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基层中医临证必读大系  针灸分册
基层中医临证必读大系  针灸分册

基层中医临证必读大系 针灸分册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崇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504622958
  • 页数:558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中医必读下一篇:中医入门
《基层中医临证必读大系 针灸分册》目录

概论 1

一、针灸发展史 1

二、针灸的作用 5

上篇 经络腧穴 9

第一章 经络 9

第一节 经络概述 9

一、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9

二、经络系统 13

三、经络的功能 14

四、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16

第二节 十二经脉 20

一、组合特点 20

二、循行规律 21

三、流注与衔接 22

四、分布规律 22

五、十二经脉分论 23

第三节 奇经八脉 41

一、分布部位 42

二、作用 42

三、奇经八脉分论 43

第四节 十二经别 49

一、循行特点 50

二、循行分布 51

第五节 十五络脉 55

一、手太阴络脉 57

二、手阳明络脉 57

三、足阳明络脉 57

四、足太阴络脉 57

十、手少阳络脉 58

九、手厥阴络脉 58

八、足少阴络脉 58

七、足太阳络脉 58

六、手太阳络脉 58

五、手少阴络脉 58

十一、足少阳络脉 59

十二、足厥阴络脉 59

十三、督脉别络 59

十四、任脉别络 59

十五、睥之大络 59

第六节 十二经筋 60

一、手太阴经筋 60

二、手阳明经筋 60

三、足阳明经筋 61

四、足太阴经筋 62

五、手少阴经筋 62

六、手太阳经筋 64

七、足太阳经筋 65

八、足少阴经筋 67

九、手厥阴经筋 68

十、手少阳经筋 68

十一、足少阳经筋 69

十二、足厥阴经筋 69

第七节 十二皮部 70

一、分布 71

二、功能及意义 71

第八节 经络的根结、标本与气街、四海 72

一、根结与标本 72

二、气街与四海 74

第二章 腧穴 76

第一节 腧穴概述 76

一、腧穴的概念和命名 76

二、腧穴的分类 78

三、腧穴的作用 81

四、十四经穴主治规律 83

五、腧穴的定位方法 90

六、特定穴 96

七、古代人体体表部位名称解释 108

第二节 腧穴各论 117

一、十四经腧穴 117

二、经外奇穴 243

中篇 刺灸法 255

第一章 针法 255

第一节 针法概述 255

一、针刺操作规程 255

二、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及处理 259

三、针刺的禁忌 264

一、针具 265

第二节 毫针刺法 265

二、针刺手法的练习 267

三、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 268

四、进针法 272

五、得气 274

六、治神和守神 276

七、补泻手法 277

八、留针与出针法 283

第三节 皮肤针疗法 284

一、针具 284

二、操作方法 284

三、适应症及针刺部位 286

四、注意事项 286

第四节 皮内针疗法 286

一、针具 286

四、注意事项 287

二、操作方法 287

三、适应症 287

第五节 三棱针刺法 288

一、针具 288

二、针刺方法 288

三、适应范围 290

四、注意事项 290

第六节 指针疗法 290

一、操作方法 290

二、适应症 291

三、注意事项 291

第七节 芒针疗法 291

一、针具 291

二、针刺方法 292

三、适应症 292

二、挑刺方法 293

三、适应症与部位选择 293

四、注意事项 293

一、针具 293

第八节 挑刺疗法 293

四、注意事项 294

第九节 火针疗法 295

一、针具 295

二、选穴 295

三、操作方法 295

四、适应症 296

五、注意事项 296

第十节 腧穴注射疗法 297

一、针具 297

二、操作方法 297

第十一节 电针疗法 300

四、注意事项 300

三、适应症及注射药物的方法 300

一、电针仪 301

二、电针的选穴 301

三、操作方法 302

四、适应症 303

五、注意事项 303

第十二节 耳针疗法 303

一、耳廓的结构与分部 304

二、耳穴分布规律、定位和主治病症 305

三、诊治方法 311

四、注意事项 314

第四章 灸法 316

第一节 灸法概述 316

一、灸法的作用 316

二、施灸的材料 317

三、灸法补泻 318

四、灸法的操作规程 319

五、灸法的禁忌 320

第二节 艾炷灸法 320

一、施灸方法 321

二、施炙程度 323

第三节 艾条灸法 324

一、普通艾条灸法 325

二、雷火针、太乙针 325

第四节 其它灸法 327

一、温灸器 327

二、针柄灸法 328

三、灯火灸法 329

第五章 治疗总论 331

第一节 针灸治疗原则 331

下篇 治疗学 331

第二节 证治纲要 333

一、八纲证治 333

二、脏腑经络证治 335

第三节 针灸处方 345

一、选穴原则 345

二、配穴方法 347

三、特定穴的应用 349

四、治疗时机与疗程 353

第六章 治疗各论 354

第一节 内科病证 354

一、感冒 354

二、咳嗽 357

三、哮喘 359

四、中暑 362

五、呕吐 364

六、泄泻 367

七、便秘 369

八、痢疾 371

九、黄疸 374

十、疟疾 376

十一、脚气 378

十二、脱肛 380

十三、中风 382

十四、眩晕 385

十五、不寐 387

十六、癫狂 390

十七、痫证 392

十八、淋证 395

十九、惊悸 397

二十、癃闭 401

二十一、遗精(附:阳痿) 403

二十二、水肿 406

二十三、疝气 407

二十四、头痛 410

二十五、胁痛 413

二十六、胃痛 417

二十七、腹痛 421

二十八、腰痛 426

二十九、痹证 429

三十、痿证 432

三十一、面瘫 435

三十二、消渴 438

三十三、胸痹 441

三十四、痄腮 444

三十五、坐骨神经痛 447

三十六、三叉神经痛 449

三十七、多发性神经炎 452

第二节 妇科病证 455

一、月经不调 455

二、痛经 458

三、闭经 461

四、崩漏 465

五、带下病 468

六、滞产 472

七、乳少 474

八、阴挺 477

九、胎位不正 479

十、产后血晕 481

十一、产后腹痛 483

十二、女阴瘙痒 485

十三、子痫 487

一、小儿发热 489

第三节 儿科病证 489

二、遗尿 491

三、疳疾 494

四、急惊风 497

五、慢惊风 499

第四节 外科病证 502

一、破伤风 502

二、扭挫伤(附:落枕) 504

三、瘰疬 507

四、乳痈 509

五、肠痈 512

六、痔疮 514

七、丹毒 517

八、风疹 520

九、疗疮 522

十、湿疹 525

十一、鸡眼 527

十二、瘿气 529

第五节 五官科病证 531

一、目赤肿痛 531

二、迎风流泪 533

三、近视 536

四、目翳 539

五、雀目(夜盲) 541

六、视神经萎缩 543

七、鼻渊 547

八、鼻衄 548

九、耳鸣、耳聋 550

十、牙痛 552

十一、咽喉肿痛 554

十二、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症 55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