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一、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研究的重要意义 2
二、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研究的主要内容 5
三、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研究的基本方法 13
共产国际的前期活动与中国革命 19
第一章 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19
一、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革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9
(一)席卷欧亚两洲的无产阶级革命风暴 20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3
(一)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创建新国际的斗争。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 27
二、共产国际的创立。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的建立 27
(二)共产国际代表使华。各地马克思主义小组相继建立 32
三、共产国际二大民族殖民地理论纲领的制定。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 38
(一)共产国际二大民族殖民地理论纲领和策略路线的制定 39
(二)马林使华和中共一大的召开 42
四、远东会议的召开和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44
(一)远东各国共产党及革命组织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45
(二)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47
(一)共产国际三大的战略转变和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制定 51
一、共产国际革命战略转变的实现与国共合作策略思想的形成 51
第二章 共产国际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51
(二)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策略思想的形成 55
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 62
(一)从“攻击、排斥”到“携手、联合”的转变 62
(二)从“党外联合”到“党内合作”的发展 65
三、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69
(一)联俄联共政策的确立 69
(二)共产国际11月决议和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73
一、1924~1925年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革命的战略策略思想 85
第三章 共产国际与中国大革命 85
共产国际的中期活动与中国革命 85
(一)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的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86
(二)国民党右派的挑衅和共产国际的对华政策。中共四大为争取统一战线领导权而斗争 94
二、大革命中期阶段的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 103
(一)共产国际执委会第六次扩大全会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 104
(二)国民党右派的反共逆流和共产国际代表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妥协退让 109
(三)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共产国际第七次扩大全会关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指示 121
三、大革命紧急阶段的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中国大革命的失败 134
(一)陈独秀右倾错误统治全党与蒋介石的日趋反动 134
(二)共产国际的三月指示和国际代表罗易使华 137
(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共产国际的策略转变 142
(四)中共五大的召开与国际驻华代表的内部争论 143
(五)共产国际第八次扩大全会与五月指示 144
(六)共产国际代表和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与中国大革命的失败 152
(一)罗明纳兹使华与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革命政策转变的实现 159
(二)罗明纳兹的“不断革命”论和瞿秋白的盲动主义错误在全党的统治 165
第四章 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三次“左”倾错误 169
一、共产国际与瞿秋白的盲动主义错误 169
(三)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九次扩大全会和中共六大的召开 169
二、共产国际与李立三的冒险主义错误 179
(一)共产国际六大及其对于中国革命的影响 180
(二)共产国际指示与李立三路线的形成及其被纠正 188
三、共产国际与王明“左”倾路线错误 202
(一)米夫使华与王明篡党 202
(二)共产国际的十月来信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全党的统治 204
(三)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 215
共产国际的后期活动与中国革命 221
第五章 共产国际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221
一、共产国际七大的战略转变 223
(一)七大新战略的初步形成 223
(二)七大战略转变的实现 235
二、共产国际的新战略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241
(一)中共代表团从《八一宣言》到“联蒋抗日”主张的提出 242
(二)中共中央从“反蒋抗日”到“遇蒋抗日”的重大转变 247
(三)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258
第六章 共产国际与中国抗日战争 271
一、共产国际支持中国抗战。中共党内反对王明投降主义路线的斗争 272
(一)共产国际和苏联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援助 272
(二)共产国际与王明投降主义路线。中共反对王明投降主义的斗争 278
二、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统一而斗争。延安整风运动的伟大意义 286
(一)毛泽东的理论研究和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 287
(二)延安整风运动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288
第七章 共产国际的解散与中国革命的胜利 294
一、共国国际的解散及其历史地位 294
(一)共产国际解散的意义 295
(二)共产国际的历史地位 299
二、共产国际解散以后的中国革命 302
(一)中国革命胜利的历史进程 303
(二)中国革命胜利的历史经验 305
结束语 311
后记 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