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时代领导管理创新全书 第1册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鸣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红旗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505103644
- 页数:732 页
总序 刘海藩 1
前言 3
第一篇 知识经济对领导管理的挑战 3
第一章 知识经济与领导管理创新 3
第一节 党和国家领导人论知识经济与知识创新 3
一、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
二、江泽民同志说:“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 3
三、朱镕基同志强调“知识创新非常重要” 6
四、李瑞环同志说“知识经济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产生着难以估量的影响” 6
五、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增强创新能力,发展知识经济” 7
第二节 专家学者谈知识经济与科教兴国 9
一、宋健同志说“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国策” 9
二、周光召同志谈知识经济时代的两大特征 10
三、朱丽兰同志谈“知识经济的兴起和挑战” 10
第二章 新社会形态:走进知识经济时代 13
第一节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13
一、知识经济的含义和要素 13
二、知识经济的指标体系 14
一、知识经济的信息性 17
第二节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 17
二、知识经济是智力密集型经济 19
三、知识经济的关键--创新 22
四、知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性 23
第三节 知识经济运行的基本模式 24
一、知识的生产过程 24
二、知识生产和创新的新体制--高科技工业园 26
三、网上交易的电子商务 31
四、知识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32
五、实施风险分担收益共享机制 35
第四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革命 36
一、知识生产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方式 36
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38
三、知识价值观的兴起 39
四、挑战与机遇同在 40
第三章 知识经济对领导管理的挑战 43
第一节 领导环境新变化 43
一、组织的变化 43
三、工作的变化 44
二、政府与公司的关系的变化 44
第二节 知识经济带来的领导与管理变革 46
一、超越管理的领导 46
二、有效的领导 47
三、谁拥有知识,谁就拥有权力 48
四、自我领导和超级领导 49
第三节 塑造跨世纪的领导者 51
一、未来新型的领导者 51
二、上层领导集体和未来决策 53
第四节 变革组织,领导未来 54
一、观念先行 54
二、变革是革命 55
三、顾客需求是焦点 55
四、变革很艰难 56
五、高层主管主导 56
六、变革的核心--彻底改变工作方式 57
七、变革基本技巧 58
八、变革三部曲 58
一、科学现代决策 61
第五节 信息系统:新领导决策模式 61
二、决策的信息系统 63
第六节 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创造性人才的管理 65
一、关键在于人才--高科技信息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 65
二、什么是创造性 67
三、如何管理创造性人才 67
四、形成创造性的气氛 69
五、学会更有创造性 69
一、第五次信息革命 71
第一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社会 71
第四章 信息革命时代的领导与管理 71
二、走向未来的信息高速公路 72
三、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 72
四、信息经济: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 74
五、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产业的战略意义 74
第二节 信息革命挑战现代领导管理 75
一、“信息高速公路”--划时代的计划 76
二、各国加大投入谋求信息资源优势 77
三、一石激起千层浪--信息革命给现代领导带来的影响 80
四、信息革命挑战现代领导权威 81
五、Intemet引发的问题 82
第三节 管理信息挖掘与创新 84
第四节 现代科技对现代领导的挑战 90
一、高科技时代领导者面临的新课题 90
二、现代科技对现实的挑战 94
三、高科技时代领导者从观念到行为需要转变 97
第五节 建立一个“电子政府” 102
一、让压力成为动力 104
二、计算机辅助决策 104
第六节 领导要借“机”管理 104
三、计算机参与管理 106
第五章 知识经济时代政府管理的全方位变革 109
第一节 知识经济带来政府管理的新变化 109
一、政府管理对象的变化 109
二、政府管理内容的变化 110
第二节 政府管理的全方位变革 111
一、政府管理思想的转变 112
二、政府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 112
一、政府管理的民主化 114
四、政府组织企业化 118
五、新公共管理主义 119
六、重塑政府机制 119
第三节 领导管理行为模式的转变 120
一、从封闭式转向开放式 120
二、从指令式转向协调式 121
三、从管理式转向开发式 121
四、从运动式转向规范式 122
第四节 深化行政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122
一、我国行政改革的进程和成就 123
二、我国行政管理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124
三、我国行政改革的基本框架和努力目标 125
(一)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型的政府职能结构 125
(二) 调整行政权力结构,实现合理的集权与分权 126
(三) 调整组织结构,建立精简、统一、效能的行政机构 127
(四) 改进行政管理方式,实现行政管理的民主化、法制化和科学化 127
(五) 健全行政运行机制,提高管理效能 128
(六) 改革人事行政,积极推行公务员制度 128
(七) 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各级政府对社会事业的行政管理 128
一、知识经济的核心在于知识创新 129
第五节 知识经济时代政府如何促进知识创新 129
二、知识工程:应用人工智能 130
三、技术进步与技术立国战略 130
第六章 面向未来的企业领导管理 132
第一节 知识型企业的新型领导者 132
一、管理者能成为领导者吗 132
二、目光远大的商人 133
三、角色转换:知识型企业的新型领导者 135
四、团队网络:现代企业中的“特种总队” 135
五、协同进化:营造经济生态系统 136
第二节 企业领导管理变革的要点 137
一、大胆地行动 138
二、建立有效的指导机构 139
三、领导设想和管理战略 140
四、设想传播与推销 141
五、超级领导行动 142
六、领导管理与效益 142
七、巩固领导,深化管理 143
八、新工作方法制度化 144
二、权变组织设计 145
第三节 构建良好组织结构 145
一、管理层次和管理跨度 145
三、划分部门的基本方法 147
四、事业部制 148
第四节 领导团队增强管理合力 149
一、挑战未来的企业领导团队 149
二、团队精神的力量 150
三、把企业建成战无不胜的“航空母舰” 151
第五节 创新抢滩战与赢家通吃策略 154
(一) 知识经营:企业制胜的“杀手锏” 157
(二) 风险投资带动知识经济的发展 157
第六节 知识运营成为未来企业运营模式 157
一、21世纪的企业制胜之道--知识经营 157
二、知识型企业的组织形式与管理 159
三、知识人才争夺战 161
第七节 培训未来的管理人才 163
一、出色的经理人 163
二、领导的要求与通才训练 165
三、MBA和EMBA教育 166
第一节 知识经济时代领导干部要提高自身素质 168
第七章 全面提高领导管理干部素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168
第二节 建立信息型知识结构 169
第三节 培养和增强领导者的知识创新能力 170
一、知识创新能力 170
二、管理的综合能力 172
第四节 学习管理科学知识,提高领导管理水平 174
焦点 177
中关村已经出现知识经济 177
附录 177
知识经济对发展中国家是挑战也是机遇 178
新世纪新领导 179
论坛 181
领导干部要做学习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的模范 181
知识经济时代的逼近是上海进一步发展的重大机遇 顾文兴 182
认真学习领导科学 实现领导管理工作科学化 185
现代领导干部要有创新意识 189
第一节 现代管理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97
一、管理面临的挑战 197
第一章 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变革 197
第二篇 二十一世纪领导管理大趋势 197
二、管理的新课题 198
第二节 面向未来的管理变革大趋势 199
一、创新:未来管理的主旋律 200
二、知识:最重要的资源 201
三、“学习型组织”:未来成功企业的模式 201
四、快速的应变力:时代的新要求 201
五、权力结构转换:变正金字塔为倒金字塔 202
六、弹性系统:跨功能、跨企业的团队 202
七、全球战略:下一世纪企业决战成败的关键 203
八、跨文化管理:管理文化的升华 204
九、“四满意”目标:企业永恒的追求 204
十、“没有管理的管理”:管理的最高境界 205
第二章 跨国管理与领导世界的竞争 206
第一节 席卷全球的国际化浪潮 206
一、经济全球化时代 206
二、跨国公司的力量 208
三、面向21世纪的国际经济环境 209
第二节 世界霸权争夺战 210
一、美苏争霸的教训 210
二、美日汽车战的较量 212
三、永无胜负的技术战 214
四、世界经济大战争夺的制高点 219
第三节 以知识经济为中心的国际管理 220
一、知识经济区域集团化 220
二、知识经济的国际合作 223
第四节 相互依存的跨国管理 226
一、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和目标 226
二、建立新型的国际合作关系 227
四、世界经济的整体管理 228
三、为第三世界的发展共同努力 228
五、增强世界性相互依存管理 229
第三章 政府管理模式、行为机制和创新 231
第一节 国外行政管理的新模式 231
第二节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模式 233
第三节 从“危机式管理”转向目标管理 234
一、转变领导观念 234
二、提高领导能力 236
一、政府职能转变近在眉睫 237
二、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的难点 237
第四节 政府管理的模式和机构改革的目标 237
三、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目标模式 238
四、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成功的标准 239
第五节 塑造有效的政府行为机制 240
第四章 适应知识经济的企业管理革命 243
第一节 管理创新:“从物到人”与“从刚到柔” 243
一、以“物”为中心的“刚性管理” 244
二、以“人”为中心的“柔性管理” 245
(一) 行为科学管理 245
第二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经营管理特征 247
(二) 企业文化学派 247
第三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战略管理 254
一、战略管理是企业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产物 255
二、战略管理的特点、作用及内容 256
三、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战略管理 258
(一) 人才战略 258
(二) 创新战略 259
(三) 形象战略 259
(四) 文化战略 260
一、知识管理产生的背景 261
第四节 知识管理:企业领导新模式 261
二、知识联盟与知识管理 263
三、主要知识管理战略模式及实施方法 265
(一) 现行知识管理战略模式 266
(二) 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实施方法 266
第五章 领导权力变革管理大趋势 268
第一节 领导权力的管理 268
一、权力管理的必要性 268
二、权力管理的基本特点 268
(一) 实质上的制约--保证性 268
三、权力管理的原则 269
(一) 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269
(二) 管理中的相对--绝对性 269
(三) 组织上的系统--互动性 269
(二) 分层次管理的原则 270
四、权力管理的方法与艺术 270
(一) 要重视不同岗位层次和职能的权力特点 270
(二) 要注意行使权力的主客观条件 270
(三) 要分析权力行使的动机和效果 270
(一) 权力转换是调动下属积极性的客观需要 271
一、权力转移的必要性 271
(四) 要建立用权实绩的管理档案 271
(五) 强化管理手段的可操作性,把“管权”与“管人”结合起来 271
第二节 知识经济时代权力的转移 271
(二) 权力转移是加强协作和信任的客观需要 272
(三) 权力转移是摆脱事务主义,集中精力抓大事的客观需要 272
(四) 权力转移是弥补才能不足,发展自身“外脑”的客观需要 272
二、权力转移的形式 272
(一) 向上级转移 272
(一) 出以公心 273
(二) 有组织、有计划、有秩序、有步骤 273
三、权力转移的原则 273
(二) 向下级转移 273
(三) 平级转移 274
(四) 始终尽责 274
(五) 适时收回 275
四、权力转移的方法与艺术 275
(一) 因事择人、视能转授 275
(二) 掌握有效的控制方法 275
(三) 正确平衡各方面关系 276
第三节 领导干部有效的权力组合 277
一、职位权力 277
二、性格权力 278
三、知识权力 278
四、有效的权力组合 278
附录 279
论坛 279
知识经济时代正在逼近,我们怎么办 沈建新 279
亚信集团总裁田溯宁谈信息化与企业改革 王谨 张翼南 280
我国知识经济对策的设想和发展趋势 戎章榕 282
案例 283
企业国际化与知识经济 283
美国公司知识管理案例 285
跨国公司的管理 288
第三篇 知识经济时代领导管理新战略 293
第一章 从战略高度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293
第一节 科技发展给知识经济带来新变化 293
一、知识经济时代生产资料构成新特点 294
第二节 未来领导管理的战略意识 294
二、知识经济战略意识的新变化 296
三、领导管理的战略转化 297
四、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的必然选择 298
五、面向知识经济的创新计划 300
第三节 中国21世纪的战略选择 301
一、中国的现实与未来展望 301
二、面临的挑战与战略选择 302
(二) 高新技术开发战略 303
(一) 改革领先战略 303
(三) 教育大发展战略 304
第二章 全球性的领导战略问题 306
第一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世界新格局战略 306
一、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306
二、世界经济新格局的特点 307
三、世界经济新格局的发展趋势 308
第二节 跨越国界之路 309
一、把业务扩大到任何可以赚钱的地方 309
二、用理论武装头脑 310
一、和平与发展--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313
二、消除贫困和污染 313
第三节 和平与发展--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313
三、中国是和平与发展战略的重点 314
第四节 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的战略重心 315
一、世界经济发展的战略重心 315
二、高新技术产业:知识经济时代国际间竞争的焦点 317
(一)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 317
(二) 高新技术企业的国际效应 319
(三) 高新技术的国际竞争战略 320
二、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走自己的路 322
第五节 全球性战略对领导管理的新要求 322
一、胸怀全球 放眼世界的战略眼光 322
三、勇于解剖自己 正视弱点 振奋民族精神 323
四、摆正发展与利益协调关系 324
第三章 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 325
第一节 知识经济对国家管理的挑战 325
一、知识与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引发的新问题 325
二、知识经济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 326
第二节 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和系统结构 327
三、中国转型经济的特殊性 327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定义 328
二、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结构 329
三、基本框架 331
第三节 创建国家创新体系的任务和措施 332
一、当前面临的任务 332
二、建设国家创新系统的基本措施 334
第一节 科教兴国既是国家战略,又是政府的行为 338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 338
第四章 科教创新与科教兴国战略 338
二、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内容 339
三、我国科技发展创新的基本目标 340
第二节 科技发展的市场化模式 341
一、市场化的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市场化 341
(一) 市场化的科学技术 341
(二) 科学技术的市场化 342
二、市场化科技体制的构建 342
(一) 科技研究机构的市场化 342
(三) 科技研究过程和成果的市场化 343
(四) 科研成果的保护制度 343
(二) 科研经费来源的市场化 343
(五) 科研成果的转让制度 344
三、市场化科技体制的功能 344
第三节 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345
一、科技体制改革的难点 345
(一) 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列和时间安排 345
(二) 观念变革 345
二、科技体制改革的推进 345
(一) 科技创新主体的转移 346
(三) 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市场化 347
(二) 政府办的部分科研机构市场化 347
(四) 建立社会科技创新服务组织机构 348
(五) 建立政府对科学技术市场的良性调控机制 349
第四节 从应试教育到创造教育的模式变革 349
一、从应试教育模式向创造性教育模式转变的条件 349
(一)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349
(二) 所有制结构的变迁 350
(三) 教育投资模式的转变 350
(四) 教育行政管理模式的转变 350
二、从应试教育向创造教育转变的困难 351
三、从应试教育模式向创造教育模式转换的政策建议 352
第五节 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 353
一、素质教育;科教兴国的历史使命 354
二、知识经济需要什么样的劳动者 355
三、创造教育模式的构建 356
第五章 领导的知识经济管理战略 358
第一节 知识经济对领导管理的影响 358
一、第四次产业革命对我国的作用 358
二、“863”计划的诞生 359
三、高科技工业园区的蓬勃兴起 360
第二节 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启示 361
一、必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362
二、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企业走上以知识为基础的发展道路 362
三、要抓住发展机遇 362
第三节 知识经济应战战略 363
一、我国由“短缺经济”转向“过剩经济”的特殊性 363
二、消除“二元结构”的阻力及其对知识经济对策选择的影响 364
第四节 产业发展的知识化管理 365
一、传统产业的知识化 366
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368
三、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369
第五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战略 369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经营战略 369
二、加速国有企业改造,发展知识经济 371
第六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 373
第一节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总体战略思想 373
一、战略目标方面 373
二、战略指导方针方面 373
四、战略措施方面 374
三、战略重点方面 374
第二节 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模式 375
一、经济增长模型发展的简略描述 375
二、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后果 376
三、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模式 377
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方向 378
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对策 380
第三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 383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383
(一) 传统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 387
二、中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安排 387
(二) 快速完成工业经济阶段的任务,为进入知识经济奠定基础 388
(三) 建立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市场经济体制 389
第四节 我国市场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和目标模式 390
一、市场建设主要成就 390
二、市场体系改革问题 391
(一) 市场发育不同步 391
(二) 交易行为不公平 391
(四) 权钱交易不堪言 392
(三) 竞争条件不公平 392
三、建设市场体系的目标模式 393
(一) 大系统的思考 393
(二) 全面理解市场体系及其目标模式 394
第七章 知识经济与我国产业发展战略 397
第一节 知识经济的产业构成 397
第二节 我国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398
一、最大的挑战是我们自己 398
二、关键是将知识转化为行动 399
一、要从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工业体系走向发展以分工专业化为基础的高技术区位知识经济、高技术产业群的战略转移 400
第三节 产业发展战略模式的转移 400
二、从注重生产向注重技术创新转变 405
三、从发展劳力密集产业向发展知识密集产业转变 406
四、从企业、科技部门的分割向依赖企业、大学与科研院所的战略联盟转变,促进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以合作来提高竞争力 408
第四节 传统产业改造的战略 409
一、传统产业技术嫁接与水平提升的战略措施 409
(三)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为传统产业的水平的提升提供技术支持 410
(四) 开发人力资源,为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410
(二) 积极参与技术经济的国际交流 410
(一)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推进传统产业现代化提供体制保障 410
二、传统产业技术嫁接与水平提升的途径 411
(一) 发明与创新 411
(二) 技术转移与技术选择 411
(三) 技术改造与技术引进 411
(四) 开发人力资源 412
第五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科技产业战略 412
一、面对知识经济,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412
二、高技术的替代战略与高技术融合战略的选择 413
三、市场竞争战略与市场开拓战略的选择 414
四、自主开发战略与引进吸收战略的选择 415
第六节 走向21世纪的战略产业 416
五、加速我国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 416
第七节 知识产业群中最富魅力的产业:智业 418
一、全球智力角逐与喷薄欲出的智业 418
二、智业的培育和发展 421
三、智业发展的误区 422
第八章 实施依法治国战略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24
第一节 行政领导是依法办事的模范 424
一、行政领导是依法决策的模范 424
三、行政领导是服务和廉政的模范 425
二、行政领导是依法办事的模范 425
三、行政领导是守法和监督的模范 426
第二节 按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治理国家 426
一、必须坚持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 427
二、必须坚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形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 428
三、必须尽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制度 429
第三节 牢牢把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430
一、必须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431
二、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35
三、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437
一、正确处理依法治国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 438
第四节 依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制度 438
二、必须正确把握依法治国与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关系,把二者结合起来 439
附录 442
领导人谈话摘录 442
李岚清同志指出要“实施科教兴国,迎接21世纪的挑战” 442
惠永正同志谈知识经济与科教兴国 446
论坛 447
我国如何迎接知识经济时代 447
运用超常规战略发展经济 448
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的目标体系 吕忠志 450
完善新的宏观调控体系 提高调控水平 454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浅析 孙薇 455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管理机制 458
市场“软件”系统建设的十大任务 459
加快第三产业的市场化发展 463
知识经济与建立我国的创新体系 徐匡迪 465
福建迈向未来发展战略 466
西安市建设外向型城市发展战略 472
一、什么是领导 477
第一节 领导与领导管理 477
第一章 在知识经济中学习管理 477
第四篇 知识经济与领导管理新模式 477
二、管理是领导者的主要职能 478
三、领导管理与其他管理的区别 479
四、管理权力及其局限 480
第二节 在知识经济中学习管理 482
一、知识经济的一些特征 482
二、知识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483
三、在知识经济中学习管理 484
一、权变需要系统化 486
四、结论 486
第三节 创新和改革的权变管理 486
二、权变不是表象 488
三、权变需要创新和改革 489
第四节 改革呼唤科学管理 490
第二章 最佳领导方式和成功管理模式 493
第一节 领导方式与领导风格 493
一、领导方式连续性说 493
三、五种领导风格说 494
二、三种领导方式说 494
四、十种管理风格说 495
五、“情境领导法” 497
六、领导人与非领导人处事方式表 498
第二节 最佳领导方式 500
第三节 有效管理:1+1>2的效应 502
一、什么是管理 502
二、动态分析:管理职能活动的循环过程 503
三、系统管理:追求1+1>2的效应 504
一、管理的新探索 506
第四节 建立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 506
二、“7S模型”:突出文化力的效能 508
第三章 领导管理的新原则和先进手段 511
第一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领导管理系统 511
一、管理系统 511
(一) 系统的概念 511
(二) 管理系统 512
二、管理中的系统原则 514
(一) 现代管理学的系统观点 514
(二) 现代管理的客观要求 517
(三) 系统原则的方法论意义 518
第二节 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活动 519
一、管理中的人 520
(一) 管理学的人的概念 520
(二) 人是管理的目的 523
(三) 管理必须以人为中心 524
二、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26
(一) 管理需要人的参与 526
(二) 重视人的需要 527
(三)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28
第三节 效益是管理的灵魂 529
一、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效益 529
(一) 效益的概念 529
(二) 现代管理以效益为目的 531
(三) 生产方式的状况决定效益 532
二、坚持效益原则 534
(一) 树立效益观念 534
(二) 提高效益的途径 535
(三) 坚持效益原则 537
第四节 未来管理中的领导责任 538
第五节 知识社会领导管理的基本手段 541
一、思想工作手段 541
(一) 思想工作手段的内容 541
(二) 思想工作手段的运用 542
二、行政手段 543
(一) 行政手段的内容 543
(二) 行政手段的功能 544
(三) 行政手段的运用 545
(一) 法律手段的内容 546
三、法律手段 546
(二) 法律手段的功能 547
(三) 法律手段的运用 549
四、经济手段 550
(一) 经济手段的内容 550
(二) 经济手段的功能 551
(三) 经济手段的运用 552
五、现代管理的信息手段 553
(一) 管理信息的特征 553
(二) 信息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 554
(三) 现代管理信息系统 555
第四章 现代西方领导管理模式析要 557
一、利克特领导系统模式 557
二、领导行为连续带模式 559
三、赫兹伯格双因素模式 560
四、四象限图领导模式 562
五、管理方格模式 563
六、组织行为学模式 564
七、梅格钠公司模式 569
八、情境领导模式 571
九、组织模式辨析 573
十、权变领导模式 577
(一) 豪斯的目标--途径模式 577
(二) 菲特勒模式 579
(三) 弗鲁姆和耶顿的领导规范模式 580
第五章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本管理模式 584
第一节 以人为本:当代管理的新要求、新趋势 584
一、管理理论发展新阶段的要求 584
二、人本管理与社会主义 585
三、面对未来的思考 585
二、回归生命的价值 586
第二节 人本管理的精髓:人性价值 586
一、点亮人性的光辉 586
三、共创繁荣和幸福 587
第三节 以人为本的管理工程 588
一、行为规范工程 588
二、领导者自律工程 589
三、利益驱动工程 589
四、精神风貌工程 589
五、员工培育工程 590
六、企业形象工程 590
七、凝聚力工程 591
八、产业创力工程 591
第四节 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 593
第五节 人本管理艺术 595
(一) 跨国企业管理集团 597
(四) 以培训的方式造就职业经理队伍 597
(二) 用商业手段设计管理模式 597
(三) 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模式 597
一、合资企业的经验 597
第一节 企业的发展呼唤科学的管理模式 597
第六章 职业领导的A管理模式系统 597
二、企业破产和兼并之后需要建立新的管理模式 598
三、总结出A管理模式 599
第二节 高效、实用的行政管理模式 600
一、A管理模式的要求和内容 600
二、A管理模式以人为本 602
三、管理模式先让人感到的是痛苦 603
一、组织系统 604
第三节 A管理模式的系统构成 604
四、管理模式需要专业化设计 604
二、企业文化系统 606
三、垂直指挥系统 606
四、横向联络系统 606
五、检查反馈系统 606
六、预算计划系统 607
七、人才选用和招聘系统 607
八、培训系统 608
九、激励系统 608
一、集成管理的含义 610
第七章 高科技时代的集成管理 610
第一节 集成管理的内涵体系 610
(一) 管理目标呈现多元化特征且具有超常的企图 612
(二) 管理视域极大拓宽 612
(三) 管理要素更加广泛多样,包容度大大增加 612
(四) 管理系统的复杂度增加,系统边界日益模糊 613
(五) 管理手段、方法和工具强调兼容、适应 613
二、集成管理的特点 613
(一) 模糊性 613
(三) 动态开放性 614
(二) 非线性相干性 614
(四) 和谐有序性 615
(五) 柔性化 615
三、集成管理的功能 615
(一) 有助于优势面和优势度的结合,提高综合竞争能力 616
(二) 有助于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结合,提高集约发展能力 616
(三) 有助于人脑与电脑的结合,提高科学决策能力 616
(一) 总体框架 617
四、集成管理的框架结构与运作过程 617
(四) 有助于管理手段和管理哲理的结合,提高管理创新能力 617
(二) 运作过程 619
第二节 基于知识,技术和市场的管理 620
一、管理平台及其类别 620
(一) 平台与管理平台 620
(二) 管理平台的类型 622
二、集成管理的类型 623
(一) 基于技术平台的集成管理 623
(二) 基于市场平台的集成管理 625
(三) 基于知识平台的集成管理 627
(四) 小结 630
第三节 集成管理手段模型及运作程序 631
一、集成管理系统的内涵 632
三、集成管理系统的特点 632
三、集成管理系统建模及运作程序 632
(一) 集成管理系统模型构建 632
(二) 集成管理系统的运作程序 638
一、界面的含义 640
二、界面管理的准则 640
第四节 纵横界面管理集成 640
(一) 纵向界面:等级泛化 641
(二) 横向界面:模糊控制 642
第八章 知识团队领导模式 646
第一节 从“野牛群首领”到“雁群之首” 646
一、“解散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传统的层级制已不能适应变革时代 646
二、团队--新型的工作组织形式 647
三、从“野牛群首领”到“雁群之首”--确立团队领导模式 648
第二节 知识经济时代团队领导的组织方式 648
第三节 超级团队领导成功的8项标准 650
第四节 最好的领导是教练 652
一、教练是未来的好领导 652
二、未来领导者应具有的素质与形象 653
第九章 自我领导与超级领导模式 655
第一节 超级领导:一种知识化的领导方式 655
一、自我领导:以行为为中心的策略 656
二、超级领导:带领他人领导自己 658
第二节 超级领导管理行为 661
一、制定目标与超级领导 661
二、目标管理(MBO) 663
三、奖励是一种支持行为 664
四、惩罚与自我领导能力 664
五、危机管理 665
六、超级领导与企业文化 667
第三节 实现有效交流的十训条 667
第四节 领导管理的十五个致命错误 670
第十章 中层领导管理的新模式 676
第一节 中层领导管理的主要任务 676
一、中层领导管理的特点 676
二、中层领导管理的主要任务 677
第二节 创新的统分合管理 679
第三节 中层领导管理的主要方法 683
第十一章 创造经济奇迹的管理 685
第一节 亚洲金融危机前的“四小龙”模式 685
(一) 日本现代经济管理模式 685
(二) 韩国现代经济管理模式 686
第二节 “完全自由”体制的头号超级大国 687
第三节 老牌资本主义的“计划指导型”模式 688
(一) 前联邦德国的现代经济管理模式 688
(二) 法国的现代经济管理模式 689
第四节 我国经济管理模式的中国特色 691
一、借鉴外国经验与我国国情结合 691
二、我国经济管理模式的主要特色 692
(一) 计划的指导性 692
(二) 宏观调控体系 692
(三) 公有制为主的市场主体 692
管理与管理人 何顺文 693
散论 693
附录 693
(四) 广泛的经济监督 693
领导与管理 695
管理,要管在理上 陈庆云 696
专论 697
管理的力量与效能--论管理也是生产力 697
掌握“软管理”的技巧 于广云 关永健 700
党政领导职务“一肩挑”不宜作为模式普遍推行 702
风靡全球的管理招式 704
正确处理好当前十大管理关系 705
洞悉环境把握机会--香港 709
日本人本管理的启示 张今声 710
当好“大合唱”指挥 716
“蒜苔事件”的启示 717
恒远集成管理软件系统设计 718
强+弱:小天鹅公司与荷花公司合作纪实 726
首都科技集团公司的集成运作机制 727
第一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领导决策 733
一、知识经济时代怎样进行科学决策 733
第一章 知识经济与科学决策 733
第五篇 知识领导的决策战略、目标和计划 733
二、政府机构改革与提高决策效率 734
三、决策原则:合理配置知识资源 736
第二节 管理决策要素和类型 737
一、决策要素 737
二、决策类型 740
第三节 科学决策的体制和程序 744
一、健全科学决策的体制 744
(一) 中枢系统 744
(二) 咨询参谋系统 745
(三) 情报信息系统 746
二、坚持科学决策的准则 747
三、完善科学决策的程序 749
第四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决策模式 752
一、传统的理性决策模式 753
二、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式 755
三、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 758
四、埃特奥尼的综合扫描决策模式 761
第五节 决策评估活动管理 763
一、决策评估的标准 763
二、决策评估的一般步骤 764
三、决策评估面临的困难 765
四、促进决策评估的途径 767
第二章 领导预见和科学预测 769
第一节 预见是领导管理的客观要求 769
一、领导预见 769
二、科学预测 769
第二节 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看领导预测 770
一、科学预测原理 770
第三节 科学预测的先进方法 771
二、科学预测的一般程序 771
一、经验判断预测法 772
二、数学模型预测法 773
三、模拟实验预测法 776
第三章 领导管理战略和策略 777
第一节 美国数据公司巨大成功经验 777
第二节 管理创新战略模式 779
第三节 树立变革环境中的大战略思想 781
一、分析战略环境 781
二、树立战略思想 783
第四节 摩托罗拉的战略目标和重点 784
一、明确战略目标 784
二、学习摩托罗拉公司抓住战略重点 786
第五节 随机应变的战略策略 787
第四章 目标的制定和目标管理 794
第一节 目标和目标体系 794
一、目标的含义和作用 794
(一) 目标的性质 794
(二) 目标的作用 796
一、组织目标的主要内容 797
第二节 关键目标领域 797
二、组织目标的衡量:指标体系的建立 799
第三节 “射击目标网络” 802
一、制定目标的艺术:五个技巧 802
二、制定目标的误区:四方面障碍 804
第四节 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目标管理 806
第五节 德鲁克大师的目标管理新招 809
一、目标管理实施原则 809
(一) 目标的内容 810
(二) 目标设定的基础 810
(三) 目标的挑战性 810
(四) 目标的项目 811
(五) 目标的期限 811
(六) 目标的设定 811
(一) 基本步骤 812
(二) 准备会谈程序 812
(三) 准备资料 812
二、参与式设定目标的步骤 812
(七) 目标的测定 812
(四) 会谈的种类 813
(五) 会谈技巧 813
(六) 会谈工作 814
三、目标管理的基本过程 814
四、合作的目标管理 815
(一) 一对一的目标管理 815
(二) 团队合作的目标管理 817
(三) 实施步骤 818
五、目标管理的优缺点 820
(一) 目标管理的优点 820
(二) 目标管理的缺点 821
第五章 未来之路--领导计划管理 823
第一节 “阿波罗计划”:人类登月梦想成真 823
一、前奏 823
二、预测前景反复实验 823
三、整体规划 精心选择 824
四、排除意外 锲而不舍 824
第二节 计划是关于未来的行动方案 825
一、什么是计划 825
五、结果 825
二、计划类型 826
三、计划组成要素 827
四、计划失误原因 829
第三节 计划的制定为未来铺路架桥 829
第四节 信息反馈与计划管理 833
一、计划的控制:始终如一朝着目标 833
二、生命之树常绿:信息反馈与计划调整 835
三、计划调整方法:提高计划的适应能力 837
第五节 领导者计划协调术ABC 840
第六章 知识领导管理咨询 846
第一节 罗斯福成功的秘诀 846
第二节 智囊团及其使命 849
第三节 领导咨询的管理运作 856
一、咨询工作的程序 856
二、咨询工作步骤 857
附录 860
邓小平决策方法浅析 何景成 860
“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 郭德治 862
领导干部必须不断提高宏观决策能力 邴晨 867
决策模式选择的权变性 梁开卷 869
改革决策体制,促进宏观经济决策科学化 871
怎样制定年度工作计划 田开林 873
规划--制度目标 875
上海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战略思考 谢巍 肖林 879
把知识经济作为首都经济发展方向 883
比尔·盖茨的“橄榄枝” 884
创新策划的蓝本:立石“86行动计划” 886
富士通公司的转型决策 889
目标管理典范:“本溪钢铁公司第一钢厂” 891
我国发展知识经济重点计划项目简介 897
第六篇 组织变革与领导创新 905
第一章 领导者的组织管理工作 905
第一节 组织管理和领导工作 905
一、什么是组织管理 905
二、组织管理和领导工作 905
第二节 组织与管理的关系 906
一、组织本身是管理的主体 906
一、领导者的组织职能及其意义 907
第三节 组织管理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能 907
三、组织本身还表现为是一项管理工作 907
二、组织是管理的对象 907
二、领导者组织管理的评价标准 908
三、领导者组织管理的原理 909
四、加强组织管理的重要性 910
第二章 现代组织的变革与创新 912
第一节 “大锅饭”的恶果 912
一、鱼与熊掌兼得 913
第二节 时代前线的领导 913
二、被程序俘虏 914
三、领导改革的艺术:掌握方向即兴演出 914
四、被魔咒催眠的城堡 915
五、慧眼独具募英豪 916
六、轮调好处多 917
七、引进活水 917
八、到最前线去 918
九、保持内外沟通流畅 918
十一、为革新而动人事手术 919
十、观测风向,洞烛先机 919
第三节 组织创新的目标和内容 920
一、组织变革与创新的目标 920
(一) 使组织适应环境 920
(二) 使职工个人适应环境 920
二、组织变革与创新的内容 920
(一) 以组织结构为重点的变革与创新 921
(二) 以任务和技术为重点的变革与创新 922
(三) 以人为重点的组织变革与创新 923
(一) 组织变革的程序 924
第四节 权变管理学派的组织变革模式 924
(二) 组织变革的模型 926
第五节 以人为重点的变革策略 928
一、企业组织的变革和创新方面可能会碰到下列问题 928
二、对组织变革与创新中阻力的消除 929
三、组织变革策略和措施 930
(一) 组织变革方案的制定 930
(二) 组织变革与创新的具体策略 930
(三) 企业以人为重点的变革策略 930
第一节 组织结构是领导管理的一种手段 934
一、组织结构:活动与职权相互关系的系统 934
第三章 透视组织图:看清组织结构亮相 934
二、组织结构是一种手段 935
三、管理人员与组织职能 936
四、有效组织结构特征 937
五、透视组织图:看清组织机构的真相 937
(一) 组织图可以反映的内容 937
(二) 组织图不能反映的内容 939
第二节 组织的管理变量--组织结构的基本模式 941
一、按权力线划分的组织模式 941
二、按任务(或部门)划分的组织模式 942
三、一个组织模式划分的案例 944
第三节 领导者与非正式组织的微秒关系 945
一、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组织结构的性质 945
二、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组织结构的某些特征 946
第四节 矩阵结构的魅力--组织设计的权变策略 947
一、“宽”、“严”并济 947
二、不要追求最优的管理幅度 948
三、集权与分权相结合以强调分权为主 950
四、矩阵结构的魅力 951
二、民主管理原则 953
一、服从任务原则 953
第四章 权变设计与有效组织建立 953
第一节 组织机构设置的内在规律 953
三、统一指挥原则 954
四、合理宽度原则 954
五、权责相称原则 955
第二节 跳出帕金森定律,建立有效组织 955
一、理解组织的有效性 956
二、组织有效性的标准 957
三、避开使组织无效的陷阱 961
一、破坏性的组织冲突与建设性的组织冲突 964
第五章 组织运行机制与管理创新 964
第一节 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组织 964
二、群体冲突理论与冲突解决方法 965
三、领导者处理与下属之间冲突的方法 966
四、领导者处理下属成员之间冲突的方法 968
五、领导者处理部门矛盾的方法 970
(一) 强调相互沟通 971
(二) 倡导相互支持 972
(三) 促进合理竞争 972
一、通用的管理史:集权与分权的平衡 973
第二节 集中政策,分散管理的组织创新 973
二、发动机事件和斯隆革命 974
三、非经济领域的决策与执行的分离 975
第三节 组织自我调整,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机制 976
一、反馈原理和社会组织的反馈机制 976
二、现代决策科学化的关键--咨询独立与外部咨询 977
三、专制制度与现代民主制的分水岭--独立自主的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 978
(一) 委员会 979
第四节 新式集团作战--委员会管理 979
(二) 委员会制与个人负责制的比较 981
第六章 知识领导的组织文化建设 984
第一节 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管理革命 984
一、组织文化的兴起 984
二、组织文化的含义 984
第二节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组织文化的特异功能 987
第三节 企业领导者的文化使命 988
一、领导者的领导文化 988
(四) 企业文化的发展过程 989
(三) 决定团体文化和个体文化 989
(一) 决定企业文化样式 989
(二) 决定企业文化质 989
二、领导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角色 991
(一) 塑造者 992
(二) 倡导者 992
(三) 组织者 994
(四) 激励者 994
(一) 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 995
(二) 硬汉型、弛张结合型、赌注型和按部就班型 995
三、形形色色的领导方式 995
(三) 剥夺--集权型,仁慈--集权型,协商--民主型与参与--民主型 996
(四) 英雄型、育才型与指挥官型 996
(五) 贫乏型、任务型、俱乐部型、战斗集体型和中游型 996
第四节 “创造幸福”--组织文化建设 997
一、慎重地选择好组织的价值标准 997
二、进行感情投资,增强组织意识 998
三、领导者与管理者要信守价值观念 999
四、积极强化,巩固组织文化 999
五、适应形势的变化,发展组织文化 1000
二、闻争则喜:斯隆与盛田昭夫的成功之道 1001
一、立法与行政分立的弊端 1001
第七章 现代组织冲突的处理 1001
第一节 总统与国会的矛盾 1001
第二节 破坏性冲突与建设性冲突 1003
一、冲突根源解说 1003
二、三种冲突类型:“战斗”、“竞争”和“辩论” 1004
三、冲突的二重性:建设性冲突与破坏性冲突 1007
第三节 有话好好说--组织冲突的解决 1008
一、处理组织冲突的五种对策 1008
二、“安全阀门”--最有效的冲突处理 1010
切实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 1012
附录 1012
创意文化的迷惑 1014
激发组织的矛盾和冲突 1016
未来组织基本缺点 1019
组织管理的六大原则 1019
联想集团的组织成长 1023
联合国的组织结构 1026
第一章 发展知识经济,人才是关键 1031
第一节 人才制胜: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新内涵 1031
第七篇 人力资源开发与领导人才管理 1031
一、游戏开始:知识经济时代的个人竞争规则 1032
二、树大好招风:培育自己的竞争树 1032
第二节 人是知识经济的资源支撑和智力依托 1033
一、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商品生产及其特点 1034
(一) 知识经济中的商品生产 1034
(二) 知识经济中商品的特征 1035
二、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 1035
(二) 人力资源结构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1036
(一) 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1036
(三) 人力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 1037
(四) 人力资源是企业兴盛之本 1037
第三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争夺战 1038
一、美国争夺人才的方式 1038
二、日本争夺人才的方式 1041
三、其他国家吸引人才的方式 1042
第四节 领导干部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1043
一、领导干部要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 1043
二、知识经济时代怎样做好知识分子工作 1045
三、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切实落到实处 1046
第一节 领导管理就是管理人事 1049
一、企业所使用的基本资源 1049
(一) 企业所用基本资源的类型 1049
(二) 人与物的对立 1049
第二章 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 1049
(三) 人是决定性的 1050
二、管理就是管人 1050
(一) 对什么叫管理的理解 1050
(二) 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1051
(三) 传统人事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 1052
(一) 具体迹象:约始于60年代末期 1052
二、人事管理发生质变的主要征兆 1052
第二节 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 1052
(二) 传统人事管理工作的性质 1052
(一) 传统人事管理的活动内容 1052
一、传统的人事管理 1052
(二) 促成这种转变的内、外因素 1053
(三)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所探索的新措施 1053
(三) 人力资源战略 1054
(二) 企业战略 1054
三、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 1054
(一) 企业文化 1054
(四)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或称人力资源的战略性管理 1056
四、我国的企业管理模式 1056
(一) 我国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优点 1056
(二) 我国传统管理模式的主要不足之处 1056
(三) 我国经营管理者所面对的两种内在的基本矛盾 1057
第三节 以人为中心--管理的共同趋势 1057
一、现代管理思潮的演进历程 1057
(一)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出现 1057
(二) 古典管理学派 1058
(三) 人际关系/行为学派 1058
二、近三十年来管理思潮的新进展 1059
(一) 斯柯特矩阵模型 1059
(二) 管理科学学派 1060
(三) 美日比较管理学与Z理论 1061
(四) 麦肯齐7S模型 1061
(一) 现代管理的基本性质 1062
三、现代管理的基本性质和观点 1062
(二) 管理思潮演进的“双螺旋体”模型 1063
(三) 基本管理观点 1063
第四节 开发与整合: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及原则 1064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 1064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则 1065
第五节 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制度改革 1068
一、改革人才制度的必要性 1068
二、人才制度改革的目标要求和具体设想 1070
第三章 跨世纪人力资源规划及战略 1081
第一节 人力资源规划概说 1081
第二节 内找原因,外效他人--扼制人才外流刻不容缓 1082
一、苏联解体,人才外流 1082
二、当务之急:扭转人才外流趋势 1084
三、增强对人才的吸引 1085
四、委以高位重任的策略 1086
五、给予充分自主--新加坡扼制人才外流的对策 1086
(二) 内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1087
(一) 外部人力资源的供给预测 1087
第三节 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的“天才”预测 1087
一、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1087
二、人力资源需要的预测 1089
(一) 直觉预测方法 1089
(二) 数学预测法 1090
第四节 人力资源规划的程序模式 1091
一、提供人力资源信息 1091
二、预测人员需要 1092
三、清查和记录内部人力资源情况 1092
四、确定招聘需要 1092
六、评估人力资源规划 1093
五、与其他规划协调 1093
第五节 人力资源规划的运用机制 1094
一、人力资源信息系统 1094
二、人力资源供应控制 1095
(一) 企业外部的人力资源供应源 1096
(二) 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供应源 1096
(三) 人力损耗的处理 1096
(四) 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1098
第六节 培养和造就跨世纪人才的战略措施 1098
(二) 跨世纪人才的基本特征 1099
一、跨世纪人才的含义和特征 1099
(一) “跨世纪人才”的基本含义 1099
二、培养和造就大批跨世纪人才的战略意义 1101
(一) 培养和造就跨世纪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 1101
(二) 培养和造就大批跨世纪人才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1102
(三) 培养和造就大批跨世纪人才是充分开发和利用我国人力资源的需要 1102
(四) 培养和造就大批跨世纪人才是我国科技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 1103
(五) 培养和造就大批跨世纪人才是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国际尊严的需要 1104
(二) 培养和造就大批跨世纪人才的着眼点应放在年轻人身上 1105
(一) 培养和造就大批跨世纪人才的战略重点应放在培养跨世纪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上 1105
三、培养和造就大批跨世纪人才的指导思想 1105
(三) 培养跨世纪人才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一般,跨世纪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必须在竞争中产生 1106
(四) 培养和适应大批跨世纪人才要采用多渠道、多网络的方式,不但要重点培养科技精英,而且要培养适合于二十一世纪发展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 1107
(五) 培养跨世纪人才主要立足于国内,但也要不失时机地从国外吸引留学人员回国服务 1108
四、跨世纪人才工程 1108
(一) 明确教育立国,加大教育投资 1108
(二) 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才的作用 1109
(三) 投资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基地,并对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实验基地采用特殊的人事政策 1110
(四) 尽快建立“唯才是举”的科学晋升制度 1110
(五) 重奖专业技术人才应当制度化、经常化,国家应设立巨额科学技术奖 1111
第四章 知识人力资源开发和配置管理 1112
第一节 中国的人力资源问题 1112
一、人口数量过大成为许多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 1112
二、人力资源素质低下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1113
三、人力资源结构不适应经济结构的要求 1113
四、人力资源投资收益率尤其是教育的投资收益率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1114
五、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尚未建立起来 1114
(二) 构建多元化教育模式 1115
(一) 充分认识教育的重要性,增加教育投入 1115
六、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建议 1115
(三) 在大力发展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1116
(四) 及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有序流动 1116
(五) 建立人力资源市场,通过市场进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1116
第二节 领导与控制工作的关键--人力资源配备 1117
一、人力资源配备的意义 1117
(一) 人力资源配备是组织有效活动的保证 1117
(二) 人力资源配备是做好领导与控制工作的关键 1117
二、人力资源的考选 1118
(一) 考选的基本程序 1118
(三) 人力资源配备是组织发展的准备 1118
(二) 考选的基本方法 1119
三、主管人员的选聘 1121
(一) 选聘的依据 1121
(二) 选聘的途径 1122
(三) 选聘的程序与方法 1124
四、选聘的原则和应注意的问题 1125
(一) 选聘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1125
(二) 选聘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125
一、社会主义新型人才市场 1127
第三节 构建人才市场的运行机制 1127
二、人才市场的管理功能 1128
三、人才市场构建的总原则 1129
四、构筑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工程 1130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管理新体制应该具备的基本框架 1131
六、人才市场的运行机制 1133
七、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机制 1135
八、人才市场的宏观调控手段 1137
(二) 基本原则 1139
(一) 基本概念 1139
一、人力资源考核的概念、原则和作用 1139
第四节 真金不怕火验--人力资源考核 1139
(三) 考核的作用 1141
二、考核要素的基本特征 1142
(一) 不同工作的特点 1142
(二) 不同岗位层次的特点 1143
(三) 不同年龄的特点 1143
三、考核标准的计量 1144
(一) 计分和加权方法 1144
(一) 能力、成绩与考核标准 1147
(二) 误差的调整和反馈 1147
四、考核标准与发掘能力 1147
(二) 运用考核标准发掘能力 1148
(三) 运用考核标准应注意的问题 1148
第五节 培训与开发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 1149
一、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体系 1149
(一) 培训开发体系 1150
(二) 培训开发种类 1151
(二) 培训的方法 1152
(一) 培训开发的过程 1152
二、培训开发的过程与方法 1152
三、培训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1154
第五章 未来领导人才的选拔与管理 1157
第一节 慧眼识英豪--领导人才考察 1157
第二节 择优上岗当领导 1162
一、首先要选好“选才者” 1163
二、科学的选才程序 1164
三、“择优上岗”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166
一、顺应时代前进的潮流 1169
第三节 领导人才的管理 1169
二、以类区分,以能分级 1170
三、人才互补:1+1>2 1171
四、鼓励和促进“良性竞争” 1175
五、群体优化与个体优化 1176
六、灌注适量的动力 1177
七、不断施加压力 1178
八、最佳群体结构与综合协调 1179
九、流水不腐,人挪活 1181
一、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培养和选拔各级领导干部 1184
第六章 知识领导如何使用人才 1184
第一节 我国新时期的用人方针 1184
二、坚持从工人阶级中培养和选择优秀人才 1185
三、重视培养女性人才 1185
四、重视培养少数民族人才 1185
五、重视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中选拔人才 1186
第二节 挣脱传统的用人模式的束缚 1186
第三节 怎样合理使用人才 1190
一、廉政来自于人才的高素质--新加坡公务员培训制度 1200
第四节 开发式使用--人才培训新理念 1200
二、英国的网络化的人才培训体制 1202
三、高投入才有高产出--韩国大财团的人才培训行动 1203
第五节 合理使用人才的改革措施 1204
第七章 干部人事与管理干部 1208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干部人事制度 1208
一、选拔干部必须坚持的原则 1209
二、选拔干部必须把握任用的基本条件 1211
三、选拔干部必须认真执行党的纪律 1212
四、选拔任用干部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1213
五、选拔任用干部必须严格按制度办事 1214
六、选配领导干部应考虑几个相关因素 1216
七、考察干部要实行层次责任制 1217
第二节 管理干部评估工作 1218
一、管理干部的界定及其特点 1219
(一) “干部”概念的澄清 1219
(二) 管理干部与专业技术干部的智能构造 1219
(三) 管理干部的智能构成 1219
(二) 智:指知识 1220
(三) 能:指能力 1220
(一) 德:人的品德 1220
二、管理干部的评估要素 1220
(四) 绩:指绩效 1221
第三节 人才评价中心 1221
一、人才评价中心 1221
二、心理测评 1223
(一) 个性的意
- 《管理信息系统习题集》郭晓军 2016
- 《全国高等中医药行业“十三五”创新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翟华强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MBA大师.2020年MBAMPAMPAcc管理类联考专用辅导教材 数学考点精讲》(中国)董璞 2019
-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管理策略 信息安全经济学视角》赵柳榕著 2020
- 《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视角研究与创新发展》许丽云,刘枫,尚利明著 2020
-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中英文双语版》(美)彼得·德鲁克许是祥译;那国毅审校 2019
- 《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培训教材》李隆庭,徐一星主编 2012
- 《花样民游 幼儿园民间传统游戏的创新与指导》刘娟 2019
- 《管理运筹学》韩伯棠主编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 旅游企业岗位培训系列教材 新编北京导游英语》杨昆,鄢莉,谭明华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数学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西单大杂院-北京老舍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小说作品集》北京老舍文学院编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数学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剧本系列 白露》刘国华,马鹏程 2019
- 《北京模式》吴建繁,王德海,朱岩编 2017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数学 八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