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燕池主编
- 出 版 社: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805840423
- 页数:563 页
绪论 1
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形成和发展 1
(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1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辩证观 8
(一)唯物观 9
(二)辩证观 14
三、中医学的主要特点 16
(一)整体观念 17
(二)辨证论治 27
第一章 阴阳、五行 34
第一节 阴阳学说 35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35
(一)何谓阴阳和阴阳学说 35
(二)事物的相关性和阴阳属性的规定性 35
(三)阴阳属性的归类分析 37
(四)阴阳规律是事物运动变化的一种固有规律 37
(一)阳学向背,正与反两方面的朴素认识 38
二、阴阳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38
(二)对阴阳运动的物质的理解 39
(三)“一阴一阳之谓道”,古代辩证的哲学认识 40
(四)中医学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41
三、阴阳属性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42
(一)阴阳属性的普遍性 42
(二)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43
四、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44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44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47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 51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 54
五、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7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57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59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61
(四)用于临床诊法辨证 62
(五)指导临床治疗用药 63
六、关于阴阳学说的近代认识 64
二、五行学说的形成、沿革与发展 69
(一)五方说 69
第二节 五行学说 69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69
(二)物质说与元素说 70
(三)哲学的认识 70
(四)中医学的认识 71
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72
(一)五行的特性 72
(二)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 73
(三)五行的生克、制化、胜复,乘侮规律 75
(一)归属人体组织结构,反映内外环境统一 83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83
(二)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84
(三)概括脏腑病变的某些发病和传变规律 85
(四)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88
五、五行学说的现代认识 93
六、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之关系 95
(一)两者的不同侧重点 95
(二)两者的综合应用 96
第一节 概述 100
(一)藏象及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100
第二章 藏象 100
(二)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101
(三)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103
第二节 脏腑 104
一、概说 104
(一)脏腑的名称与分类 104
(二)脏腑的生理特点及其区别 105
二、五脏 107
(一)心 107
(二)肺 114
〔附〕心包络 114
(三)脾 122
(四)肝 128
(五)肾 136
〔附〕命门 145
三、六腑 154
(一)胆 156
(二)胃 157
(三)小肠 159
(四)大肠 160
(五)膀胱 161
(六)三焦 162
四、奇恒之腑 168
(一)脑 169
(二)髓 170
(三)骨 171
(四)脉 171
(五)女子胞 172
第三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176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76
(一)心与肺 177
(三)心与肝 178
(二)心与脾 178
(四)心与肾 179
(五)肺与脾 180
(六)肺与肝 181
(七)肺与肾 182
(八)肝与脾 183
(九)脾与肾 184
(十)肝与肾 185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186
(二)肺与大肠 187
(三)脾与胃 187
(一)心与小肠 187
(四)肝与胆 188
(五)肾与膀胱 189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189
第四节 人体的精神活动 193
一、神志活动的概念及其与脏腑的关系 194
(一)神 194
(二)魂 195
(三)魄 195
(四)意 195
(一)五脏精气为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196
(五)志 196
二、情志活动的概念及其与脏腑的关系 196
(二)情志活动对脏腑的影响 197
第五节 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排泄 199
一、饮食物的受纳与腐熟 199
二、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输布 199
(一)胃的初步消化 199
(二)小肠的消化吸收 199
(六)肾阳对消化的推动 200
(五)心肺对小谷精微的布散 200
(四)肝胆对消化的促进 200
(三)脾的运化 200
(七)三焦为水谷精微及津液运行之道路 201
三、食物糟粕的传导和排泄 201
第三章 气、血、津液 208
一、气 209
(一)气的基本概念 209
(二)气的生成 210
(三)气的生理功能 211
(四)气的运行和运行方式 213
(五)气的分类与分布 215
二、血 220
(一)血的基本概念 220
(二)血液的生成 220
(三)血液的功能 222
(四)血液的循行 223
三、津液 225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225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225
(三)津液的功能 226
(一)气和血的关系 227
四、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227
(二)气和津液的关系 228
(三)血和津液的关系 230
第四章 经络 235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及生理功能 235
一、经络的概念 235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236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238
四、经络的生理功能 242
一、名称分类 246
第二节 十二经脉 246
二、循行部位 247
(一)手太阴肺经 247
(二)手阳明大肠经 249
(三)足阳明胃经 250
(四)足太阴脾经 250
(五)手少阴心经 253
(六)手太阳小肠经 254
(七)足太阳膀胱经 255
(八)足少阴肾经 257
(十)手少阳三焦经 259
(九)手厥阴心包经 259
(十一)足少阳胆经 261
(十二)足厥阴肝经 263
三、走向与交接规律 264
四、分布规律 265
五、表里关系 266
六、流注次序 267
二、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272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及特点 272
第三节 奇经八脉 272
三、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 273
(一)督脉 273
(二)任脉 275
(三)冲脉 276
(四)带脉 278
(五)阴跷脉、阳跷脉 279
(六)阴维脉、阳维脉 281
(一)基本概念 287
(二)基本特点 287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287
一、十二经别 287
(三)基本功能 288
(四)循行部位 289
二、十五别络 290
(一)基本概念 290
(二)基本特点 291
(三)基本功能 291
(四)循行部位 292
三、十二经筋 293
(一)基本概念 293
(四)循行部位 294
(二)基本特点 294
(三)基本功能 294
四、十二皮部 296
(一)基本概念 296
(二)基本特点 297
(三)基本功能 297
第五节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303
一、阐释病变机理 303
(一)病邪传递的途径 303
(二)脏腑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 303
(一)经络诊断 304
(三)反映病变的部位 304
二、指导临床诊断 304
(二)腧穴诊断 305
(三)指导临床治疗 305
第五章 病因、发病 311
第一节 病因 311
概说 311
(一)中医病因学的基本概念 311
(二)中医病因学的源流及分类沿革 312
(三)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313
(四)关于内伤、外感与内因、外因的相互关系 315
一、外感性致病因素 316
(一)六淫 316
(二)疠气 334
(三)外伤、虫兽伤及寄生虫 336
二、内伤性致病因素 339
(一)七情内伤 339
(二)饮食所伤 345
(三)房室、劳逸 350
(一)痰饮 353
三、其它致病因素 353
(二)瘀血 357
第二节 发病 369
一、发病的基本概念 369
二、发病的基本原理 370
三、体质、精神状态、生活环境、营养和锻炼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373
四、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375
第六章 病机 383
概说 383
(一)中医病机学的概念 383
(二)病机学说的整体观和辩证观 384
第一节 基本病机 385
一、邪正盛衰 385
(一)邪正盛衰的概念 385
(二)邪正盛衰与病机的虚实变化 386
(三)邪正盛衰与疾病的发展趋向和转归 389
二、阴阳失调 395
(一)阴阳失调的概念 395
(二)阴阳失调的主要内容 396
三、气血失常 410
(一)气的失常 411
(二)血的失常 417
(三)气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 421
四、津液代谢失常 427
(一)津液亏损不足 428
(二)津液的输布与排泄障碍概念与形成 429
(三)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 430
第二节 内生“五邪”病机 434
一、风气内动 434
(一)肝阳化风 435
(二)热极生风 435
(五)血燥生风 436
(三)阴虚风动 436
(四)血虚生风 436
二、寒从中生 437
三、湿浊内生 439
四、津伤化燥 441
五、火热内生 443
第三节 经络病机 450
一、经络气血偏盛、偏衰 451
二、经络气血运行逆乱 452
三、经络气血运行阻滞 453
四、经络气血衰竭 455
概说 461
(一)脏腑病机的基本概念 461
(二)脏腑病机学说的源流 461
第四节 脏腑病机 461
一、五脏病机 463
(一)心的病机 464
(二)肺的病机 471
(三)脾的病机 475
(四)肝的病机 479
(五)肾的病机 484
(一)胆的病机 496
二、六腑病机 496
(二)胃的病机 497
(三)小肠病机 500
(四)大肠病机 500
(五)膀胱病机 502
(六)三焦病机 502
三、奇恒之腑病机 505
(一)脑的病机 505
(二)髓与骨的病机 505
(四)女子胞病机 506
(三)脉的病机 506
四、脏腑病机的相互影响 508
第五节 外感热病病机 515
一、六经病机 518
(一)太阳病机 518
(二)阳明病机 520
(三)少阳病机 521
(四)太阴病机 521
(五)少阴病机 522
(六)厥阴病机 523
二、卫生营血病机 525
(一)卫分病机 525
(二)气分病机 526
(三)营分病机 528
(四)血分病机 528
三、三焦病机 530
(一)上焦湿热病机 531
(二)中焦湿热病机 532
(三)下焦湿热病机 534
第一节 预防 541
第七章 防治原则 541
一、未病先防 542
二、既病防变 545
第二节 治则 545
一、治病求本,分清主次缓急 547
(一)标本缓急 547
(二)正治、反治 549
二、扶正祛邪,正确处理正与邪的关系 551
(一)扶正以祛邪 551
(三)先攻后补 552
(二)祛邪以扶正 552
(四)先补后攻 553
(五)攻补兼施 553
三、重视整体,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553
(一)调整阴阳 554
(二)调整脏腑功能 555
(三)调整气血关系 556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557
(一)因时制宜 557
(二)因地制宜 558
(三)因人制宜 559
- 《市政工程基础》杨岚编著 2009
- 《SQL与关系数据库理论》(美)戴特(C.J.Date) 2019
- 《零基础学会素描》王金著 2019
-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基础》谢雨飞,田启川编著 2019
- 《生物质甘油共气化制氢基础研究》赵丽霞 2019
- 《联吡啶基钌光敏染料的结构与性能的理论研究》李明霞 2019
- 《全国高等中医药行业“十三五”创新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翟华强 2019
- 《情报学 服务国家安全与发展的现代情报理论》赵冰峰著 2018
- 《英汉翻译理论的多维阐释及应用剖析》常瑞娟著 2019
- 《花时间 我的第一堂花艺课 插花基础技法篇》(日)花时间编辑部编;陈洁责编;冯莹莹译 2020
- 《贵州省志 1978-2010 卷10 民政》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2018
- 《丹砂古寨 贵州务川龙潭仡佬族村民族志研究》李劲松著 2019
- 《科技语篇翻译教程》雷晓峰,李静主编 2020
- 《中国民间美术遗产普查集成 贵州卷 上》冯骥才主编;余未人分册主编 2007
- 《贵州大数据发展与建设》张梅,文静华,刘振 2019
- 《中国民间美术遗产普查集成 贵州卷 下》冯骥才主编;余未人分册主编 2007
- 《贵州省煤层气地面抽采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易同生,桑树勋,金军主编;周效志,汪凌霞,陈捷等副主编 2019
- 《上海市订购外国和港台科技期刊联合目录 1983 上》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1983
- 《我与贵州改革开放40年》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中国党刊网编 2019
- 《贵州蓝皮书 贵州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报告》郭丽主编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