判 419
关于“毁家”的主张 423
所谓“人类均力说” 424
无政府主义者与其他革命党人的争论 426
第七节 孙中山的思想 429
旧三民主义 431
新三民主义 438
关于两个文明建设的思想 442
以进化论为基础的宇宙观及其中的唯心主义杂质 447
“知难行易”的唯物主义知行观 452
唯心主义的民生史观 459
第八节 章太炎的思想 463
对保皇立宪论的有力驳斥 464
排清反帝的民族主义思想 467
对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猛烈抨击 471
关于“均田”、“限袭产”等主张 475
早期哲学思想的唯物主义倾向 477
从唯物论向唯心论的转变,“自贵其心,不依他力”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485
“俱分进化论”和“五无论” 493
第九节 蔡元培、宋教仁、朱执信的思想 496
蔡元培重德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的教育思想 497
宋教仁对清朝政府“预备立宪”和对帝国主义侵华野心的揭露 502
宋教仁关于议会政治、责任内阁的主张 506
朱执信关于“社会革命当与政治革命并行”的思想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介绍 509
第一节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和思想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514
辛亥革命后黑暗的中国社会 514
辛亥革命后的各种社会思潮,尊孔复古论、“开明专制”论和无政府主义 516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523
第二节 激进民主主义者抨击专制提倡民主的斗争 527
对假共和的深刻揭露和对封建专制的猛烈抨击 527
大力提倡“唯民主义”、“民治主义”、“国民政治” 529
第三节 激进民主主义者所倡导的道德革命和文学革命 533
论道德革命的迫切性、重要性 533
对道德不变论的批判 535
对封建旧道德的深刻揭露,对封建孝道和贞学的批判 536
提倡“个人本位主义”和“自利利他主义” 541
影响巨大的“文学革命” 543
第四节 激进民主主义者的反孔斗争 548
论反孔是捍卫民主共和,反对封建帝制复辟的需要 549
论反孔是批判封建旧道德的需要 550
论反孔是反对思想、学术专制的需要 552
论反孔是“建设西洋式新社会”的需要 553
第五节 激进民主主义者对鬼神迷信的批判及其唯物主义宇宙观 554
对宗教迷信、有神论的揭露批判 554
陈独秀、李大钊的唯物主义宇宙观 557
第六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中国思想史新时代的到来 560
李大钊热情歌颂十月革命,欢呼社会主义的胜利 562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传播 564
中国思想史新时代的到来 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