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中国古代戏剧统论
中国古代戏剧统论

中国古代戏剧统论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2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振贵著
  • 出 版 社: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532824683
  • 页数:93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中国古代戏剧研究的学术专著,重点论述了中国古代戏剧的产生与发展,它的思想文化内涵及艺术基本特征等,是一部颇具理论深度和学术价值的专业论著。
上一篇:夕阳下的骚动下一篇:简·爱
《中国古代戏剧统论》目录
标签:戏剧

章一 论中国古代戏剧产生的历史综合性 1

引言 1

节一 中国古代戏剧起源诸说之说 3

一、是否起源于原始宗教 4

二、是否起源于歌舞 9

三、是否起源于傀儡戏 11

四、是否起源于诗词 12

节一 论中国古代戏剧中的“忠”戏 13

五、是否起源于倡优 15

六、是否起源于性崇拜 17

七、是否由国外输入 19

节二 论中国古代戏剧起因的多元性 20

一、中国古代戏剧起源的历时性 20

二、中国古代戏剧起源的历史综合说 21

二、类型化与个性化 33

三、历史综合说与现实生活说之区别 34

节三 论中国古代戏剧产生的早晚 35

一、四种文学样式产生早晚之比较 36

二、三大戏剧流派产生早晚之比较 38

节四 论中国古代戏剧产生晚于古希腊戏剧和印度梵剧的原因 42

一、封建专制与城邦民主 42

二、自然经济与爱琴文明 46

三、百家争鸣与独尊儒术 51

章二 论中国古代戏剧的基本特征 57

引言 57

一、中国古代对剧为何为“剧诗” 59

节一 论中国古代戏剧为“剧诗” 59

二、中国古代戏剧为“剧诗”的主要表现 63

三、中国古代戏剧为“剧诗”的主要特点 72

节二 论中国古代戏剧为“唱之戏” 79

一、西洋歌剧强调“戏之歌” 79

二、中国古代戏剧强调“唱之戏” 81

三、中国古代戏剧为“唱之戏”的基本特点 84

节三 论中国古代对剧程式的基本特点 93

一、戏剧音乐程式的单调性与多样性 93

二、角色行当程式的类型与个性化 99

三、动作表演程式的稳固性与可变性 106

章三 论中国古代戏剧的思想蕴涵 121

引言 121

一、“忠”戏的局限性 125

二、“忠”戏的复杂性 130

节二 论中国古代戏剧中的“孝”戏 141

一、“孝”戏的局限性 141

二、“孝”戏的复杂性 151

节三 论中国古代戏剧中的“节”戏 158

一、“节”戏的局限性 158

二、“节”戏的复杂性 165

节四 论中国古代戏剧中的“义”戏 175

一、“义”戏的局限性 175

二、“义”戏的复杂性 178

引言 195

章四 论中国古代戏剧的形象类型 195

一、古代戏剧中的昏君戏 197

节一 论中国古代戏剧中的帝王戏 197

二、古代戏剧中的明君戏 201

三、古代戏剧中的帝妃之爱戏 207

四、古代戏剧中的帝王多本戏 212

五、帝王戏之糟粕局限 215

节二 论中国古代戏剧中的清官戏 217

一、清官戏产生的原因 218

二、清官戏中的清官形象 221

三、清官戏的多样性 226

四、清官戏的历史作用 235

一、自古剧中多才子 241

节三 论中国古代戏剧中的才子戏 241

二、才子科举应试戏 242

三、才子婚姻爱情戏 262

节四 论中国古代戏剧中的佳人戏 269

一、自古剧中多佳人 269

二、神女佳人戏--雷峰塔下巾帼不死 273

三、宫廷佳人戏--钗盒情缘天长地久 279

四、仕女佳人戏--四个典型代表 284

五、烟花佳人戏--两个风尘豪杰 291

引言 297

章五 论中国古代戏剧的艺术风格 297

节一 论中国古代戏剧人物的个性刻画 299

一、个性是戏剧人物形象赖以存在的根本 299

三、超人个性与凡人个性 312

四、主要人物个性与次要人物个性 322

五、历史人物个性与现实人物个性 330

六、梦幻人物个性与眼前人物个性 333

节二、论中国古代戏剧的动作流程 340

一、动作是戏剧的根基 340

二、球体缩胀运动与串塘水流运动 343

三、正向联系运动与反向联系运动 349

四、主动式运动与被动式运动 357

节三 论中国古代戏剧人物的心理机制 365

一、心理刻画的独特形式 367

二、心理刻画的具像化 387

三、心理刻画的个性化 395

节四 论中国古代戏剧的意境创造 402

一、“意境”之由来 402

二、意境之和 406

三、意境之真 419

四、意境之新 428

章六 论中国古代戏剧结构的民族特色 439

引言 439

节一 布局是构成戏剧的主要成分 441

节二 论中国古代戏剧开场的民族特色 444

一、戏前颂赞的观众意识 445

二、戏前绍介的功利目的 448

三、开场形式的多样性 455

四、戏剧开场的整一性与灵活性 459

节三 论中国古代戏剧引线的民族特色 464

一、体现戏剧结构的整一性 465

二、体现戏剧结构的清晰性 471

三、体现戏剧结构的细密性 476

节四 论中国古代戏剧收煞的中和性 479

一、西方悲剧也有团圆结局 480

二、中国悲剧也有非团圆结局 482

三、团圆结局的类型和原因 491

章七 论中国古代戏剧语言的本色当行 501

引言 502

节一 中国古代戏剧语言的基本特征是本色当行 503

一、中国古代戏剧语言基本特征诸说评辨 503

二、“本色当行”之由来及其基本蕴涵 508

节二 论中国古代戏剧语言本色当行雅俗共赏的原因 514

一、根植于戏剧文体的自身特点 514

二、来源于戏剧作者的艺术修养 519

三、符合于戏剧观众的审美要求 521

节三 本色当行贯穿于中国古代戏剧语言发展史中 523

一、纵贯于整个中国古代戏剧语言发展史中 523

二、横贯于戏剧曲白的结合之中 528

节四 文言的通俗化与俗语的文学化 537

一、文言的通俗化 537

二、俗语的文学化 546

章八 论中国古代戏剧的多维交会 559

引言 559

节一 论中国古代戏剧导演的基本经验 561

一、剧本处理方面的中国古代戏剧导演艺术 561

二、教率演员方面的中国古代戏剧导演艺术 571

三、观众意识方面的中国古代戏剧导演艺术 577

节二 论中国古代戏剧舞台的能动辐射 584

一、反映的先后与后先的反映 584

二、存在的大小与小大的存在 591

三、真实的虚实与实虚的真实 603

节三 论中国古代戏剧脸谱的神形统一 604

一、脸谱之由来 604

二、脸谱之神似与形似 610

三、脸谱之革新 620

节四 论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的基本特点 622

一、宜舞性 622

二、装饰性 629

三、程式化 637

节五 论中国古代戏剧演员的虚拟表演 646

一、外国古代戏剧的虚拟表演 648

二、虚中见美与实中求真 653

三、虚中见情与实中见像 659

四、装谁像谁、似我非我与装谁是谁、非我无我 667

节六 中国古代戏剧批评之批评 671

一、元代戏剧批评的“草色遥看” 672

二、明代前期戏剧批评的“乍暖乍寒” 678

三、明代后期戏剧批评的“阳春三月” 684

四、清代戏剧批评的“万木峥嵘” 709

五、清代戏剧批评的“一枝红杏” 722

章九 论中国古代戏剧发展的历史推动力 731

引言 731

节一 论经济对中国古代戏剧发展的影响 733

一、经济繁荣与戏剧发展的一致性 733

二、经济繁荣与戏剧发展的非同步性 734

节二 论政治对中国古代戏剧发展的影响 736

一、当道好恶与戏剧发展 736

二、科举开停与戏剧发展 741

三、文人贵贱与戏剧开展 745

四、民族矛盾与戏剧发展 749

节三 论儒学对中国古代戏剧发展的影响 754

一、儒学影响中国古代戏剧发展的广泛性 754

二、儒学影响中国古代戏剧发展的复杂性 766

三、中国古代戏剧对儒学的悖逆 770

节四 论佛教对中国古代戏剧发展的影响 779

一、佛教之所以会影响戏剧的原因 779

二、佛教对中国古代戏剧形成的影响 781

三、佛教对中国古代戏剧作者的影响 785

四、佛教对中国古代戏剧思想内容的影响 797

五、佛教对中国古代戏剧艺术形式的影响 806

六、佛教对中国古代戏剧的悖逆 815

节五 论道教对中国古代戏剧发展的影响 824

一、道教对中国古代戏剧的影响大于佛教 824

二、佛教对中国古代戏剧作者的影响 832

三、佛教对中国古代戏剧思想内容的影响 844

四、佛教对中国古代戏剧艺术形式的影响 857

章十 论中国古代戏剧艺术的影响 871

引言 871

一、戏剧与小说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 873

节一、论中国古代戏剧以古代小说的渗透 873

二、戏剧改编为小说说略 876

三、戏剧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881

四、戏剧对小说写作艺术的影响 887

五、戏剧对小说发展演变的影响 890

节二 论中国古代戏剧对诗歌的影响 899

一、观剧诗的产生与发展 901

二、戏剧发展促使词的衰亡 908

三、戏剧对诗歌的间接影响 911

节三 论中国古代戏剧对古代艺术的潜移默化 917

一、对古代艺术的保存 918

二、对古代艺术的促变 926

后记 93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