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2
一、什么是哲学 2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4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 7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9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 13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13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革命和建设的科学 15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 16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提供了共同的方法论 18
第三节 新时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19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19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23
第一章 唯物主义观点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28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28
一、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8
二、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 30
三、规律的客观性 33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35
第二节 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能动性 39
一、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39
二、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42
三、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 47
第三节 主客观统一和一切从实际出发 49
一、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 49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 51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和一节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的统一 54
一、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56
第一节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56
第二章 辩证观点和辩证方法 56
二、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58
三、事物联系的系统性 61
第二节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62
一、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62
二、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5
第三节 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 67
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67
二、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68
三、量变质变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70
第四节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71
一、辩证的否定 71
二、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75
三、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78
第三章 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 81
第一节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82
一、辩证矛盾 82
二、辩证矛盾的基本属性 83
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87
第二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90
一、矛盾的普遍性 90
二、矛盾的特殊性 91
三、矛盾问题的精髓 98
第三节 掌握矛盾分析方法,克服形而上学片面性 100
一、矛盾规律在辩证法中的核心地位 100
二、矛盾分析方法的全面性原则 100
三、防止和克服形而上学片面性 101
第一节 实践是能动的反映论的基础 104
一、实践与主体和客体 104
第四章 实践观点和追求真理途径 104
二、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107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109
四、实路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11
第二节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113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13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16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 117
四、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18
第三节 实践是追求真理的途径 120
一、真理的客观性 121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22
三、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24
四、在实践斗争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126
第四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29
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从必然到自由的无限发展过程 129
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130
第五章 认识论路线和思想路线 133
第一节 提高执行党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 133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133
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实际工作中的彻底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 134
三、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136
第二节 全面准确地掌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38
一、从彻底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路线看一切从实际出发 139
二、从彻底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路线看理论联系实际 141
三、从彻底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路线看实事求是 144
四、从彻底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路线看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46
第三节 怎样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48
一、坚持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 148
二、调查研究是实事求是的基础环节 151
三、创造有利于实事求是的主客观条件 153
第一节 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158
第六章 社会基本矛盾观点和社会主义体制改革 158
一、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 159
二、人口增长要与物质生产相适应 160
三、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163
第二节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164
一、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165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170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73
四、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规律 175
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性质和状况 177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77
二、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178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动力 180
四、改革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81
第七章 阶级斗争观点和两类性质社会矛盾 185
第一节 阶级斗争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 186
一、阶级存在同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 186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88
三、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190
四、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过渡到无阶级社会的必经途径 191
五、阶级分析方法 192
第二节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 192
一、初级阶段的阶级结构 193
二、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 196
三、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性质社会矛盾 198
第三节 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199
一、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200
二、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 201
第八章 社会意识观点和精神文明建设 206
一、社会意识的涵义和构成 207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观点 207
二、社会意识的本质 209
三、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10
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反作用 21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识形态斗争 215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意识形态的复杂构成 215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意识形态斗争的特点 216
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20
一、社会意识和精神文明 220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222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根本任务 224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 226
第九章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31
第一节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31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32
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34
三、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 236
第二节 党的群众路线 237
一、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38
二、一切为了群众 238
三、一切依靠群众 240
四、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42
第三节 恢复和发扬我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244
一、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创立的 244
二、加强廉政建设,反对腐败现象 246
三、改进领导作风,克服官僚主义 247
第十章 共产主义人生观 251
第一节 共产主义人生观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251
一、人生观与世界观、历史观 251
二、对剥削阶级人生观的剖析 254
三、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本质特征 259
第二节 无产阶级的价值观 261
一、价值的一般特征 262
二、人的社会价值取决于对社会的贡献 264
三、社会应该尊重个人价值 267
四、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关系 268
第三节 在实践中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人生观 271
一、加强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教育是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271
二、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念 274
三、在实践中加强学习和锻炼 275
后记 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