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新思路 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与对策》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厉以宁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801276418
  • 页数:415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九五”国家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与对策研究”的最终成果。本书除前言与结束语外,共分为3篇12章。上篇“新的区域经济研究思路与新的发展观”(第1-2章);中篇“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第3-6章);下篇,“现代化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第7-12章)。本书的基本观点可以概述如下:1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在多种因素起作用的条件下形成的。2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3怎样针对现实中存在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使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协调地发展?4由于中国幅员广阔,区域发展不平衡,因此,在实行中心城市联网辐射战略的条件下,中国现代化进程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5贫困地区的开发应是多种模式的。

前言 1

上篇 新的区域经济研究思路与新的发展观 3

第一章 中国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的一种新思路 3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理论和模式述评 3

一、平衡发展理论 3

二、不平衡发展理论 4

三、不平衡发展战略与平衡发展战略的比较 5

四、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几点看法 15

一、以专区或县为单位所反映的发展不平衡状况 19

第二节 以专区或县为单位划分区域 19

二、不平衡发展的跨省界研究 22

三、以专区或县为单位划分区域的意义 24

第三节 中心城市联网辐射战略 26

一、对中心城市联网辐射的理解 26

二、中心城市联网辐射的适用范围 28

三、争取实现中国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的突破 31

第二章 区域社会经济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 33

第一节 可持续性、可持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33

一、可持续性 33

三、可持续发展 34

二、可持续利用 34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的经济发展观的区别 36

一、传统的经济发展观 36

二、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在认识上的分歧 38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42

一、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42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44

三、经济体制转轨、科技进步与区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52

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社会发展不平衡调控的制约性 56

五、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区域社会经济不平衡指标体系的联系和区别 57

一、地区经济差距的界定 61

二、度量指标选取中的共识与分歧 61

中篇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研究 61

第一节 地区差异比较研究中指标的选取及现行区域划分的适用范围 61

第三章 中国地区差异比较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61

三、指标体系框架设计 69

四、现行中国区域划分及其适用范围 75

第二节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比较研究方法 77

一、地区经济差异度量方法 77

二、综合值测算法 79

第一节 中国省域经济不平衡状况差距分析 93

一、中国省城经济不平衡状况 93

第四章 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实证分析 93

二、中国省城经济差距分析 95

三、矿产、资金、水库存量差异分析 102

四、抗灾能力和治理环境差异分析 102

第二节 中国县域经济差距分析 105

一、中国县城经济的基本特征 106

二、县城差异比较研究的范围 107

三、六省县城差异分析统计指标体系及分类 109

四、六省县城差异比较分析 112

五、省内部各县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25

六、省边境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 128

第五章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形成原因的分析 133

第一节 生产力布局的历史考察 136

一、建国以前中国经济的不平衡分布 137

二、建国以后国家投资的不平衡分布 140

第二节 三次产业结构地区分布的考察 144

一、三次产业产值的地区结构比较 144

二、三次产业劳动力就业的地区结构比较 149

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的地区比较 153

第三节 政策倾斜效应的考察 156

一、主要优惠政策 157

二、优惠政策的效应 161

第四节 相关性分析 168

一、人均 GDP 与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的相关性分析 169

二、人均 GDP 与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相关性分析 171

三、人均 GDP 与对外贸易额的相关性分析 171

四、人均 GDP 与利用外资规模的相关性分析 173

第六章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区域发展不平衡 176

第一节 中国贫困地区的分布 176

一、概述 176

二、中国贫困地区的自然地域类型 177

三、典型案例分析 184

一、贫困与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 199

第二节 环境退化与区域发展不平衡 199

二、如何走出“贫困—人口—环境”怪圈? 202

三、潜力与出路:生态—经济重建 204

第三节 社会环境与区域发展不平衡 208

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叠加 208

二、单纯救济的消极后果 213

下篇 现代化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217

第七章 中国的现代化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217

第一节 现代化问题综论 217

一、对现代化的各种解释 217

二、现代化的定义 219

一、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222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互动关系 222

二、现代化进程对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 230

第三节 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34

一、现代化、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三者的关系 235

二、现代化进程的渐进次序 237

三、中国现代化的现实障碍 238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 245

一、辐射的含义 245

第八章 中国现代化与经济发展中辐射问题的进一步探讨 245

二、现代化与经济发展中的辐射理论 246

三、点辐射、线辐射和面辐射 247

四、关于辐射问题的几点说明 256

第二节 梯度推进理论和辐射理论的比较 258

一、再论梯度推进理论的缺陷 258

二、再论辐射理论的适用性 260

第三节 辐射理论对于解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意义 262

一、辐射理论的理论意义 263

二、辐射理论的实践意义 266

一、制定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 272

第一节 全国范围内的规划与协作 272

第九章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辐射战略 272

二、全国范围内的发展战略规划 276

三、全国范围内发展战略协作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77

第二节 环渤海经济协作区的发展战略与协作 280

一、环渤海经济协作区域的界定 280

二、环渤海经济协作区的辐射优势 281

三、环渤海经济协作区国际协作的可行性 283

第三节 长江流域经济协作区的发展战略与协作 285

一、长江流域经济协作区域的界定 285

二、长江流域经济协作区的辐射优势 286

三、长江流域经济协作的战略意义 291

第四节 珠江三角洲经济协作区的发展战略与协作 293

一、珠江三角洲经济协作区域的界定 293

二、珠江三角洲经济协作区的辐射优势 293

三、珠江三角洲经济协作的战略意义 301

第五节 西部经济协作区的发展战略与协作 302

一、西部经济协作区域的界定 302

二、西部经济协作区的基本特点和辐射优势 304

三、西部经济协作的战略意义 307

第一节 现代化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 310

一、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主要问题 310

第十章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改革、贫困、民族区域经济发展与农业问题 310

二、现代化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314

第二节 现代化进程中的贫困问题 316

一、从辐射的角度看贫困问题 316

二、贫困地区必须首先进行观念革命 318

第三节 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经济发展 323

一、民族区域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特殊性 323

二、民族区域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对策 325

第四节 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问题 329

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329

二、农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331

三、农村发展与缩小城乡差别的对策 334

第十一章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策研究案例之一:内蒙古赤峰地区的发展模式 337

第一节 赤峰地区的基本发展条件和社会经济特点 337

一、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 337

二、人口与民族构成 339

三、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 340

四、农业、畜牧业、半农半牧 343

五、汉族、蒙古族、蒙汉杂居 346

六、沙漠化与生态问题 347

七、地方政府的发展战略与实践 348

一、翁牛特旗:农牧业发展和民族关系变迁有代表性的地区 349

第二节 实地调查结果的分析 349

二、巴林右旗:以蒙古族为主体的有代表性的草原牧区 363

三、松山区:有代表性的城郊地区 365

第三节 赤峰发展模式的总结 367

一、生态保护: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 367

二、基层教育:人力资源开发 369

三、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 370

四、产业结构调整与当地资源的利用 372

五、乡镇企业与所有制多元化 373

六、市场开拓:面向京津 375

一、兵团成立的历史与地区分布 376

第十二章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策研究案例之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发展模式 376

第一节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概况 376

二、兵团的生产活动 378

三、兵团的体制特点 380

第二节 兵团在新疆地区发挥的作用 388

一、兵团在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388

二、兵团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89

三、兵团的发展模式:一个特例 402

结束语 贫困地区开发的多种模式 405

后记 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