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 1
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的不同思路(李光远) 1
对所有制问题研究的几点看法(晓亮) 14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体系的讨论评述(张朝尊) 21
一九八五年经济学研究述评(孙尚清) 32
推动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艾力农) 36
社会保障述评(陈望涛) 43
评价格改革问题讨论(张卓元) 50
怎样把大中型企业搞活(周叔莲) 58
当前城市经济需要研究的若干问题(林凌) 67
评社会主义经济机制理论的讨论(董辅礽) 76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需要有新的突破(晓亮) 81
世界经济的重大变化--《变化的世界经济》述评(李琮) 91
政治经济学 102
《资本论》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作用(肖灼基) 102
马克思地租理论在社会主义的应用(熊映梧 张艺) 104
加强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对我国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研究(于光远) 106
略论生产关系的层次性(宋养琰) 108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包括两个层次(关梦觉) 110
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问题的新思考(王珏 韩康 卢中原) 111
我国所有制改革的构想(厉以宁) 113
国家所有制内涵的变革是确定整个所有制关系改革的目标模式的重点(刘国光) 116
论所有制结构(晓亮) 118
全民所有制改由投资公司投资的设想(唐宗焜) 119
合作经济的概念和特征(刘亚民) 120
城镇集体经济的类型及其特点(唐丰义) 122
集体经济与合作经济的区别与联系(刘其仁) 124
社会主义公有制发展的新模式(江林旭 单丽莎) 126
论社会主义企业生产的目的(李光远) 127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多元性(郭道夫) 129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同义语(杨坚白) 131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是市场经济(卫兴华) 133
把商品市场同生产要素市场结合起来(杜润生) 134
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实现形式的特点(张朝尊 罗欢镇) 136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新论(马晓华) 138
折旧基金的三种矛盾运动(邰汉瑾) 139
城市级差地租如何进行定量分析?(宗平) 141
经济体制改革 143
改革需要一个总体规划 中国社会科学院“六五”经验研究组 143
“七五”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赵紫阳) 145
如何概括经济体制的内含(王逸舟) 148
经济体制是经济运动的形式(苏伟) 150
经济模式转换的双轨制形式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独创(华生 何家成 张学军 罗小朋 边勇壮) 151
经济机制和配套改革(吴敬琏) 153
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反对封建主义思想政治影响(苏绍智) 155
横向经济联合与经济体制改革(蒋一苇) 156
关于从直接控制转向间接控制的问题(郭树清 刘吉瑞 邱树芳) 158
实现间接控制的基本条件(黄泰岩) 160
对双重体制问题应取逐步过渡办法(赵人伟) 162
改革要深入必须解决企业软预算问题(董辅礽) 164
国民经济综合问题 166
制定经济战略的五个原则(夏振坤) 166
经济增长模式的划分(熊映梧 邹滨年) 167
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理论模型探讨(张学军) 169
体制转换中的宏观控制(刘国光等) 171
加强和改善宏观经济控制的关键(刘光第) 173
论社会主义资源配置中的直接补偿和间接补偿(厉以宁) 175
建立多功能的投资调控机制(黄小祥) 177
控制投资应坚持全面控制和系统控制(张德霖) 179
相关经济效益的内含及其特点(郭慧珍) 180
经济效益的评价方法(郑友敬) 182
计划经济学 184
从“七五”计划看有中国特色的计划体制目标模式(王积业) 184
选择不同的计划方式应按照计划工作的三个不同层次科学地加以区别(杨启先) 186
市场型宏观计划调控模式的两种类型及其特点(周晓寒) 188
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不能分“主辅”(单用塘) 189
农业经济 191
农村第一步改革成功的经验(万里) 191
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 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 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农村调查领导小组 193
论我国农业经济成长的新阶段(赵瑞彰) 195
农业发展的十个新方向(戴雄武) 196
农村经济改革面临的重大理论课题(郑重) 199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孙领) 200
土地承包权的特殊性(谭玲) 202
乡镇企业发展的特点(任珑) 204
温州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特色(吴象) 206
苏南、温州农村工业化模式的比较(张仁寿) 208
乡镇企业的“耿车模式”(李阳) 209
加快科学技术向农村转移的速度(富民) 211
工业与管理 214
工业布局要抓住三个层次(陈栋生) 214
新兴工业部门转移的若干途径(塞风 陈淮) 215
关于企业活力标志的几种观点(张冀湘) 217
我国宏观管理层次的划分 四川省人民政府 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管理研究课题组 218
把宏观经济管理的着眼点放在实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上(王大成 武虹光) 220
宏观经济间接控制与企业行为(陈吉元) 222
国家对微观经济的管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常修泽 柳欣) 224
管理的七个基本原理(塞风 陈淮) 226
社会主义企业的管理主体和客体(高颖照) 227
新的企业领导体制模式的特点(张思平) 228
真正的企业具有的特征(周叔莲) 230
企业领导的群体结构(朱关鑫) 231
商业与市场 233
有计划的商品市场的功能与特点(陈梦浓 罗时祥) 233
发展和完善城市市场体系的方向(叶礼敏) 234
继续搞活商品市场逐步完善市场体系(贺光辉) 236
我国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作用(王巾英) 237
商业的地位与作用需要进行新的探索(沈以宏) 239
经济体制模式转换中商业的新作用(赵国柱) 241
商业管理体制的改革(薛暮桥) 242
价格 244
七年来价格改革的若干经验(岩稼) 244
我国价格模式应当具备的特点(刘卓甫) 245
我国最佳的价格模式是混合型价格模式(蒋和胜) 247
所有制结构改革与价格管理体制改革(石小抗 李晓西 边勇壮) 248
均衡价格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邹小军) 249
双重价格应成为经济体制模式转换过程中理顺价格的重要手段(戴园晨) 251
排除通货膨胀对结构性价格改革的干扰(张卓元) 252
防止物价上涨“与其扬汤止沸,何如釜底抽薪”(千家驹) 254
价格体系的问题不能仅归结为价格背离了价值(林文益 贾履让) 255
价格体系与生产力布局的关系(刘健初) 256
价格对评价区域经济的影响(胡兆量) 257
财政 259
经济体制改革中的财政转轨(张振斌 解学智) 259
财政职业的新变化(白伊宏) 260
财政收入宏观控制的因素(苏重基) 262
国家如何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控制物价总水平(张卓元) 264
加强社会主义税收杠杆对宏观经济的调节(葛惟熹) 266
我国应建立流转税与所得税并重的税收模式(邓予基) 267
金融 269
建立富于弹性的、以间接手段为主的金融宏观控制系统(夏德仁) 269
充分发挥银行调节社会需求,控制通货膨胀和调节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作用(宫著铭) 270
要重视基础货币的乘数作用(俞天一) 272
建立我国社会主义的资金市场(杨培新) 273
有步骤地开拓和建立资金市场(刘鸿儒) 275
利用国债促进经济发展(王绍飞) 277
我国现阶段个体银行存在的必要性(张忠山) 279
劳动工资 281
规定脑力劳动者工资待遇不得超过党政干部不符合按劳分配原则(徐节文) 281
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关系(胡逢吉) 283
工资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是企业自主决定工资(张成廉) 284
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三种形式(郭元晞) 286
奖金数量的最高最低限度(党强 康志祥) 287
人口经济学 290
决定人口的四大因素(龚高法) 290
人口产业结构的四种模式(马淑鸾 张建山) 291
人口从四个方面影响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吴忠观) 293
人口老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巨兴) 294
数量经济学与技术经济学 296
经济计量方法及其在我国的应用(乌家培) 296
关于长远规划编制方法和方法理论的几个问题(钱学森) 298
社会主义技术商品市场的结构(张仁元) 299
统计、会计与审计 302
科学管理需要科学统计 《人民日报》评论员 302
必须科学地确定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范围(杨坚白) 303
把“封闭式”统计转换为“开放式”统计(张塞) 305
统计核算、业务核算、会计核算必须统一标准(沈炎芳) 306
适应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杨纪琬) 308
审计的主要职能(顾祥权) 310
经济法 312
法律手段是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韩德培) 312
社会主义破产法的基本原则(丁一瑞) 314
制定企业破产法势在必行(肖灼基) 315
实行企业破产法的作用(唐宗焜) 317
消费经济学 320
合理消费水平的标准(尹世杰) 320
我国消费体制的目标模式(任天飞 袁培树) 321
我国现阶段消费模式应具备的特点(杨镇安) 323
新消费模式的若干基本特征的设想(白益民) 325
适度消费的衡量标志(王相品) 326
地区经济 329
建立地区合理经济结构的条件(陈栋生) 329
地区发展战略与全国发展战略的关系(于光远) 331
如何发挥优势是制定经济区域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问题(孙效良) 332
地区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合理化的标准(赵锡斌) 334
区域综合平衡的任务和特点(王泉淼) 336
城市与住宅 338
城市经济学所要研究的课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 财贸经济研究所 城市经济研究室 338
城乡综合交流的三种类型(刘讯 钟成义 王炯明) 340
多功能中心城市应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王楚烘) 341
住宅商品化的内容(苏星) 343
论住宅合作社(晓亮) 344
城市住宅商品化与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蔡德容) 346
城镇住宅制度改革的三种方案(李国强 王育琨) 348
特区经济 351
我国经济特区目标模式的择优化探索(卢金豪) 351
特区经济规律初探(唐火照) 352
特区经济如何由向内型转为向外型(范棣) 354
特区三资企业产品内销的原则(林建翰) 356
对外经济关系 358
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与我国对外开放(朱乃肖) 358
对外开放战略亟待探索的课题(沈立人) 359
对外经济开放度的合理界限(陈章喜) 361
对外资的宏观调节与控制目标的转换(张子坚) 362
以规模经济改进出口商品结构(肖育才 唐宗力) 364
以生态经济原则为指导改进进口产品结构(马传栋) 366
社会主义国家也应发展国防贸易(攀恭嵩) 367
国际经济问题 370
世界经济的大趋势(李述仁) 370
世界经济中相互依赖的本质原因(朱刚体 夏申) 371
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现代国际经济关系的变化趋势(沈贵进) 373
战后资本国际运动有利于各国经济的增长(黄苏) 375
国际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钱荣堃) 377
评“最适度货币区理论”(陈彪如) 378
国际投资环境及其评价(周沂林) 380
国际市场商品构成发展趋势(韩世隆) 382
技术贸易是当代国际经济的主要特征(杨鲁军) 384
西方经济的自由化倾向(陈亚温) 385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结构的调整(魏燕慎) 387
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理论依据(顾春华) 389
各国经济 391
苏联理论界提出了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的新观点(林水源) 391
苏联当前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制约因素(陆南泉) 392
70年代以来美国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特点(袁跃东) 394
里根政府的新国际经济战略初析(黄范章) 396
法国国有经济管理可供参考的经验(刘国光 张曙光 于祖尧) 397
法国对太平洋地区的经济政策考虑(王燕阁) 399
日本经济的软性化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马珑珑) 401
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 403
马克思《经济表》与魁奈《经济表》的主要区别(鲁明学) 403
亚当 ·斯密“经济人”概念提出了商品的等价交换原则(郭正模) 405
李嘉图比较利益说的缺陷(蔡继明) 406
经济政策理论是当代西方经济理论的核心(张幼文) 408
资本主义营销观念发展的四个阶段(杨振酀) 409
如何看待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安宁) 411
评现代货币数量论(叶晓林) 413
评刘易斯二元发展模式(黄端) 414
评萨缪尔森混合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论(马伯钧) 416
中国古代的奢俭观(胡显中) 418
《易经》中重农思想的表现(关玉惠) 419
管仲的理财思想(刘承烈) 420
编写中国经济思想史应采用什么体系?(胡寄窗) 422
经济学新学科 424
新兴科学的划分法(张尚仁) 424
科学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隋吉林) 425
经济效益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于光远) 427
信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华淑华) 428
系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邓又拓) 429
民政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及其特点(吴日生) 431
心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杨艾云) 432
海洋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权锡鉴) 434
创建农民家庭经营管理学(胡进祥) 435
国际经济学(丁峰峻) 437
功能经济学(任定方 王怀义) 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