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社会主义百科要览
社会主义百科要览

社会主义百科要览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9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廖盖隆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800025497
  • 页数:4213 页
图书介绍:
《社会主义百科要览》目录

第一编 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 1

前言页 1

第一编 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 3

一 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3

1.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总论 3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3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4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5

哲学的党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6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阵营 7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8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9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斗争的实践中产生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革命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斗争中发展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作用 14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5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 16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17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18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对存在的反映 19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20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20

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1

2.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世界观和方法论 22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社会主义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22

唯物辩证法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23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4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25

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 25

内因而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6

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27

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28

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 29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0

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的统一 31

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31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2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33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是科学的真正任务 34

任何事物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35

因果联系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 36

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37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过程 38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认识工具 39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39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物质活动 40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1

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实践是认识的辩证途径 42

人的认识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43

认识与实践相脱离是一切机会主义的特征 44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45

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 45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46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7

4.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48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48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历史观 48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的重要理论前提之一 49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0

英雄史观是历史唯心主义的典型表现 50

社会和自然界的联系和区别 51

物质生活条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诸物质要素的总和 52

劳动创造人 52

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53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54

社会的发展是客观规律性和主体能动性的辨证统一 54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55

5.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根本动力 56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56

生产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客观物质力量 57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8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 59

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60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61

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62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63

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63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64

殖民主义体系 65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65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 66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 68

6.新技术革命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69

新技术革命和唯物史观 69

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关系 70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71

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 71

新技术革命与产业结构的变化 73

新技术革命与劳动方式的变化 73

新技术革命与阶级结构的变化 74

新技术革命与社会革命的新特点 75

新技术革命与社会进步的动力系统 76

新技术革命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77

新技术革命与时代 78

新技术革命与社会的未来发展 78

7.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国家观和革命观 79

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79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80

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 82

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 83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84

国家随着阶级的完全消灭而消亡 85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86

革命和改良 86

社会革命的类型 87

社会革命的形式 88

8.社会意识及其形式和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89

社会意识及其构成 89

社会意识的阶级性 89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90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92

政治法律思想是一定阶级关系和阶级利益在思想上的集中表现 92

文学艺术的特点和作用 93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 94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95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96

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97

9.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98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98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99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100

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是对立的统一 101

杰出人物的产生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102

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起重大作用 102

无产阶级领袖在历史发展中起伟大作用 103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04

人人崇拜的危害 105

领导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106

10.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 106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06

抽象的人和现实的人 107

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理论 108

人道主义及其历史形态 109

人性论和阶级论 111

自由、平等、博爱 112

资产阶级人权观 113

马克思主义人权面 114

人的价值 115

人的全面发展 116

11.哲学名词、术语和概念 117

宇宙 117

存在 117

世界观和方法论 117

唯物主义 118

唯心主义 118

机械唯物主义 118

朴素唯物主义 119

庸俗唯物主义 119

辩证唯物主义 120

主观唯心主义 120

客观唯心主义 120

唯意志主义 121

实用主义 121

经院哲学 121

存在主义 122

逻辑实证主义 123

西方马克思主义 123

物质 124

精神 124

运动和静止 124

无限和有限 125

绝对主义 125

相对主义 125

相对和绝对 126

规律 127

一元论 127

二元论 127

宿命论 127

无神论 128

辩证法 128

形而上学 129

进化论 129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 130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30

诡辩论 131

折衷主义 131

质、量、度 131

反映论 132

主体和客体 132

怀疑论 133

实践 133

理论 134

感觉 134

知觉 134

表象 135

概念 135

判断 135

推理 135

经验论 136

唯理论 136

历史观 137

历史唯物主义 137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138

历史唯心主义 138

地理环境决定论 139

人口决定论 139

自然历史过程 139

社会心理 140

社会思潮 140

社会关系 141

原始社会 141

奴隶社会 142

封建社会 142

资本主义社会 143

社会主义社会 144

共产主义社会 145

二 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 146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46

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 146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创立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147

政治经济学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其理论终结 149

剩余价值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151

2.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 153

劳动价值论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153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54

劳动二重性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55

商品的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 157

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及本质 158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161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162

商品拜物教的秘密及其性质 163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题 165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66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167

剩余价值率准确地表现了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 168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168

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和实际从属 170

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171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173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其形式 173

3.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被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的客观必然性 174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及其特点 174

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175

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产物 176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无产阶级的贫困化 178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和方式 179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180

4.剩余价值转化和分割过程揭示了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阶级对立的实质 181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181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83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革命意义 184

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尖锐化 184

平均利润在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和借贷资本家之间的分割 185

土地所有者的地租是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 189

“三位一本”公式批判 190

5.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19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19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阶段 193

经济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194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特点 195

6.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195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195

垄断是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196

垄断组织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进一步加深了对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 197

金融资本的形成以及金融寡头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形式 199

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压迫和剥削世界大多数民族和国家的坚实基础 200

国际垄断同盟的形成及其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201

帝国主义时期生产技术停滞与发展的两种趋势 20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及基本形式 20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有化”和“非国有化” 204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计划化” 205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完备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入口 206

7.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07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前提 207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08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209

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210

社会主义公有制优越于资本主义私有制 211

在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中完善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212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213

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补充的其他经济形式 214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经济成分 215

8.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和根本任务 216

社会主义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216

社会主义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217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内容 218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作用 219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体系 220

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21

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22

提高经济效益是实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重要环节 224

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的内容及性质 224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关系 225

9.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226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226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特点及其作用 227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宏观必然性 228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本质特点 229

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230

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31

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管理体制 232

社会主义计划管理形式和调控手段 234

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 235

社会主义的价格体系与价格管理 236

10.社会主义企业的经济管理 237

社会主义企业的性质及其任务 237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 238

社会主义企业经济管理的二重性 239

社会主义企业经济管理的内容 240

社会主义企业的经济责任制 241

11.社会主义社会再生产和国民收入的分配 242

社会主义社会再生产的内容和性质 242

社会主义社会再生产中的主要比例关系 243

社会主义社会再生产中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 245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形成和构成 246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 247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 249

社会主义社会再生产中的比例、速度和效益 250

1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251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251

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252

按劳分配制度在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中的完善和发展 253

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 254

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历史地位 255

在实现按劳分配中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和纠正社会分配不公 256

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 257

13.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 258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职能的性质和任务 258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管理的性质和任务 259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宏观调节 260

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节手段 261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262

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战略 263

14.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 264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客观必然性 264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和坚持自力更生方针 265

社会主义国家对外经济关系的主要形式 266

中国经济特区的建立及其作用 267

15.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 268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268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和任务 269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演化 270

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271

16.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 272

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必然性 272

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经济特征的异同 273

从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条件 274

17.政治经济学名词、术语和概念 275

政治经济学 275

生产资料所有制 275

生产 276

交换 276

分配 277

消费 277

劳动 277

劳动资料 278

劳动对象 278

经济规律 278

基本经济规律 279

自然经济 279

商品经济 279

供给 280

需求 280

商品 281

价值 281

货币 281

价格 282

资本 282

资本积累 283

资本有机构成 283

资本积聚 283

资本集中 284

资本原始积累 284

产业资本 284

商业资本 285

商业利润 285

借贷资本 285

利息 286

资本主义地租 286

生产集中 286

垄断 287

垄断利润 287

垄断价格 287

卡特尔 288

辛迪加 288

托拉斯 289

康采恩 289

混合联合公司 289

金融资本 290

金融寡头 290

参与制 290

个人联合 291

资本输出 291

国际垄断同盟 292

跨国公司 29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92

滞胀 293

经济管理体制 293

计划调节 294

市场调节 294

指令性计划 294

指导性计划 295

经济机制 295

经济调节手段 295

经济杠杆 296

行政调节手段 296

法律调节手段 296

市场经济 297

三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 298

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298

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298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必然导致社会主义 299

社会主义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300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 301

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302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不能改变它最终灭亡的命运 304

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不违背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305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历史过程 307

2.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308

无产阶级是最伟大的革命阶级 308

中国无产阶级具有特出的优点 309

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引起无产阶级状况的变化 310

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社会主义的创建者 311

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是推翻资本主义的巨大杠杆 312

各种机会主义都否认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 313

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经历了从自发斗争到自觉斗争两个发展阶段 314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有三种基本形式 315

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斗争 315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 317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思想斗争 318

3.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 319

正确判断时代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制定政策的出发点 319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 320

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关于时代的论断 321

人类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时代 322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存与斗争的时代 323

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和民族解放的时代 324

战争与革命或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的时代 325

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327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变化和矛盾的复杂化 327

社会主义面临严重的挑战 328

4.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329

无产阶级政党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329

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330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 331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333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334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 335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 336

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 337

党的团结和统一是党的生命 338

5.无产阶级革命 339

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 339

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340

无产阶级革命的实现需要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 341

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国或几国获得胜利 342

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344

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一般规律 345

无产阶级从来不反对和平取得政权 346

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347

无产阶级革命必须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同盟者 348

无产阶级革命战争是正义的进步的战争 350

帝国主义战争必然引起无产阶级革命 351

无产阶级革命只有在全世界获胜,才能消灭战争实现永久和平 352

6.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 353

帝国主义使世界分成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 353

被压迫民族的民族民主革命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355

被压迫民族的民族民主革命是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力量 356

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357

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革命 358

民族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理论根据是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统一 359

无产阶级牢牢掌握领导权是民族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关键 361

无产阶级在民族民主革命中必然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362

民族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条件和形式 363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根据中国革命经验提出的新理论 365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366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 368

7.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和策略 369

战略和策略是指导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科学 369

战略和策略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371

战略和策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纲领为依据 372

根据时代的特征制定战略和策略 373

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制定战略和策略 374

根据革命斗争的实践制定战略和策略 375

当前斗争与长远目标相结合 376

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 377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378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 380

针锋相对,用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 381

8.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 382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382

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 383

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首先是在民族范围内进行的 384

坚持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相结合 385

反对反动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和社会沙文主义 386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不能搞“领导中心”和“领导党” 387

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和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处理党际关系 388

正确处理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同党与党之间的关系 390

正确处理党与党之间的关系同国家之间的关系 391

正确处理共产党同社会党和第三世界民族民主政党的关系 392

9.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393

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有一个过渡时期 393

过渡时期的历史界限 394

过渡时期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彼此斗争的时期 395

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 396

过渡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 397

过渡时期的基本任务是在社会生活一切领域实现社会主义改造 398

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400

过渡形式的多样性 401

落后国家在过渡时期要解决社会主义赖以建立的物质技术基础 402

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点 403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404

共产主义两个发展阶段的划分 405

社会主义国家“超阶段”的历史教训 407

10.无产阶级专政 408

无产阶级需要国家 408

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409

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410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 411

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力量 412

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最高原则 413

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特殊形式 415

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形式的多样性 416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需要无产阶级专政 417

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 418

一些国家和政党对无产阶级专政看法的改变 419

11.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 420

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420

社会主义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422

社会主义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分配原则 423

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424

社会主义按照社会和个人的需要调节生产 425

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有高度的民主 426

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 427

社会主义是争取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 429

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模式是多样的 430

社会主义使劳动人民摆脱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保证了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富裕 431

社会主义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432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是一个历史过程 433

社会主义社会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 434

12.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 434

全民所有制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 436

集体所有制是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 437

集体所有制是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 437

经济联合体所有制是一种新型的所有制形式 438

国家资本主义既包含社会主义成分,也包含资本主义成分 439

个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 440

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 441

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 442

按劳分配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平等原则 443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最基本的物质利益原则 444

按劳分配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并不矛盾 445

13.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和阶级斗争 447

社会主义是存在各种矛盾的社会 447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448

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49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 450

社会主义时期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451

社会主义消灭了剥削阶级 453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阶级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 454

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阶级 455

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456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 457

14.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建设 458

社会主义需要建立相应的物质基础 458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 460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实行工作重点的转移 461

实现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内容 462

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需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463

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需要正确的发展战略 465

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济的客观规律 466

科学技术现代化是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 467

必须把农业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 468

1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69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469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崭新阶段 470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 47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关系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事 47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473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474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用共同理想动员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475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 476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不断提高教育科学文化水平 476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继承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 477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需要对外开放 478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 479

16.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480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480

社会主义民主的阶级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 481

无产阶级民主与无产阶级专政是统一的 482

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是根本不同的 483

民主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 484

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制度化、法律化 485

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需要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486

社会主义法制是法律、制度和秩序三方面的统一 487

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和基本要求 488

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 489

17.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和对外开放 490

社会主义社会是不断改革的社会 490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91

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492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493

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体制 494

政治体制改革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495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 496

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 497

经济生活国际化是对外开放的客观依据 498

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499

18.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 500

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生发了新变化 500

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对象的广泛性 501

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担负着为现代化和统一祖国服务的双重任务 502

广泛性和社会主义一致性是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基本特点 503

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504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时期广泛的统一战线 505

必须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506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基本政策 508

工农联盟是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基础 508

19.社会主义时期的知识分子问题 510

知识分子从来就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 510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511

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依靠力量 512

知识分子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513

知识分子也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515

知识分子的脑力劳动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 515

正确制定和贯彻知识分子政策 517

从知识分子中选拔领导干部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518

为知识分子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519

在全社会造成尊重知识分子的浓厚气氛 520

20.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 521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 521

民族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总问题的一部分 522

社会主义民族是历史上最先进的新型民族 523

社会主义时期仍然存在民族问题 524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消灭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 525

社会主义开辟了彻底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 526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527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528

自治机关民族化是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标志 530

稳步地进行社会改革、共同走社会主义道路 531

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 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532

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533

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的前景是民族的消亡 534

21.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 535

宗教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 535

宗教在社会主义时期将长期存在 536

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具有新的特点 537

宗教与科学社会主义是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 538

社会主义开辟了解决宗教问题的道路 539

社会主义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540

社会主义实行政教分离的政策 541

社会主义保护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 542

宗教工作是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543

做好宗教工作促进民族团结 544

向人民群众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的教育 545

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发展宗教方面的对外友好关系 547

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将创造宗教自然消亡的条件 548

22.社会主义时期的婚姻家庭问题 549

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549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基础 550

社会主义时期的婚姻家庭制度具有和私有制条件下的婚姻家庭制度根本不同的特征 551

社会主义时期家庭担负着许多重要的社会职能 552

正确处理婚姻家庭问题,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家庭 553

婚姻自由是解决社会主义时期婚姻家庭问题的一项基本指导原则 554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夫一妻制完全不同于私有制社会的一夫一妻制 555

男女平等原则是社会主义家庭制度的本质 556

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 557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是社会主义人口有计划增长规律的必然要求 558

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妇女彻底解放的必由之路 559

妇女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社会化是妇女彻底解放的基本条件 560

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 561

23.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 562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是和平性质的 562

独立自主是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 563

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创造一个有利于建设的和平环境 564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565

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出发点 566

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必须加强团结,发展友好互助合作关系 567

社会主义国家要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友好合作关系 568

社会主义国家要争取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 569

发展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570

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和经济文化往来 571

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革命斗争 572

坚决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573

24.工人阶级执政党的建设 574

没有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的领导就没有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 574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反对多党制 575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576

实行党政职能分开是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 577

党的各级领导必须实行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578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党的建设 579

思想建设是党的各项建设的基础 580

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员的精神支柱 581

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 582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583

反对党内错误倾向要坚持两条战线的斗争 584

25.共产主义崇高理想 585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 585

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标志 586

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社会制度,同时也是一种运动 587

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 588

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有联系又有区别 589

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590

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需要具备一系列必要条件 591

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有原则区别的 593

一国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594

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而奋斗 594

26.科学社会主义名词、术语和概念 596

马克思主义 596

列宁主义 597

毛泽东思想 598

科学社会主义 598

阶级 599

阶层 599

阶级社会 600

阶级斗争 600

阶级分析方法 600

资产阶级 601

民族资产阶级 601

阶级调和论 601

官僚资产阶级 602

买办资产阶级 602

垄断资产阶级 602

无产阶级 603

工人贵族 603

小资产阶级 603

农民阶级 604

知识分子 604

地主阶级 604

国家 605

国体 605

政体 605

政权 605

国家制度 606

国家结构 606

政治制度 606

君主制 606

君主立宪制 607

共和制 607

议会制 607

总统制 607

内阁制 608

一院制 608

两院制 608

一党制 609

两党制 609

多党制 610

三权分立 610

中央集权制 610

全民国家 611

半国家 611

国家消亡 612

无产阶级政党 612

政治国家与非政治国家 612

党纲 613

党章 613

党性 613

社会民主党 614

全民党 615

民主集中制 615

集体领导 615

党的作风 616

无产阶级领袖 616

机会主义 617

“左”倾机会主义 617

右倾机会主义 617

修正主义 618

教条主义 618

经验主义* 619

宗派主义 619

官僚主义 619

无政府主义 619

工团主义 620

工联主义 620

投降主义 621

调和主义 621

民主社会主义 622

尾巴主义 622

社会形态 623

社会制度 623

自由资本主义 623

垄断资本主义 624

社会革命 624

社会解放 625

人类解放 625

无产阶级革命 626

自发斗争 626

自觉斗争 627

自在阶级 627

自为阶级 627

经济斗争 628

政治斗争 628

思想斗争 628

合法斗争 629

非法斗争 629

自发论 629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630

资本主义总危机 630

暴力革命 630

剥夺剥夺者 631

消灭私有制 631

共同胜利论 632

一国胜利论 632

城市武装起义 633

十月革命的道路 633

议会斗争 634

民族民主革命 634

新民主主义革命 635

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 635

革命根据地 636

改良主义 636

农村包围城市夺取政权的道路 636

和平过渡 637

一次革命论 637

二次革命论 638

不断革命论 638

革命发展阶段论 639

社会主义改造 639

农业合作化 640

和平赎买 64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41

发达社会主义 641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642

社会主义公有制 642

国家所有制 642

个体所有制 643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643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643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644

三大差别 644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645

社会主义阶级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645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 645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646

社会主义生活方式 646

民主 647

自由 647

专政 647

平等 648

人权 648

无产阶级专政 649

人民民主专政 649

敌我矛盾 650

人民内部矛盾 650

阶级斗争扩大化 651

社会主义上层建筑 651

社会主义民主 651

阶级斗争熄灭论 651

社会主义法制 652

议行合一 652

人民代表大会制 653

选举制度 653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653

共产主义理想 654

共产主义世界观 654

共产主义道德 655

社会主义体制改革 655

社会意识形态 656

精神污染 656

趋同论 656

种族 657

民族 657

民族主义 658

民族平等 658

民族压迫 658

民族团结 659

民族矛盾 659

资本主义民族问题 659

社会主义民族问题 660

民族自决权* 660

民族沙文主义 660

民族虚无主义 661

大民族主义 661

地方民族主义 661

种族歧视 662

民族区域自治 662

民族融合与民族消亡 662

民族解放运动 663

联邦制 663

邦联 663

宗教 664

殖民地 664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64

民族独立国家 665

发展中国家 666

战争 666

和平 666

人民战争 666

帝国主义战争 667

正义战争 667

非正义战争 667

民族解放战争 668

革命战争 668

现代战争的根源 668

和平主义 669

和平共处 669

战略 669

策略 670

政治路线 670

政策 670

革命形势 670

三个世界的划分 671

国际主义 671

爱国主义 672

爱国统一战线 672

霸权主义 67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673

各国议会联盟 673

四 科学社会主义主要经典著作介绍 674

《论犹太人问题》 674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676

《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 679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68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686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689

《神圣家族》 692

《德意志意识形态》 696

《哲学的贫困》 699

《共产主义信条草案》 702

《共产主义原理》 704

《共产党宣言》 708

《雇佣劳动与资本》 711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714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718

《工资、价格和利润》 721

《资本论》 724

《哥达纲领批判》 726

《法兰西内战》 729

《论住宅问题》 732

《反杜林论》 738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743

《法德农民问题》 747

《怎么办?(我们运动中的迫切问题)》 749

《进一步,退两步(我们党内的危机)》 751

《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 753

《论欧洲联邦口号》 755

《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 756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级》 757

《国家与革命(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与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任务)》 759

《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 761

《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 763

《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 765

《工会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的作用和任务》 766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 767

《青年团的任务》 769

《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的错误》和《再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和布哈林的错误》 771

《论粮食税(新政策的意义及其条件)》 772

《十月革命四周年》 774

列宁晚年最后的几篇文章和信件 778

《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 782

《论列宁主义基础》 784

《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 786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788

《实践论》 790

《矛盾论》 792

《新民主主义论》 795

《论联合政府》 798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799

《论人民民主专政》 801

《关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802

《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803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 804

《论十大关系》 804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806

《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 809

《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810

《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 811

第二编 社会主义运动及其发展的历程 813

第二编 社会主义运动及其发展的历史 815

一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 815

1.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前提的基本认识 815

科学社会主义是批判与继承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典范 815

空想社会主义是不成熟的无产者运动的理论表现 815

空想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长达三百多年的产生、发展与衰落的过程 817

空想社会主义直接提供了可贵的思想材料 819

空想社会主义的意义同历史的发展成反比 820

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大功绩是恢复了辩证法 821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同社会主义思潮的必然联系 823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825

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联系 826

历史科学展示出人类社会有规律发展的线索 827

莫尔,T. 829

闵采尔 829

2.构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前提的代表人物 829

康帕内拉 830

温斯坦莱 831

维拉斯 831

梅叶 832

摩莱里 832

马布利 832

巴贝夫 833

圣西门 834

傅立叶 835

欧文 836

卡贝 838

德萨米 839

布朗基 840

魏特林 842

康德 844

谢林 845

费希特 845

黑格尔 846

费尔巴哈 847

配第 848

亚当·斯密 848

李嘉图 849

魁奈 851

3.构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前提的代表著作 851

《乌托邦》 852

《太阳城》 853

《自由法》 854

《塞瓦兰人的历史》 856

《遗书》 857

《自然法典》 858

《论法制或法律原则》 860

《为平等而密谋》 861

《新基督教》 863

《经济的和协作的新世界》 865

《致拉纳克郡报告》和《人类思想和实践中的革命》 868

《伊加利亚旅行记》 870

《公有法典》 873

《和谐与自由的保证》 874

二 国际工人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878

1.国际工运、共运产生与发展概况 878

国际工人运动产生与发展概况 878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与发展概况 882

2.工人阶级的形成和早期工人运动 886

工人阶级的形成与特性 886

早期工人运动和工会组织的建立 887

早期工人运动的特征 888

早期工人运动的理论表现 889

3.资本主义自由发展时期的国际工人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891

世界近代史上关键性转折和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 891

19世纪初叶发生的几次工人运动标志着现代工人运动的兴起 892

19世纪30—40年代的空想共产主义理论 894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为国际工人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895

国际性工人政党的建立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端 898

1848年欧洲革命中的工人运动 900

1848年工人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及其对革命科学理论的发展 902

50—60年代欧美各国工人运动的重新高涨 904

第一国际的创立把欧美工人阶级联合成一支战斗的大军 906

《资本论》的出版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全面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 908

巴黎工人革命的胜利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创举 909

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和国际工人运动的新起点 912

4.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的国际工人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914

19世纪后叶是工人运动广泛发展的时期 914

站在当时国际工人运动前列的德国工人运动 915

第二国际的建立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再度统一 918

第二国际的分化和反对伯恩施坦主义的斗争 919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统一的国际工人运动的分裂 921

帝国主义时代国际工人运动的新高涨 922

俄国无产阶级夺取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英勇斗争 924

俄国十月革命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地位与意义 926

5.十月革命胜利后到反法西斯战争结束时期的国际工人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928

1918—1923年的革命风暴 928

社会民主党国际组织的重建及其主要活动 930

共产国际的创立及其主要活动 931

国际工会组织的两大派系 933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期的工人运动 935

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工人运动 936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938

6.当代的国际工人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939

当代国际工人运动的概况与特征 939

当代国际工人运动的阶段划分及其特点 940

战后国际工人运动的统一和转向多元化发展 942

当代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工人运动 944

当代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 946

当代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的工人运动 948

共产党工人党在当代工人运动中的地位与作用 949

社会党国际在当代工人运动中的地位与作用 952

三大国际工会组织对当代工人运动发展的推动作用 954

国际劳工组织对当代工人运动发展的促进作用 956

当代国际工人运动面临的问题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探索前进 958

7.国际工运、共运历史事件 961

掘地派运动 961

产业革命 962

卢德运动 962

平等社密谋 962

第一次经济危机 963

法国七月革命 963

1832年英国选举改革 964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964

1834年巴黎工人起义 964

英国宪章运动 965

英国争取10小时工作日运动 965

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965

1847年欧洲经济危机 966

法国比桑歇工人暴动 966

爱北斐特集会 966

1848年欧洲革命 967

巴黎工人六月起义 967

科伦共产党人审判案 968

芬尼亚反英运动 968

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 969

伦敦建筑工人罢工 969

英国工人反对干涉美国内战运动 970

英法工人在伦敦国际工业博览会上的接触 970

1863年波兰民族起义 970

国际工人协会的创立 971

英国工人第二次选举改革运动 971

巴黎3月18日起义 971

法国9月4日革命 972

巴黎公社的建立 972

1872年英国农业工人大罢工 973

德国两个主要工人派别的合并 973

五月流血周 973

1877年美国铁路工人罢工 974

德国反社会党人非常法的实施 974

俄国莫洛佐夫纺织厂工人罢工 975

法国德卡兹维尔煤矿工人罢工 975

美国宾夕法尼亚煤矿工人罢工 976

美国工人争取8小时工作日运动 976

“五一”国际劳动节 977

法国布朗热运动 977

德国鲁尔矿工大罢工 978

伦敦煤气工人大罢工 978

各国社会党国际联合组织的建立 978

爱北斐特审判案 979

伦敦码头工人大罢工 979

英国的新工联运动 980

法国富尔米惨案 980

法国卡尔莫矿工罢工 981

比利时矿工总罢工 981

1892年美国霍姆斯达特钢铁工人罢工 981

美国普尔曼铁路工人罢工 982

彼得堡纺织工人大罢工 982

汉堡码头工人罢工 982

日本铁路工人罢工 983

米勒兰入阁事件 983

英国塔夫案件 983

俄国奥布霍夫工人保卫战 984

1902年宾夕法尼亚煤矿工人大罢工 984

帝国主义时期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 984

俄国罗斯托夫工人罢工 985

德国萨克森职工大罢工 985

意大利全国总罢工 985

1905年鲁尔矿工罢工 986

流血星期日 986

俄国1905年革命 986

德国汉堡工人政治罢工 987

“波将金号”起义 987

法国加莱海峡省矿工罢工 988

印度孟买工人政治罢工 988

“三·八”国际妇女节的确立 989

阿根廷工人总罢工 989

日本幸德事件 989

英国利物浦铁路工人罢工 990

英国矿工总罢工 990

俄国连纳惨案 990

三角同盟 991

意大利“红色的一周” 991

第一次世界大战 992

李卜克内西投票反对军事拨款法案 992

英国工人的车间代表运动 993

俄国二月革命 993

俄国七月流血事件 993

意大利都灵事件 994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994

芬兰工人革命 995

日本“米骚动” 995

布宜诺斯艾利斯惨案 995

俄共(布)党内关于工会问题的争论 996

德国十一月革命 997

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被害 997

不许干涉俄国运动 998

共产国际的建立 998

德国魏玛共和国 998

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 999

德国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 1000

朝鲜“三·一”武装起义 1000

斯洛伐克苏维埃共和国 1000

1919年美国工人罢工 1001

1920年法国铁路工人大罢工 1001

意大利工人占领工厂运动 1002

黑暗的星期五 1002

萨克森和图林根工人政府成立 1003

1923年保加利亚反法西斯起义 1003

1923年汉堡工人武装起义 1004

1923年波兰克拉科夫起义 1004

1926年英国总罢工 1004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 1005

美国失业工人进军华盛顿 1005

英国工人的“反饥饿进军” 1006

格里维查大屠杀 1006

西班牙工人武装起义 1007

美国旧金山工人总罢工 1007

马来西亚工人的罢工斗争 1007

国会纵火案 1008

西班牙内战 1008

国际纵队的建立 1009

共产国际解散波兰共产党 1009

第二次世界大战 1009

南斯拉夫人民反法西斯武装起义 1010

法国人民的武装抗德斗争 1010

希腊人民反法西斯武装斗争 1011

意大利人民的武装抗德斗争 1011

1944年巴黎八月起义 1012

1944年罗马尼亚八月起义 1012

1944年波兰华沙起义 1012

1944年保加利亚九月起义 1013

1945年布拉格起义 1013

1944年斯洛伐克起义 1013

缅甸全国政治大罢工 1014

1946年日本工人联合大罢工 1014

意大利七百万工人大罢工 1014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1015

1952年美国钢铁工人大罢工 1015

1953年法国职员大罢工 1015

1955—1956年美国黑人“罢乘运动” 1016

日本工人反对修改日美安全条约的斗争 1016

美国“小石城事件” 1017

1960年美国黑人“静坐示威运动” 1017

日本的“春斗” 1017

1963年美国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 1018

法国五月事件* 1018

意大利历史上最大的总罢工 1018

1970年希思政府颁行《劳资关系法》 1019

意大利三大工会联合 1020

70年代美国矿工大罢工 1020

英国撒切尔政府遏制工会的措施 1020

美国工会与政府、资方签订“全面谅解”协议 1021

新加坡工会的《80年代行动计划》 1021

摩洛哥“六·二○”总罢工 1022

美国机场塔台专业指挥人员罢工 1022

英国火车司机全国大罢工 1022

印度“一·一九”全国总罢工 1023

孟买纺织工人大罢工 1023

秘鲁24小时全国总罢工 1024

英国政府取缔“政府通讯总部”工会 1024

意大利劳资双方就滑动工资制达成妥协 1025

英国煤矿工人大罢工 1025

秘鲁300万工人总罢工 1026

联邦德国五金工人大罢工 1026

西班牙全国24小时总罢工 1027

美国工人“争取公平工作”运动 1028

英国印刷工人大罢工 1028

日本国际劳动财团成立 1029

日本工会总联合会成立 1029

8.国际工运、共运重要政党和组织 1030

韦斯明斯特选举委员会 1030

伦敦通讯会社 1030

英国工联* 1030

人权和公民权协会 1030

德意志人民协会 1030

英国全国大统一工会 1031

流亡者同盟 1031

伦敦工人协会 1032

正义者同盟 1032

四季社 1033

大不列颠工业阶级总工会 1033

伦敦德国工人教育协会 1033

工人平等社 1034

宪章派全国协会 1034

民主派兄弟协会 1035

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1035

共产主义者同盟 1036

德国工人俱乐部 1036

科伦工人联合会 1036

科伦民主协会 1037

柏林工人兄弟会 1038

民主主义者中央委员会 1038

柏林工人中央委员会 1039

世界共产主义者协会 1039

维利希一沙佩尔集团 1039

美国工人同盟 1040

美国纽约共产主义者俱乐部 1040

芬尼亚社 1041

英国伦敦工联理事会 1041

全德工人联合会 1042

德国工人协会联合会 1042

第一国际 1043

美国全国劳工同盟 1043

希尔施—敦克尔工会 1044

社会主义民主同盟 1044

巴黎工团联合会 1045

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 1045

无政府主义国际 1046

公社委员会 1046

南俄工人协会 1047

俄国北方工人协会 1047

德国天主教工会 1048

孟买工厂工人协会 1048

比利时青年工人联合会 1048

全国工团联合会 1049

英国煤气工人和杂工工会 1049

第二国际 1050

全德社会民主主义工会联合会 1050

意大利全国劳动协会联合会 1051

国际合作社联盟 1051

法国劳工总联合会* 1051

美国社会主义职工联盟 1051

日本工会筹备协会 1052

社会党国际局 1052

英国工人代表委员会 1053

祖巴托夫组织 1053

美国世界产业工人同盟 1054

全苏工会中央理事会 1054

伯尔尼国际 1055

第三国际 1055

国际基督教工会联合会 1056

统一最高纲领派 1056

国际劳工组织 1057

俄共(布)军事反对派* 1057

阿姆斯特丹工会国际 1057

红色工会国际 1058

俄共(布)工人反对派* 1058

全印工会大会 1058

第二半国际 1059

法国统一总工会 1059

美国共产党多数派和少数派 1060

社会主义工人国际 1060

英苏工会委员会 1061

蒙特主义者 1061

德国劳工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