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华民国文化史  上
中华民国文化史  上

中华民国文化史 上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史全生主编;李本达责任编辑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805282285
  • 页数:450 页
图书介绍:
《中华民国文化史 上》目录

序 1

前言 1

目录 1

第一章 各种新思想的深入传播 3

第一节 无政府主义学说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3

第二节 北洋时期无政府主义的兴衰与演变 11

第三节 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26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38

第五节 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学说 45

第二章 北洋时期三大宗教的兴衰 55

第一节 北洋时期的基督教活动 55

第二节 佛教的复兴 72

第三节 北洋时期的伊斯兰教 83

第三章 辛亥革命后新文学的诞生和初步发展 91

第一节 辛亥前资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兴起 91

第二节 民国初年的文学革命和新文学的诞生 101

第三节 新文学的初步发展 111

第四章 现代音乐、舞蹈、电影的兴起和戏曲的发展 129

第一节 音乐艺术发展的新开端 129

第二节 舞蹈艺术发展的转折点 141

第三节 中国电影的起步 146

第四节 民初中国戏曲发展的新趋势 159

第五章 西洋美术的传播和传统美术的变革 176

第一节 西洋画的引进与西方艺术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176

第二节 社团蜂起与变革国画的论争 185

第三节 风行一时的通俗美术 194

第四节 书法篆刻艺术的复苏 201

第五节 民间工艺美术的变迁 209

第六节 建筑形式的变更与摄影艺术的崛起 217

第六章 资产阶级教育制度的初步确立与封建复古教育的破产 223

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资产阶级教育改革 223

第二节 北洋军阀的复古逆流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教育的冲击 238

第三节 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战线 254

第七章 西方社会思潮的传播和现代社会科学的建立 267

第一节 儒家哲学的复兴和新哲学思想的传播 267

第二节 历史学领域的新成就 279

第三节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演变和语言文字的改革 287

第四节 现代考古学的诞生和初步成就 304

第五节 博物馆事业的发轫及其理论的探索 312

第六节 新式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 323

第八章 现代自然科学的奠基 331

第一节 科学团体、机构的草创 331

第二节 首开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地质学 336

第三节 继起的生物学 343

第四节 其他学科研究的发轫 348

第九章 北洋时期新闻出版事业的新发展 359

第一节 民国初期的报刊 359

第二节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报刊 377

第三节 北洋时期出版业的发展 385

第十章 现代体育的兴起 394

第一节 新式体育项目的传播 394

第二节 现代体育运动的兴起 401

第十一章 北洋时期的医疗卫生事业 416

第一节 西医的传播和兴起 416

第二节 北洋政府的医药行政体制 428

第三节 北洋时期的中医 435

第一章 三民主义的命运和新民主主义的创立 451

第一节 孙中山逝世后的三民主义 451

第二节 无政府主义的没落和蒋介石鼓吹的法西斯主义 465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发展 474

第一节 30年代的基督教活动 483

第二章 宗教界致力社会改良及各种公益慈善事业 483

第二节 30年代的佛教活动 499

第三节 30年代的伊斯兰教状况 506

第三章 新文学的发展和成熟 513

第一节 文学界错综复杂的斗争 513

第二节 生机勃勃的小说界 527

第三节 话剧的成熟 537

第四节 不同流派的诗歌 544

第五节 风格各异的散文 553

第四章 异彩纷呈的音乐、舞蹈、电影、戏剧 563

第一节 在抗战烽火中迅速成长的音乐 563

第二节 新舞蹈艺术的崛起 579

第三节 中国电影事业的进步 584

第四节 戏曲表演艺术流派的高度成熟和兴盛 606

第五章 绘画巨匠辈出和新兴美术运动 620

第一节 画坛三“重臣” 620

第二节 复兴国画与坚守西画“壁垒”的宿将 630

第三节 新兴美术运动 639

第一节 国民政府教育制度的建立 652

第六章 国共两党不同教育制度的建立和乡村教育试验 652

第二节 各派乡村教育运动 667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区教育 677

第七章 30年代社会科学论辩及建树 683

第一节 活跃的哲学界 683

第二节 历史学的新进展 690

第三节 30年代各种经济学说 699

第四节 语言文字学研究状况 708

第五节 中国考古学体系的初步形成 713

第六节 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725

第七节 颇有生气的图书馆事业 736

第八章 自然科学的新发展 746

第一节 科研机构的增设和科研队伍的扩大 746

第二节 “突过日本”的地质学 752

第三节 成果显著的生物学 757

第四节 活跃的物理学 763

第五节 其他学科和工程技术 768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区的新闻界 780

第九章 国民党对新闻出版的控制及进步报人、出版家的努力 780

第二节 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报刊及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792

第三节 民国出版业的兴盛时期 805

第十章 现代体育渐有发展 817

第一节 国民政府的体育行政和学校体育的变化 817

第二节 体育竞赛活动 826

第三节 苏区体育概况 835

第一节 国民政府初期的医药行政和医疗卫生事业 840

第十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医疗卫生 840

第二节 医药教育与医学科学研究的开展 847

第三节 中医学界的遭遇与抗争 856

第一节 抗战时期的法西斯主义 869

第一章 蒋介石独裁思想的破产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 869

第二节 蒋介石独裁思想和民主党派的思想斗争 875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胜利 882

第一节 1937—1949年的基督教 889

第二章 抗战时期的宗教界及战后宗教界的分化 889

第二节 1937—1949年的佛教和伊斯兰教 897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道教和少数民族原始宗教 911

第一节 抗战年代的文学运动 920

第三章 抗战时期的文学运动和解放区文学 920

第二节 国统区的小说和戏剧 932

第三节 国统区的诗歌和散文 944

第四节 解放区的文学 957

第四章 蓬勃发展的战时音乐、舞蹈、电影和戏曲 972

第一节 在战火中勃兴的音乐艺术 972

第二节 兴旺发展的舞蹈艺术 988

第三节 中国电影在战火中迎接新生 995

第四节 共产党推动下的戏曲改革创新 1011

第五章 长足进步的战时木刻、漫画等艺术 1028

第一节 抗战时期的木刻运动 1028

第二节 抗战时期漫画的发展 1038

第三节 抗战时期的其他美术 1042

第四节 美术的持续发展 1050

第五节 衰微中的雕刻、建筑与美术理论的发展 1059

第一节 日伪占领区的殖民奴化教育 1066

第六章 抗战时期学校播迁、教育延续及战后民主教育运动 1066

第二节 国统区的教育 1075

第三节 国民党教育事业的崩溃 1083

第四节 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胜利 1089

第七章 历史学的发展及战时其他社会科学状况 1096

第一节 历史学的发展 1096

第二节 对中国传统哲学的鼓吹 1101

第三节 抗战中文物图博界的奋斗 1108

第四节 民国时期其他社会科学情况 1123

第八章 自然科学家在战争年代的功绩 1132

第一节 为抗日救亡而艰难进行的科学研究 1132

第二节 抗战时期天文学及数理化突出成就 1137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科学研究 1146

第四节 重要工程技术成果 1153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广播 1157

第九章 为抗战服务的新闻出版及解放区报刊、广播的发展 1157

第二节 日本侵略者占领区的新闻广播 1167

第三节 三年内战中的新闻广播 1172

第四节 战火中的出版业 1181

第十章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体育 1186

第一节 国统区体育概况 1186

第二节 解放区体育概况 1205

第三节 日伪统治区的体育概况 1208

第十一章 抗战前后的医疗卫生状况及解放区医疗卫生事业 1213

第一节 抗战前后的医疗行政与卫生事业 1213

第二节 中西医学的衰微 1225

第三节 革命根据地的医药卫生工作 1234

附录 1243

民国民俗 1243

后记 1278

第一编 西方文化的深入传播与民国文化的发端(1912— 1927

第二编 民国文化的艰难发展(1927— 1937

第三编 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化和抗战以后民主文化的胜利(1937— 194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