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脾胃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1
一、秦汉时代奠定了脾胃学说的基础 1
(一)《内经》奠定了脾胄学说的理论基础 1
(二)《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脾胃学说的临床证治基础 6
二、隋唐宋代推进了脾胃学说的发展 8
(一)五脏分证说的发展使脾胃学说趋于系统化、专科化 8
(二)方药学的发展使脾胃病治疗愈加丰富和系统化 9
三、金元时期脾胃学说的系统建立 10
(一)张子和善用攻下,发展仲景降胃之治 10
(二)李东垣独树一帜,系统建立脾胃学说 11
四、明清时期脾胃学说的发展与完善 14
(一)李中梓“脾为后天之本”论 14
(二)张景岳“调五脏可以安脾胃”论 14
(三)薛立斋“脾统血”论 15
(四)绮石“阳虚三夺统于脾”论 15
(五)陈实功“堵疮全赖脾土”论 16
(六)万密斋小儿“脾常不足”论 16
(七)吴澄重养脾阴论 16
(八)叶天士重养胃阴论 17
五、脾胃学说的研究近况 17
(一)理论研究方面 17
(二)临床研究方面 19
(三)实验研究方面 19
第二章 脾胃学说的主要内容 21
一、脾胃的解剖 21
(一)脾的解剖 21
(二)胃的解削 23
(三)脾胃的经络 23
二、脾胃的生理功能 24
(一)脾的生理功能 25
(二)胃的生理功能 28
(三)脾与胃的关系 29
三、脾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31
(一)脾胃与肺 31
(二)脾胃与心 32
(三)脾胃与肝 33
(四)脾胃与肾 35
(五)脾胃与大小肠 36
四、脾胃病的病因病理 37
(一)脾胃病的病因 37
(二)脾胃病病理变化特点 41
(三)脾胃病常见病候 43
五、脾胃病的治疗方法 51
(一)治脾法 51
(二)治胃法 61
(三)从其他脏腑调治脾胃 70
第三章 脾胃学说的应用 76
一、本于脾胃的生命观 76
(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77
(二)脾胃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枢 79
二、源于脾胃的病理观 80
(一)脾胃内伤,百病由生 81
(二)转趋预后,凭于脾胃 89
三、重视脾胃的辨证观 92
(一)望神色,审胃气 92
(二)听声音,审胃气 94
(三)问饮食、二便,审胃气 94
(四)切脉搏,审胃气 95
四、基于脾胃的治疗观 96
(一)虚证注意健脾 96
(二)实证注意降胃 97
(三)治病勿伤胃气 98
(四)病瘥继培后天 102
五、脾胃学说在各科临床上的应用 102
(一)脾胃学说在老年医学上的应用 102
(二)脾胃学说在妇科上的应用 110
(三)脾胃学说在儿科上的应用 118
(四)脾胃学说在五官科上的应用 123
(五)脾胃学说在外科上的应用 139
第四章 常见脾胃病治疗 144
一、胃脘痛 144
二、腹痛 172
三、吐血 193
四、呕吐 216
五、反胃 238
六、呃逆 253
七、吐酸 271
八、泄泻 285
九、痢疾 310
十、便血 343
十一、臌胀 366
十二、噎膈 390
十三、霍乱 408
十四、湿阻 425
十五、便秘 436
十六、痞满 452
十七、肠痈 468
附一:近年关于中医脾本质的研究概况 484
附二:脾胃病治疗研究概况 495
附三:方剂 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