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建设国际关系学的重大意义和有利条件 1
社会实践在呼唤理论 1
有利的“生态环境” 5
第二节 国际关系与国际关系学 6
什么是国际关系? 6
什么是国际关系学? 9
第三节 国际关系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0
马列主义关于国际关系的理论 10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和基本观点 22
社会主义国家关于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概况 28
第四节 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 34
反对两种倾向 34
不要把阶级分析和经济分析绝对化 35
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方法 39
第二章 国际关系行为体 42
第一节 国际关系行为体的特征与类型 42
国际关系行为体的一般特征 42
国际关系的基本行为体——主权国家 44
国际关系中的非国家行为体 48
第二节 国家利益 54
国家利益的基本内容 54
国家利益的两重性 58
不同的国家利益观 60
第三节 国家力量 64
国家力量的构成 64
国家力量对于主权国家的制约作用 68
第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72
第一节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72
两种国际战略概念 72
外交、外交政策和外交政策理论 75
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的联系与区别 77
第二节 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的结构 78
国际战略的结构 78
外交政策的结构 83
第三节 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的制定 84
决策的内部环境 84
决策的外部环境 89
决策的基本方式和程序 92
第四节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实施手段 97
政治、外交手段 98
军事手段 100
经济手段 103
宣传、新闻媒介手段 104
文化手段 105
民间交流手段 105
非法手段 106
第四章 国际关系中的竞争、合作与冲突 108
第一节 国际竞争 108
国际竞争是国际关系最基本的状态 108
国际竞争与国际冲突 109
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 110
第二节 国际合作 111
国际合作的含义和类型 111
战后国际合作的基本特点 112
第三节 国际合作的深化——一体化与多样化 116
国际合作的基本条件——相互依存 116
国际社会一体化 118
国际社会多样化 121
第四节 国际冲突 123
国际冲突的含义和类型 123
国际冲突的基本特点 124
第五节 国际冲突的最高形式——国际战争 127
国际战争的形式和特点 128
国际战争的政治性质 133
两种国际战争与和平的概念 135
国际冲突与国际战争的根源 137
第五章 国际关系的体系与结构 141
第一节 国际关系体系及其内部结构 141
研究国际关系体系的意义 141
国际关系体系内部结构的不同分类 143
怎样分析国际关系体系的内部结构 149
第二节 国际关系体系的组合法则与稳定性问题 151
国际关系体系组合的基本法则 151
体系的不稳定因素 155
体系相对稳定的原因 157
研究国际力量对比的意义 159
第六章 国际关系的动力和环境 161
第一节 国际关系发展的动力 161
根本动力 161
直接动力 166
间接动力 171
领袖人物的巨大作用 173
第二节 国际关系的外部环境 175
国际关系的政治环境——时代的影响 176
地理环境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180
第七章 国际关系的控制机制 186
第一节 国际关系的控制问题 186
自发作用机制 186
控制作用机制 188
第二节 国际关系的日常协调 191
保持、扩大和深化国际交流 191
预防、调解与平息非暴力冲突和动乱 194
第三节 国际关系的和平保持 202
直接的和平保持 202
间接的和平保持 209
第八章 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 217
第一节 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及其基本特征 217
全球性体系的初步形成 217
三类成员、四类矛盾 218
以欧洲为中心 221
群雄角逐 222
第二节 俄国十月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关系体系 224
不再是帝国主义的一统天下 224
欧洲的中心地位严重削弱 225
体系的主体动荡不定 226
主要矛盾的变化 227
第三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两极体系 229
成员构成的变化与力量的消长 229
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 233
新体系的新特征 235
第四节 6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体系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238
两极体系逐步瓦解 238
基本特征和趋势 241
结束语 248
主要参考书目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