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 花卉卷
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 花卉卷

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 花卉卷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2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董玉琛,刘旭总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109125698
  • 页数:92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系列书中的“花卉卷”,主要介绍了花卉作物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世界和中国的生产与供应概况,中国花卉种质资源的特点,详细介绍了20种类重点花卉、80种一般花卉观赏价值、应用概况、植物学特征与生物学特性及其多样性等内容。
《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 花卉卷》目录

导论 1

第一节 中国作物的多样性 1

一、中国历代的作物 1

二、中国当代作物的多样性 2

第二节 作物的起源与进化 4

一、作物起源的几种学说 4

二、几个重要的世界作物起源中心 9

三、与作物进化相关的基本理论 11

四、与作物进化有关的性状演化 13

第三节 作物的分类 15

一、作物的植物学分类及学名 15

二、作物的用途分类 18

三、作物的生理学、生态学分类 18

四、作物品种的分类 19

第四节 作物的遗传多样性 20

一、作物遗传多样性的形成与发展 20

二、遗传多样性的度量 22

三、作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实际应用 25

四、用野生近缘植物拓展作物的遗传多样性 27

第一章 花卉概述 31

第一节 花卉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 31

一、花卉的范畴 31

二、花卉的分类 31

三、花卉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 32

第二节 花卉业的发展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33

一、世界花卉业的概况 33

二、中国花卉业的发展 35

第三节 花卉的多样性 38

一、种类的多样性 39

二、生活型的多样性 39

三、观赏性状的多样性 39

四、栽培方式的多样性 40

五、应用方式的多样性 40

第四节 中国花卉种质资源的特点 40

一、种类丰富 40

二、观赏性状多彩 42

三、抗逆性能突出 43

四、花文化特长 45

五、中国花卉的传播及其贡献 45

第二章 梅花 49

第一节 观赏价值与栽培概况 49

一、观赏价值 49

二、世界分布与栽培 50

三、中国分布与栽培 50

第二节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52

一、形态特征及其多样性 52

二、生物学特性 55

三、生态习性 58

第三节 栽培起源及其品种演化 60

一、栽培历史 60

二、栽培起源与品种演化 62

三、对外传播 64

第四节 品种分类及种质资源 64

一、品种分类系统 64

二、品种调查与国际登录 66

三、变种与变型 67

第五节 梅花近缘种 68

一、杏亚属主要种 68

二、李属其他种 68

第六节 桃花 69

一、观赏价值与栽培概况 69

二、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70

三、起源演化与性状遗传 73

四、品种分类及种质资源 76

五、桃花近缘种 77

第七节 樱花 78

一、观赏价值与栽培概况 78

二、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79

三、栽培简史 80

四、品种分类 80

五、樱亚属主要种 81

第八节 榆叶梅 82

一、观赏价值 82

二、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83

三、栽培简史 83

四、品种分类及其变种 83

五、近缘种 84

第三章 牡丹 87

第一节 观赏价值与生产概况 87

一、观赏价值 87

二、世界生产概况 88

第二节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90

一、形态解剖特征 90

二、生物学特性 99

三、生态习性 100

第三节 栽培发展史、起源演化及其传播 101

一、栽培发展史 101

二、品种起源与演化 104

三、对外传播及发展 108

第四节 品种分类及品种资源 110

一、品种分类 110

二、品种资源 114

第五节 牡丹近缘种 117

第六节 芍药 119

一、观赏价值与栽培概况 119

二、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120

三、栽培起源及其品种演化 122

四、品种分类 123

五、芍药近缘种 124

六、芍药与牡丹的杂交 126

第四章 菊花 129

第一节 观赏价值与生产概况 129

一、观赏价值 129

二、药用与食用价值 131

三、分布与栽培 132

第二节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134

一、形态特征 134

二、生物学特性 137

三、生态习性 137

第三节 起源与演化 138

一、栽培起源 138

二、栽培历史及传播 140

三、品种演化 142

四、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 142

第四节 品种资源与分类 144

一、我国菊花品种资源 144

二、品种分类 145

第五节 菊属主要种 149

一、菊属分类概述 149

二、菊花主要野生近缘种 150

第五章 兰花 155

第一节 观赏价值与生产概况 155

一、观赏价值与兰文化 155

二、兰花产业化 156

三、兰属植物的分布 156

第二节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158

一、形态特征 158

二、生物学特性 163

三、生态习性 164

第三节 栽培起源与传播 165

一、栽培起源 165

二、传播 165

第四节 主要品种类群 165

一、春兰 165

二、蕙兰 166

三、建兰 167

四、墨兰 168

五、寒兰 169

六、大花蕙兰 169

第五节 兰属主要种 170

一、物种多样性 170

二、兰属分类概述 174

三、兰属主要种及其利用 178

第六章 月季 184

第一节 观赏价值与生产概况 184

一、观赏价值 184

二、世界分布与生产 185

三、中国分布与生产 186

第二节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187

一、形态特征及其多样性 187

二、生物学特性 193

三、生态习性 193

第三节 起源演化与性状遗传 194

一、栽培起源与演化 194

二、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 199

第四节 现代月季的类群及品种分类 200

一、现代月季的类群 200

二、月季品种的园艺分类 202

第五节 玫瑰 203

一、经济价值与栽培概况 203

二、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203

三、品种分类及其种质资源 205

第六节 蔷薇属主要种 206

一、蔷薇属植物的演化与分类 206

二、种质资源的多样性 208

三、月季重要的近缘种 209

第七章 杜鹃花 215

第一节 观赏价值与栽培概况 215

一、观赏价值 215

二、世界分布与栽培 216

三、中国分布与栽培 216

第二节 形态多样性 217

一、树型与叶片 217

二、花序与花 221

三、染色体 226

第三节 生态类型及生物学特性 226

一、生态类型 226

二、生物学特性 227

三、生态习性 228

第四节 起源演化与性状遗传 229

一、栽培历史 229

二、对外传播 231

三、系统演化 233

四、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 234

第五节 品种分类及种质资源 235

一、品种分类 235

二、不同性状的种质资源 237

第六节 杜鹃花属主要种 238

一、杜鹃花属分类概述 238

二、常见亚属及其代表种 240

第八章 茶花 246

第一节 观赏价值与栽培概况 246

一、观赏价值 246

二、植物分布 246

三、栽培概况 247

第二节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247

一、形态特征 247

二、生物学特性与生态习性 248

第三节 栽培起源与性状遗传 248

一、栽培历史 248

二、对外传播及其贡献 249

三、起源演化 250

四、主要性状遗传规律 251

第四节 品种分类与主要品种 253

一、品种分类 253

二、山茶类主要品种 254

三、滇山茶类主要品种 255

四、茶梅类主要品种 256

五、金花茶类品种 257

第五节 山茶属主要种 257

一、山茶属植物的分类 257

二、山茶属主要种 259

第九章 荷花 262

第一节 观赏价值与栽培概况 262

一、观赏价值 262

二、世界分布与栽培 263

三、中国分布与栽培 264

第二节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264

一、形态特征 264

二、生物学特性 268

三、生态习性 270

第三节 栽培起源与品种演化 271

一、栽培起源 271

二、栽培历史及其传播 272

三、品种演化 274

四、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 275

第四节 品种分类与种质资源 276

一、品种分类 276

二、不同性状的种质资源 280

第五节 美洲黄莲 282

一、观赏价值与栽培概况 282

二、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282

三、栽培起源及其品种演化 283

四、主要品种简介 283

第十章 桂花 285

第一节 观赏价值与栽培概况 285

一、观赏价值 285

二、分布与栽培 286

第二节 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288

一、形态特征及其多样性 288

二、生物学特性及多样性 291

三、生态习性 293

第三节 栽培起源与品种演化 293

一、栽培起源 293

二、品种演化 295

第四节 品种分类 297

一、品种分类方法 297

二、主要品种介绍 298

三、桂花古树资源 301

第五节 桂花近缘种 301

一、木樨属主要种 301

二、桂花种质资源 303

第十一章 百合 306

第一节 观赏价值与生产概况 306

一、观赏价值 306

二、分布与栽培状况 307

第二节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309

一、形态特征及其多样性 309

二、生物学特性及其多样性 310

三、生态习性 311

第三节 起源演化与性状遗传 312

一、栽培起源 312

二、栽培历史、品种演化及其传播 313

三、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 316

第四节 品种分类及种质资源 316

一、品种分类 316

二、不同性状的种质资源 317

第五节 百合属主要种 318

一、百合属分类概述 318

二、国产百合特有种简介 321

第六节 麝香百合 323

一、观赏价值与栽培概况 323

二、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323

三、栽培起源及品种 324

四、品种分类 324

第十二章 丁香 326

第一节 观赏价值与栽培概况 326

一、观赏价值 326

二、分布及生产概况 327

第二节 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328

一、形态特征 328

二、生物学特性 328

三、生态习性 329

第三节 起源演化与性状遗传 330

一、栽培起源 330

二、品种演化 331

三、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 331

第四节 主要品种资源 333

一、国外品种概况 333

二、国内主栽品种 333

第五节 丁香属主要种 334

一、分类概述 334

二、种及其变种(变型) 336

第十三章 玉兰 344

第一节 观赏价值与生产概况 344

一、观赏价值 344

二、分布与栽培 345

第二节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345

一、形态特征及其多样性 345

二、生物学特性 348

三、生态习性 349

第三节 栽培历史与性状遗传 349

一、栽培历史与传播 349

二、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 349

第四节 品种分类及主要品种 351

一、品种分类方法 351

二、主要品种特征 352

第五节 玉兰亚属主要种 353

一、木兰属分类概述 353

二、玉兰亚属分类概述 354

三、主要栽培种及野生近缘种 355

第六节 木兰亚属主要种 359

一、木兰亚属概述 359

二、主要栽培种及野生近缘种 361

第十四章 蜡梅 368

第一节 观赏价值与栽培概况 368

一、观赏价值及园林用途 368

二、分布与栽培 369

第二节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369

一、形态特征及其多样性36 9

二、生物学特性 370

三、生态习性 371

第三节 起源演化与性状遗传 371

一、栽培历史 371

二、栽培起源及品种演化 372

三、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 372

第四节 品种分类和主要品种 372

一、品种分类 372

二、优良品种简介 373

第五节 蜡梅属主要种 373

第十五章 紫薇 376

第一节 观赏价值与栽培概况 376

一、观赏价值 376

二、分布与栽培概况 376

第二节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377

一、形态特征 377

二、生长发育 377

三、生态习性 378

第三节 起源演化与性状遗传 378

一、栽培起源及简史 378

二、品种演化 379

三、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 379

第四节 品种分类及主要品种 380

一、品种分类系统 380

二、主要品种简介 381

第五节 紫薇近缘种 382

一、紫薇属及分种检索 382

二、紫薇主要近缘种 384

第十六章 海棠 387

第一节 观赏价值与生产概况 387

一、观赏价值 387

二、分布与栽培 388

第二节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390

一、形态特征及其多样性 390

二、生物学特性及其多样性 392

三、生态习性 393

第三节 栽培起源与品种演化 393

一、栽培起源 393

二、垂丝海棠的品种演化 395

第四节 品种分类与种质资源 396

一、垂丝海棠的品种分类 396

二、种质资源概述 398

第五节 观赏海棠主要种类 399

一、观赏海棠主要种分种检索表 399

二、主要观赏海棠种类简介 400

第十七章 香石竹 404

第一节 观赏价值与生产概况 404

一、观赏价值 404

二、世界分布与栽培 404

三、中国分布与栽培 405

第二节 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406

一、形态特征 406

二、生物学特性 407

三、生态习性 407

第三节 起源演化与性状遗传 408

一、栽培起源 408

二、品种演化 408

三、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 408

第四节 品种分类及主要品种 409

一、品种分类 409

二、主要品种 411

第五节 石竹属主要种 412

一、石竹属分类概述 412

二、重要种类简介 413

第六节 石竹 414

一、观赏价值 414

二、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414

三、主要变种 414

第十八章 报春花 416

第一节 观赏价值与生产概况 416

一、观赏价值 416

二、生产概况 416

第二节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417

一、主要形态特征 417

二、生物学特性 417

三、生态习性 418

第三节 栽培历史与传播 418

一、栽培历史 418

二、品种演化及其贡献 419

第四节 主要类群 419

一、温室盆花类 419

二、露地宿根类 421

第五节 报春花属主要种 422

一、报春花属的分类 422

二、植物分布 424

三、有价值的野生种 425

第十九章 石蒜 427

第一节 观赏价值与分布 427

一、观赏价值 427

二、分布 428

第二节 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429

一、鳞茎与根 429

二、叶 429

三、花 430

四、果实和种子 431

五、染色体与花粉 431

第三节 栽培历史与品种演化 432

一、栽培历史 432

二、品种演化 433

三、多倍化与杂交亲和性 433

第四节 石蒜属主要种 434

一、石蒜属分类概述 434

二、主要种简介 436

第二十章 鸢尾 441

第一节 观赏价值与栽培概况 441

一、观赏价值 441

二、分布与栽培 441

第二节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442

一、形态特征 442

二、生物学特性 442

第三节 栽培起源与性状遗传 444

一、栽培历史 444

二、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 444

第四节 品种分类及种质资源 444

一、品种分类 444

二、不同性状的种质资源 445

三、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 446

第五节 主要栽培类群 446

一、德国鸢尾 446

二、花菖蒲 447

三、西班牙鸢尾 448

第六节 鸢尾属主要种 448

一、鸢尾属分类概述 448

二、鸢尾属主要种类简介 449

第二十一章 郁金香 459

第一节 观赏价值与栽培概况 459

一、观赏价值 459

二、分布与栽培 460

第二节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460

一、形态特征及其多样性 460

二、生物学特性及其多样性 462

第三节 起源演化与性状遗传 463

一、栽培起源、历史及其传播 463

二、品种演变 464

三、主要性状及其遗传规律 464

第四节 品种分类 465

一、早花类 465

二、中花类 466

三、晚花类 466

四、原种(植物学郁金香) 468

第五节 郁金香近缘种 468

一、郁金香属分类概述 468

二、重要近缘种 469

第六节 中国郁金香属植物 471

一、分类概述 471

二、国产的郁金香种 473

第二十二章 一、二年生花卉 478

第一节 概述 478

第二节 金鱼草 479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479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 479

三、起源演化 480

四、品种分类与主要品种 480

五、同属主要种 483

第三节 翠菊 483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483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 483

三、起源演化 484

四、主要品种 485

第四节 风铃草 486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486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 487

三、主要品种 488

四、同属主要种 488

第五节 鸡冠花 489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489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 489

三、起源演化 490

四、品种分类与主要品种 491

五、同属主要种 492

第六节 向日葵 492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492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 492

三、起源演化 493

四、品种分类与主要品种 494

五、同属主要种 494

第七节 凤仙花 495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5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 495

三、起源演化 496

四、主要类群及品种 497

五、同属主要种 500

第八节 大花牵牛 500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50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 501

三、起源演化 501

四、主要品种 502

五、同属主要种 502

第九节 矮牵牛 505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505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 505

三、起源演化与性状遗传 506

四、品种分类与主要品种介绍 507

第十节 一串红 509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509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 509

三、起源演化 510

四、品种分类与主要品种 510

五、同属主要种 511

第十一节 瓜叶菊 512

一、观赏价值及应用概况 512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 512

三、起源演化 512

四、主要品种 513

五、同属主要种 513

第十二节 万寿菊 514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514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 514

三、起源演化 515

四、品种分类与主要品种 515

五、同属主要种 516

第十三节 三色堇 517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517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 518

三、起源演化与性状遗传 518

四、品种分类与主要品种介绍 519

五、同属主要种 520

第十四节 百日草 520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520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 521

三、品种分类与主要品种 521

四、同属主要种 522

第二十三章 宿根花卉 525

第一节 概述 525

一、概念与分类 525

二、特点 525

第二节 蜀葵 526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526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 526

三、起源演化 526

四、品种分类与主要品种 527

五、同属主要种 528

第三节 花烛 528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528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 529

三、品种分类与主要品种 530

四、同属主要种 530

第四节 耧斗菜 531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531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 531

三、主要栽培品种 532

四、同属主要种 532

第五节 荷兰菊 534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534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 534

三、主要品种 535

四、同属主要种 536

第六节 四季秋海棠 537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537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 537

三、起源演化 539

四、品种分类与主要品种 539

五、球根秋海棠 540

六、同属主要种 541

第七节 铁线莲 511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544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 544

三、起源演化 544

四、品种分类与主要品种 545

五、同属主要种 546

第八节 君子兰 547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547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 548

三、起源演化 549

四、品种分类与主要品种 549

五、同属主要种 550

第九节 大花飞燕草 550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550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 551

三、起源演化 551

四、分类及主要品种 552

五、同属主要种 552

第十节 倒挂金钟 553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553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 553

三、起源演化 554

四、品种分类和主要品种 554

五、同属主要种 556

第十一节 大花龙胆 557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557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 557

三、品种分类 558

四、同属主要种 558

第十二节 非洲菊 560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560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 560

三、起源演化 561

四、品种分类与主要品种 562

五、同属主要种 563

第十三节 萱草 563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563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 563

三、起源演化 564

四、品种分类 564

五、同属主要种 565

第十四节 玉簪 566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566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 566

三、起源演化 567

四、品种分类与主要品种 567

五、同属主要种 568

第十五节 深波叶补血草 569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569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 569

三、起源演化 569

四、主要品种 570

五、同属主要种 571

第十六节 睡莲 572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572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 572

三、起源演化 573

四、同属主要种 573

第十七节 天竺葵 574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574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 574

三、起源演化 575

四、主要品种 575

五、同属主要种 576

第十八节 宿根福禄考 576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576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 577

三、起源演化 577

四、主要品种 578

五、同属主要种 578

第十九节 桔梗 579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579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 579

三、起源演化 580

四、主要品种 580

第二十节 鹤望兰 580

一、观赏价值与栽培概况 580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 581

三、起源演化 581

四、主要品种 582

五、同属主要种 582

第二十四章 球根花卉 584

第一节 概述 584

一、观赏价值与生产概况 584

二、形态特征和分类 586

三、生物学特性 588

第二节 欧洲银莲花 588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588

二、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589

三、主要变种及杂交种 590

四、同属主要种 590

第三节 花叶芋 592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592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 592

三、起源演化 593

四、品种分类 594

五、同属主要种 594

第四节 大花美人蕉 595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595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 595

三、起源演化 596

四、品种分类及主要品种 598

五、同属主要种 599

第五节 仙客来 600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600

二、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601

三、起源演化 603

四、变种及品种分类 603

五、同属主要种 605

第六节 大丽花 607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607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 607

三、起源演化 608

四、品种分类 609

五、同属主要种 611

第七节 唐菖蒲 611

一、观赏价值与生产概况 611

二、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612

三、起源演化 613

四、品种分类及主要品种 614

五、同属主要种 615

第八节 朱顶红 616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616

二、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616

三、起源演化 617

四、品种分类 618

五、同属主要种 618

第九节 风信子 619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619

二、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619

三、起源演化 620

四、品种分类及主要变种 621

五、同属主要种 621

第十节 中国水仙 622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622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 622

三、起源演化 623

四、品种分类及主要品种 625

五、同属主要种 626

第十一节 花毛茛 627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627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 628

三、起源演化 628

四、品种分类与主要品系 629

五、同属主要种 630

第十二节 马蹄莲 630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630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 631

三、起源演化 632

四、品种分类及主要品种 632

五、同属主要种 633

第二十五章 观赏蕨类 636

第一节 概述 636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636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 636

三、起源演化 639

四、分类 640

第二节 铁线蕨 640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640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 641

三、同属主要种 641

第三节 铁角蕨 643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643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 643

三、同属主要种 644

第四节 巢蕨 645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645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 646

三、变种与主要品种 646

四、同属主要种 646

第五节 肾蕨 647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647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 647

三、同属主要种 648

第六节 鹿角蕨 649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649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 649

三、主要品种 650

四、同属主要种 650

第七节 凤尾草 651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651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 652

三、主要品种与变种 652

四、同属主要种 653

第八节 卷柏 654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654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 655

三、同属主要种 655

第二十六章 多浆植物 657

第一节 概述 657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657

二、形态多样性与生理特性 660

三、分类 664

四、分布 666

第二节 芦荟 666

一、经济价值与应用概况 666

二、形态特征与生态习性 667

三、起源演化 668

四、同属主要种 668

第三节 金琥 669

一、观赏价值与分布 669

二、形态特征与生态习性 670

三、主要品种与变种 670

四、同属主要种 670

第四节 昙花 671

一、观赏价值与分布 671

二、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与生态习性 671

三、同属主要种 672

第五节 瑞云球 672

一、形态特征与生态习性 672

二、主要品种 673

三、同属主要种 673

第六节 长寿花 675

一、观赏价值与分布 675

二、形态特征与生态习性 675

三、主要品种 675

四、同属主要种 675

第七节 仙人掌 676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676

二、形态特征与生态习性 676

三、同属主要种 677

第八节 八宝 677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677

二、形态特征与生态习性 677

三、主要品种 678

四、同属主要种 678

第九节 蟹爪 679

一、分布、形态特征与生态习性 679

二、主要品种 680

第二十七章 兰科花卉 681

第一节 概述 681

一、特征 681

二、分类 681

三、分布 683

四、生产概况 683

第二节 卡特兰 684

一、观赏价值与生产概况 684

二、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684

三、栽培起源及其品种演化 685

四、主要品种与杂种 686

五、同属主要种 687

第三节 杓兰 689

一、观赏价值与生产概况 689

二、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689

三、栽培起源及其品种演化 690

四、主要品种 691

五、同属主要种 691

第四节 石斛兰 698

一、观赏价值与生产概况 698

二、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699

三、栽培起源及品种演化 700

四、品种分类 701

五、同属主要种 702

第五节 兜兰 706

一、观赏价值与生产概况 706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 706

三、栽培起源及品种演化 707

四、品种分类 708

五、同属主要种 708

第六节 蝴蝶兰 710

一、观赏价值与生产概况 710

二、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711

三、栽培起源及品种演化 711

四、品种分类 712

五、同属主要种及杂交属 712

第二十八章 木本花卉 716

第一节 概述 716

一、中国木本名花的层次 716

二、木本花卉的分类 717

三、中国木本花卉的特点 718

第二节 米兰 719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719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 719

三、主要品种 720

四、同属主要种 720

第三节 羊蹄甲 720

一、观赏价值与分布 720

二、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721

三、主要品种 721

四、同属主要种 721

第四节 叶子花 722

一、观赏价值与生产概况 722

二、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 723

三、起源演化 723

四、主要品种 724

五、同属主要种 724

第五节 夏蜡梅 724

一、观赏价值与生产概况 724

二、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724

三、同属主要种 725

第六节 紫荆 726

一、观赏价值与分布 726

二、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 727

三、起源演化 727

四、主要品种和变型 728

五、同属主要种 728

第七节 贴梗海棠 729

一、观赏价值与分布栽培 729

二、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 729

三、品种分类、主要品种与变种 730

四、同属主要种 730

第八节 瑞香 731

一、观赏价值与分布栽培 731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 731

三、栽培起源 732

四、主要品种与变种 732

五、同属主要种 733

第九节 珙桐 733

一、观赏价值与分布栽培 733

二、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 734

三、栽培起源 736

四、同属主要种 736

第十节 一品红 737

一、观赏价值与生产概况 737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 737

三、起源演化 738

四、主要品种 738

五、同属主要种 739

第十一节 连翘 739

一、观赏价值与生产概况 739

二、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 740

三、主要品种和变种 741

四、同属主要种 741

第十二节 栀子 741

一、观赏价值与分布栽培 741

二、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 742

三、起源演化 743

四、主要品种、变型及变种 744

第十三节 木槿 744

一、观赏价值与分布栽培 745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 745

三、起源演化 746

四、主要品种和变种 746

五、同属主要种 747

第十四节 八仙花 749

一、观赏价值与生产概况 749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 749

三、栽培起源 750

四、品种分类及常见品种 750

五、同属主要种 751

第十五节 茉莉 752

一、观赏价值与生产概况 752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 753

三、起源演化 754

四、主要品种 754

五、同属主要种 755

第十六节 绣线菊 756

一、观赏价值与分布栽培 756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 757

三、起源演化 758

四、同属主要种 758

第十七节 荚蒾 761

一、观赏价值与分布栽培 761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 762

三、起源演化 762

四、主要品种 763

五、同属主要种 763

第十八节 紫藤 765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 765

二、形态特征、生物学特征与生态习性 765

三、起源演化 766

四、品种分类、主要品种及变种 767

五、同属主要种 768

附录 中国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及其野生近缘植物名录 77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