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1
二 中医源流 1
从医篇 1
三 医德 5
基础篇 6
一 阴阳 6
二 五行 7
三 脏腑 8
四 经络 9
五 病因 12
六 四诊 14
八 脏腑辨证 16
七 八纲辨证 16
九 卫气营血辨证 18
十 治则 19
方药篇 20
一 中药学 20
(一)概述 20
(二)解表药 21
(三)清热药 23
(四)温里药 25
(五)泻下药 25
(六)祛湿药 26
(七)止咳化痰平喘药 28
(八)理气药 29
(九)理血药 30
(十)止血药 31
(十二)安神药 32
(四)肺痈 32
(十一)芳香开窍药 32
(十三)平肝熄风药 33
(十四)消导药 34
(十五)驱虫药 34
(十六)补益药 35
(十七)收敛药 37
(十八)外用药 38
(一)概述 39
二 方剂学 39
(二)解表剂 40
(三)清热剂 43
(四)温里剂 47
(五)泻下剂 48
(六)和解剂 50
(七)表里双解剂 51
(八)祛湿剂 52
(九)祛风剂 54
(十)润燥剂 55
(十一)祛痰剂 56
(十二)消导剂 57
(十三)理气剂 58
(十四)理血剂 59
(十五)补益剂 60
(十六)固涩剂 61
(十七)安神剂 63
(十八)开窍剂 64
(十九)驱虫剂 64
(二个)催吐剂 65
针灸篇 66
一 针刺学 66
(一)概述 66
(二)常用穴 67
1 头面部常用穴 67
2 胸腹部常用穴 69
3 肩背腰部常用穴 70
4 上肢常用穴 72
5 下肢常用穴 73
二 灸法学 76
(一)概述 76
(二)灸治法常用穴 77
(三)注意事项及禁忌证 77
病证篇 78
一 内科病证 78
(一)感冒 78
(二)咳嗽 79
(三)喘证 81
(五)惊悸 83
(六)胸胁痛 85
(七)胃脘痛 87
(八)呕吐 89
(九)泄泻 91
(十)痢疾 93
(十一)黄疸 95
(十二)臌胀 97
(十三)水肿 100
(十四)癃闭 102
(十五)遗精 103
(十六)腰痛 105
(十七)遗尿 107
(十八)消渴 108
(十九)血证 109
(二十)头痛 114
(二十一)失眠 117
(二十二)中风 118
(二十三)痹征 120
二 外科病证 121
(一)概述 121
1 痈 122
(二)常见病证 122
2 疖 123
3 疔 124
4 流注 124
5 乳痈 125
6 乳腮 125
三 急腹症 126
(一)概述 126
(二)常见病症 127
1 泌尿系结石 127
3 胆道蛔虫病 128
2 急性阑尾炎 128
4 胆结石与胆囊炎 129
5 急性胰腺炎 130
四 妇产科病证 130
(一)妇科病证 131
1 概述 131
(1)生理 131
(2)病理 131
(3)治法 131
月经后期 132
月经先期 132
月经先后不定期 132
(1)月经病 132
2 常见病证 132
月经过多 133
月经过少 133
痛经 133
绝经 133
(2)崩漏 134
气虚崩漏 134
郁结崩漏 135
血热崩漏 135
(3)更年期见证 135
(5)子宫脱垂 136
(4)带下证 136
(二)产科病证 137
1 概述 137
(1)妊娠生理 137
(2)妊娠月份判断 137
2 常见病证 138
(1)妊娠呕吐 138
(2)妊娠中毒症 138
(3)妊娠跌损 139
(4)胎漏 139
(5)子悬 139
手脚先下 140
交骨不开 140
血虚难产 140
(6)正产 140
(7)难产 140
胞衣不下 141
(8)产后四证 141
痉 142
郁冒 142
大便难 142
恶霉不尽 142
(9)乳汁不足 143
(10)产后遍身疼痛 143
1 生理特点 144
2 诊断特点 144
五 小儿科病证 144
(一)概述 144
(二)常见病证 146
1 麻疹 146
2 水痘 147
3 百日咳 147
4 新生儿严重感染性疾病 148
5 支气管肺炎 149
6 惊风 150
7 疳积 151
9 佝偻病 152
10 夜啼 153
11 滞颐 153
12 鹅口疮 154
六 皮肤科病证 154
(一)概述 154
(二)常见病证 155
1 湿疹 155
2 奶癣 156
3 瘾疹 157
4 牛皮癣 157
5 缠腰火丹 158
七 五官科病证 159
(一)概述 159
(二)常见病证 159
1 天行赤眼 159
2 目艮弦赤烂 160
3 绿风内障 160
4 中耳炎 161
8 积滞 161
5 内耳眩晕病 162
6 鼻渊 162
7 牙疼 163
8 乳蛾 164
9 口疮 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