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部分 导论 1
第一章 微波电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 1
1.1 微波电路的发展过程 1
1.2 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 5
1.3 全书内容概述 9
第二章 微波网络表示法 13
2.1 ABCD参量 14
2.2 散射参量 17
2.2.1 定义和一般特性 17
2.2.2 S矩阵与其它表示法的关系 19
2.3 传递散射矩阵表示法 21
附录2.1 一些常用二端口网络的ABCD矩阵、S矩阵和T矩阵 23
第二部分 电路元件的定模 27
第三章 传输结构的特性表征 27
3.1 同轴线 29
3.2 波导 31
3.2.1 矩形波导 31
3.2.2 圆波导 33
3.3 带状线 34
3.4 微带线 37
3.5 槽线 41
3.6 共面线 43
3.7 耦合带状线 47
3.8 耦合微带线 50
第四章 传输结构的灵敏度 57
4.1 引言 57
4.1.1 定义 57
4.1.2 灵敏度分析的应用 58
4.1.3 传输线容差分析 58
4.2 同轴线 60
4.3 波导 62
4.4 带状线和微带线 64
4.4.1 带状线 64
4.4.2 微带线 66
4.5 槽线和共面线 69
4.5.1 槽线 69
4.5.2 共面线 73
4.6 耦合带状线和耦合微带线 77
4.6.1 耦合带状线 77
4.6.2 耦合微带线 81
第五章 不连续性的特性表征(Ⅰ):同轴线和波导 85
5.1 引言 85
5.2 同轴线不连续性 86
5.2.1 同轴线容性隙 86
5.2.2 同轴线阶梯 89
5.2.3 同轴线容性窗 90
5.2.4 同轴线T形接头(短截线) 92
5.3 矩形波导不连续性 92
5.3.1 波导中的销钉 94
5.3.2 波导中的金属条带 100
5.3.3 波导中的膜片和窗孔 104
5.3.4 波导中的阶梯 109
5.3.5 波导直角弯头 114
5.3.6 T形接头 116
5.3.7 波导中的圆形或椭圆形孔 119
第六章 不连续性的特性表征(Ⅱ):带状线和微带线 123
6.1 带状线不连续性 124
6.1.1 开路端 126
6.1.2 圆孔 126
6.1.3 隙缝 127
6.1.4 宽度阶梯 127
6.1.5 弯头 128
6.1.6 T形接头 129
6.2 微带不连续性 131
6.2.1 开路端 131
6.2.2 隙缝 132
6.2.3 槽口 133
6.2.4 宽度阶梯 133
6.2.5 直角弯头 135
6.2.6 T形接头 136
6.2.7 十字接头 137
第七章 微波电路中的集总元件 139
7.1 基本考虑 139
7.2 集总元件设计 140
7.2.1 电感器和电阻器 140
7.2.2 电容器 145
7.3 集总元件参数的测量 151
第八章 二维平面电路 155
8.1 基本概念 156
8.2 格林函数法 161
8.3 格林函数的计算 165
8.3.1 镜象法 165
8.3.2 用本征函数展开格林函数 166
8.3.3 各种结构的格林函数 167
8.4 分块法和补块法 172
8.5 分析任意形状平面电路的数值方法 173
8.6 适用于平面电路的比例缩放法 176
8.6.1 频率缩放法 176
8.6.3 根据微带型平面电路设计带状线型平面电路(或反之) 177
8.6.2 阻抗缩放法 177
第九章 微波半导体器件模型 179
9.1 肖特基势垒二极管和点接触二极管 180
9.2 变容二极管 181
9.3 PIN二极管 182
9.4 双极晶体管和金属-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 183
9.4.1 双极晶体管 183
9.4.2 金属-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 188
9.5 耿氏二极管和崩越二极管 194
9.5.1 耿氏二极管 194
9.5.2 崩越二极管 197
10.1 微波网络分析仪 201
10.1.1 网络分析仪 201
第十章 定模中的测量技术 201
10.1.2 自动网络分析仪 205
10.1.3 六端口网络分析仪 207
10.2 系统误差的测量和修正 211
10.2.1 一般考虑 211
10.2.2 一端口器件的测量 213
10.2.3 二端口网络的测量 215
10.2.4 三端口和多端口网络的测量 217
10.2.5 接头特性的表征 219
10.3 数据还原技术 221
第十一章 电路特性的计算 223
11.1 由二端口元件组成的电路 223
第三部分 分析 223
11.1.1 对称性用于电路分析 224
11.1.2 级联二端口网络的分析 225
11.1.3 任意连接的二端口元件的分析 229
11.2 任意连接的网络 230
11.2.1 用连接散射矩阵分析 230
11.2.2 多端口连接方法 233
11.2.3 一个实例 235
11.2.4 子网络增长法 238
11.3 由二维平面元件组成的电路 243
11.3.1 分块法 243
11.3.2 补块法 248
第十二章 微波电路的灵敏度分析 256
12.1 有限差分法 257
12.2.1 波变量的特勒根定理 258
12.2 伴随网络法 258
12.2.2 伴随网络 260
12.2.3 和直接法比较 263
12.2.4 子网络增长法的梯度计算 264
12.3 微分散射矩阵的计算 269
12.3.1 散射矩阵的灵敏度不变式 269
12.3.2 典型元件的微分S矩阵 273
12.4 计算灵敏度的一个例子 274
12.5 大变化的灵敏度 278
第十三章 容差分析 284
13.1 最坏情况分析 284
13.2.1 矩量法 298
13.2 统计容差分析 298
13.2.2 蒙特-卡洛(Monte-Carlo)分析 300
附录13.1 一些概率论和统计学结果 301
第十四章 微波电路的时域分析 304
14.1 传输线的瞬态分析 304
14.2 拉普拉斯变换法 310
14.3 友模法 318
14.4 状态变量法 323
第十五章 矩阵解法 325
15.1 高斯消去法 325
15.2 主元选择 329
15.3 L-U因式分解和F-B代换法 331
15.3.1 L-U分解 332
15.3.2 正消和回代 335
15.4.1 方程的改组 338
15.4 稀疏矩阵技术 338
15.4.2 关于改组的数据结构 344
15.4.3 L-U因式分解和F-B代换 348
15.4.4 稀疏矩阵技术述评 354
第四部分 最优化 355
第十六章 最优化引论 355
16.1 基本概念和定义 356
16.2 用于电路最优化的目标函数 363
16.2.1 一般考虑 363
16.2.2 最小第p次逼近 364
16.2.3 极小极大逼近 365
16.3.1 约束的变换 368
16.3 约束 368
16.3.2 关于违背约束的罚函数 369
16.3.3 序列无约束极小化方法 370
16.4 一维最优化方法 371
16.4.1 淘汰法 372
16.4.2 插值法 377
第十七章 直接搜索最优化方法 386
17.1 模式搜索法 386
17.1.1 虎克-吉弗斯法 387
17.1.2 鲍威尔法 389
17.1.3 雷佐尔搜索法 391
17.2 旋转坐标法 392
17.3 单纯形法 395
第十八章 梯度最优化方法 403
18.1 最速下降法 403
18.2 广义牛顿-拉夫逊法 405
18.3 DFP法 406
18.4 最小平方目标函数的最优化 410
第五部分 计算机辅助设计程序 413
第十九章 微波电路分析程序 413
19.1 程序说明 413
19.1.1 框图 413
19.1.2 子程序说明 414
19.1.3 实例 417
19.2 用户须知 419
19.3 程序 426
第二十章 微波电路的CAD程序 450
20.1 引言 450
20.2 设计和制造的协同系统概念 451
20.3 微波CAD程序介绍 455
20.3.1 HANDY-COMPACT?,利用HP-41C袖珍式计算器进行 456
电路分析 456
20.3.2 MICRO-COMPACT?,用HP-9845B/T台式计算机进行电路最优化 456
20.3.3 SUPER-COMPACT? 459
20.3.4 用AMPSYN进行集总元件匹配综合 465
20.3.5 用CADSYN综合传输线匹配网络 469
20.3.6 FILSYN 469
参考文献 475
汉英名词索引 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