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电流与电压 1
1.1 电荷 1
1.2 电与物质 2
1.3 电荷的产生 4
1.4 电量 4
1.5 电流 5
1.6 导体与绝缘体 5
1.7 电流强度 6
1.8 电流效应 7
1.10 电位及电位差 8
1.9 电流强度与电量的关系 8
1.11 电源与电动势 9
1.12 电路 10
第二章 欧姆定律 11
2.1 电阻与欧姆定律 11
2.2 电导 13
2.3 电阻的联接方法 13
2.4 串联电路的计算 14
2.5 并联电路的计算 17
2.6 串并联电路的计算 22
2.7 电源的内电阻 23
2.8 端电压与内部压降 25
2.9 电路中的电压降 26
2.10 电流表及电压表的接法 28
第三章 电功率与电能 31
3.1 电功率 31
3.2 电功 32
3.3 电功率表及电度表 33
3.4 电流的热效应,焦耳定律 34
3.5 电源的功率与输出 35
3.6 效率 37
4.1 电阻率 38
第四章 电阻 38
4.2 物体的形状引起的电阻变化 39
4.3 温度引起的电阻变化 40
4.4 电线、电缆 44
4.5 电阻丝 46
4.6 绝缘电阻 46
4.7 绝缘电阻的测量 48
4.8 接触电阻 48
4.9 额定电流,保险丝 49
第五章 克希霍夫定律 50
5.1 电动势的正负 50
5.2 电压降的正负 51
5.3 克希霍夫第一定律 52
5.4 克希霍夫第二定律 53
5.5 克希霍夫定律的应用1 56
5.6 网状回路的求解 59
5.7 克希霍夫定律的应用2 60
5.8 电池的联接法 62
5.9 电池的接法与电流 63
5.10 不同电动势的电池并联 67
5.11 惠登斯电桥 68
第六章 电流的化学效应 70
6.1 电流的化学效应 70
6.2 离子 71
6.3 法拉第电解定律 72
6.4 电解的应用 74
6.5 一次电池的原理 75
6.6 电池的局部作用 76
6.7 极化作用 77
6.8 蓄电池(二次电池) 78
6.9 电池的容量与放电率 80
第七章 磁 81
7.1 磁铁及磁性 81
7.2 磁体 81
7.3 磁极 81
7.5 库仑定律 82
7.4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82
7.6 磁感应 84
7.7 磁场及磁场强度 84
7.8 磁势(位)及磁位差(磁势差) 86
7.9 磁力线 88
7.10 磁力线的性质 90
7.11 从磁极发出的磁力线总数 90
7.12 磁针指示南北的理由 91
7.13 磁分子学说 92
7.14 磁偶极子与磁偶极矩 93
7.15 磁化强度 94
7.16 磁化线 96
7.17 磁通 97
7.18 磁通密度,磁化强度与磁场强度的关系 98
7.19 自然退磁 99
7.20 导磁率,相对导磁率,相对磁化率 100
7.21 磁屏蔽 102
7.22 磁场中蓄存的能量 102
7.23 温度对强磁体的影响 105
7.24 磁化曲线(BH曲线) 105
7.25 磁滞 106
8.2 直导线电流的磁场 111
8.1 电流的磁效应 111
第八章 电磁效应 111
8.3 线圈的磁场 112
8.4 磁力线方向的测定方法 113
8.5 毕奥—萨瓦特定律 115
8.6 电流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 117
8.7 电流与磁场间的作用力大小 118
8.8 电流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120
8.9 电流的机械功与机械功率 121
8.10 无限长直导线的磁场强度 123
8.11 无限长线圈的磁场 124
8.12 电磁铁 126
8.13 电流流过平行直导线时的相互作用力 127
第九章 磁路 129
9.1 磁路与电路 129
9.2 磁位差与磁动势 129
9.3 磁场的强度和磁位降的关系 132
9.4 磁阻 133
9.5 磁阻的合成 135
9.6 磁动势、磁位差、磁位降的关系 136
9.7 漏磁通 137
9.8 磁动势的计算 138
9.9 磁动势及磁位差的实际计算举例 139
第十章 电磁感应 142
10.1 电磁感应 142
10.2 链接及链接数 143
10.3 感应电动势的方向 144
10.4 感应电动势的大小 146
10.5 导体运动产生的电动势 149
10.6 互感 152
10.7 相互感应 153
10.8 自感作用及自感 155
10.9 自感及互感计算法 156
10.10 线圈内蓄藏的电磁能 161
10.11 过渡电流 163
10.12 耦合系数 164
10.13 变压器 166
10.14 感应线圈 167
10.15 涡流 168
10.16 趋肤效应 171
第十一章 静电 174
11.1 静电力库仑定律 174
11.2 静电感应 175
11.3 电场及电场强度 176
11.4 电力线 178
11.5 电位及电位差 179
11.6 等电位面 182
11.7 大地为零电位的原因 184
11.8 电场强度与电位梯度 185
11.9 电场高斯定理 186
11.10 导体内部的电位及电场 190
11.11 静电屏蔽 191
第十二章 静电电容及电介质 193
12.1 静电电容 193
12.2 空气中的电容 194
12.3 电介质的介电常数及相对介电常数 197
12.4 极化 198
12.5 极化力线,极化和电场强度的关系 200
12.6 电通量 201
12.7 电介质中的电场和高斯定理 204
12.8 电介质中的高斯定理的应用 205
12.9 电介质的绝缘击穿 207
12.10 分层绝缘 208
第十三章 电容器 211
13.1 电容器 211
13.2 电容器的构造 212
13.3 电容器的并联接法 213
13.4 电容器的串联 214
13.5 串联电容器上的电压分布 216
13.6 交流电动势产生的充电电流 217
13.7 施加直流电压时的过渡现象 218
13.8 电容器蓄存的能量 221
第十四章 电子及其应用 224
14.1 电子 224
14.2 电子发射 225
14.3 真空中的电子运动 230
14.4 均匀磁场中的电子运动 234
14.5 固体中的电子 236
15.1 原子的激发与电离 248
第十五章 放电现象 248
15.2 火花放电 249
15.3 电晕放电 251
15.4 辉光放电 252
15.5 电弧放电 254
第十六章 其它电效应 257
16.1 热电效应 257
16.2 压电现象 260
16.3 磁致伸缩现象 260
16.4 半导体的整流作用 261
16.5 光电效应 262
16.6 磁场对电阻的影响 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