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李修生 1
绪论 文学与文化 1
第一章 四大奇书的诞生与大众文化的发展 30
一 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 30
二 四大奇书的成书过程 41
三 明代社会的历史特点 56
四 四大奇书的文化意义 66
第二章 四大奇书与大众价值取向 77
一 价值与价值取向 77
二 《三国演义》的价值取向 83
三 《水浒传》的价值取向 89
四 《西游记》的价值取向 96
五 《金瓶梅》的价值取向 101
六 价值取向的历史演进 109
第三章 四大奇书与大众道德观念 117
一 三姓家奴吕布的悲哀 117
二 许四射猎与携民渡江--忠君与爱民 123
三 徐庶见母与李逵背娘--敬老与孝亲 130
四 桃园结义与梁山聚义--恩义与仇怨 135
五 温娇从贼与玉楼改嫁--贞操与权变 141
六 金箍棒与紧箍咒--扬善与惩恶 147
第四章 四大奇书与大众政治思想 155
一 从乱自上作谈起 155
二 合久必分与分久必合--规律与逻辑 161
三 拥刘反曹与替天行道--仁政与暴政 166
四 排座次与成正果--等级与秩序 173
五 割发代首与自贬三等--法治与人治 179
六 论秤分金银,换套穿衣服--平均与平等 186
一 武侯显圣的宗教意蕴 194
第五章 四大奇书与大众宗教意识 194
二 猴王出世与太宗入冥--起源与归宿 200
三 司马废帝与刘全进瓜--报应与轮回 206
四 鲁达出家与公孙下山--出世与入世 212
五 刘谌祭祖与月娘求子--血缘与宗法 218
六 明心见性与立地成佛--修心与修身 224
第六章 四大奇书与大众审美理想 233
一 美丑妍媸话英雄 233
二 七擒孟获与三败高俅--内圣与外王 239
三 过关斩将与杀嫂祭兄--作为与承当 245
四 大闹五台与龙宫借宝--自然与真率 249
五 舌战群儒与计调芭蕉--机辩与谐趣 254
六 梁山英雄与取经队伍--驳杂与均衡 260
一 魏延反骨的由来 266
第七章 四大奇书与大众生活态度 266
二 猴王游学与孔明躬耕--充实与完善 273
三 王英成亲与西门娶妾--纵情与节欲 280
四 义释严颜与利结蔡蕴--用智与守拙 288
五 林冲上山与武松打虎--顺应与改造 295
六 六出祁山与八十一难--理想与奋斗 301
第八章 四大奇书与大众思想方法 307
一 五行山下悟空的思考 307
二 孔明禳星与唐僧历难--天道与人道 311
三 悟空正果与宋江享祭--求名与求实 317
四 柴进疏财与瓶儿厚葬--物质与精神 322
五 宝阁传经与功臣被害--理想与现实 329
第九章 四大奇书与新文化建设 336
一 四大奇书的现代命运 336
二 大众文化前景展望 347
后记 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