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马列毛邓
马克思主义史  第2卷  马克思主义在垄断资本主义初期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史  第2卷  马克思主义在垄断资本主义初期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史 第2卷 马克思主义在垄断资本主义初期的发展PDF电子书下载

马列毛邓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马健行主编;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010019479
  • 页数:707 页
图书介绍:全书共分四卷。19世纪马克思主义奠基时期单列一卷,20世纪则根据我们对历史分期的理解分列三卷,尽可能详细地反映本世纪复杂曲折的历史。从主观上讲,我们力求从马克思主义同实践的结合上、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发展上,从当前时代的特点和要求上写出一部既有历史感又有现实感,既有理论性又有史料性的专著。全书的写作提纲、框架结构是经过校内外许多专家多次讨论后拟定的;部分衩稿也是请有关专家审阅后修改定稿的;这些都凝聚了学术界同行的思考和智慧。
《马克思主义史 第2卷 马克思主义在垄断资本主义初期的发展》目录

第一编 历史转折关头理论上的分歧与争论(1895—1904年) 3

第一章 伯恩施坦挑起的一场大争论 3

第一节 伯恩施坦思想的演化及其对马克思理论的全面“修正” 3

伯恩施坦早期思想的演化 3

《社会主义问题》对“传统解释的公开批判” 7

《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的出版及其主要内容 10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面否定 12

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全面“修正” 14

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全力诋毁 16

第二节 卢森堡站在反对伯恩施坦斗争的最前列 18

对《社会主义问题》的严肃批判 18

斯图加特代表大会前后的斗争 22

对《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的批判 25

第三节 倍倍尔对伯恩施坦理论的批判 27

对伯恩施坦理论根源的剖析 27

汉诺威代表大会上对伯恩施坦的批判 30

斯图加特大会前后对伯恩施坦的批判 33

第四节 考茨基在《伯恩施坦和社会民主党纲领》中对伯恩施坦理论的批判 33

《伯恩施坦和社会民主党纲领》的发表 35

对伯恩施坦理论“方法”的批判 36

对伯恩施坦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理论的谈判 40

第二章 拉法格等法国马克思主义者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及其理论贡献 44

第一节 米勒兰主义的出现与反米勒兰主义的斗争 44

米勒兰主义的出现 44

米勒兰入阁问题引起的争论 46

第二国际关于米勒兰事件的争论 49

第二节 批判新康德主义,捍卫唯物主义 55

借助康德粉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企图 55

不可知论产生的原因 56

实践是对不可知论的最好批驳 58

第三节 探讨私有财产的起源,批判资本永恒论 62

私有财产并非自古就有 62

私有财产的产生 64

资本是私有财产的一种特殊形式 66

资本主义的集产制与共产主义的复归 70

第四节 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现象 73

资本主义已演进到特殊阶段 73

商品生产与自由竞争的发展必然导致垄断 77

垄断资本对社会的全面统治 80

财产的非个人化 84

第三章 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反对伯恩施坦主义及其俄国变种的斗争 87

第一节 普列汉诺夫对伯恩施坦的批判 87

对伯恩施坦的公开批判 87

反对伯恩施坦斗争中的功绩与不足 96

第二节 列宁对“自由主义”民粹派的批判,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的初步结合 98

民粹主义及其演变 98

列宁早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著述活动 100

批判民粹派的主观社会学,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102

科学地论证俄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13

批判自发论,阐明建立新型政党的必要性 119

第三节 列宁批判经济派及孟什维主义,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形成 119

对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全面阐述 123

批判孟什维主义,阐明党的性质、党员条件和组织原则 126

第四节 列宁对伯恩施坦理论的系统批判和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阐释 129

对伯恩施坦理论的系统批判 129

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科学阐释 134

第一节 布拉戈也夫反对宽广派 137

布拉戈也夫的早期革命活动 137

第四章 意大利等国马克思主义者反对修正主义的斗争 137

批判伯恩施坦,粉碎“宽广派”的理论基础 141

批判“宽广派”,保证保加利亚工人运动沿着马克思主义道路前进 147

第二节 安·拉布里奥拉同修正主义的斗争 153

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道路 153

拉布里奥拉同机会主义的斗争 159

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162

1905年革命和两种策略思想的斗争 171

第一节 无产阶级应当掌握俄国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171

第五章 列宁在1905年革命实践基础上对民主革命理论的发展 171

第二编 俄国1905年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905一1914年) 171

无产阶级应当和能够领导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74

工农联盟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动力 180

第二节 俄国民主革命的结局应是工农革命民主专政的建立 181

建立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 181

从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185

第三节 阐明俄国土地国有化的理论和纲领 189

阐明土地问题在俄国民主革命中的突出地位 189

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两条道路 191

全面论证土地国有化纲领 192

第四节 完整地提出民主革命中民族问题的理论和纲领 196

突出的民族问题 196

阐明民族运动的实质,提出完整的民族纲领 197

全面阐明民族自决权问题 199

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与资产阶级民族纲领的根本区别 202

揭示民族文化自治的实质和危害 204

第六章 列宁在革命低潮时期捍卫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207

第一节 俄国社会民主党内反对取消派和召回派的斗争 207

“六三”政变与革命阵营内部的取消派和召回派 207

阐明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相结合的策略原则 209

第二节 批判经验批判主义 214

经验批判主义及其在俄国的流传 214

普列汉诺夫对经验批判主义和哲学修正主义的批判 219

列宁对经验批判主义和哲学修正主义的批判 222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的理论意义 231

第三节 列宁、普列汉诺夫对寻神派和造神派的驳斥 244

俄国反动时期的寻神说和造神说 244

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对寻神说和造神说的批判 246

第七章 19世纪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考茨基的理论活动 253

第一节 《法德农民问题》发表前后,德国社会民主党关于农业问题的辩论与考茨基的《土地问题》 253

19世纪末土地纲领问题的提出 253

布勒斯劳代表大会前后关于土地问题的争论 258

考茨基的《土地问题》一书的出版 265

简单的结语 274

第二节 考茨基的哲学观点与伦理思想 275

折衷主义的哲学观点 275

形而上学的自由与必然观 279

批判“伦理社会主义”,阐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原理 281

第三节 1905年前后考茨基关于社会革命观点的变化 288

关于社会革命的概念 288

阶级矛盾是缓和了还是尖锐了 293

革命的形式和武器 295

革命新时代的到来 298

第八章 卢森堡与俄国革命 303

第一节 介入俄国社会民主党关于组织原则的争论 303

指责布尔什维克的组织原则是“极端的集中主义” 303

批评布尔什维克企图通过极端集中制把机会主义和工人运动隔离开 307

反映不同文化背景的两种意见 311

俄国革命使修正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罢工的旧立场成为必要 313

第二节 对1905年俄国革命经验的总结 313

无产阶级已成为革命的先锋队与领导者 319

第三节 卢森堡就党的民族纲领同列宁的论战 322

卢森堡认为“民族自决权”是一个空泛而呆板的公式 322

民族自决权与无产阶级自决权 325

第四节 对帝国主义经济根源的分析 328

对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的责难 328

剩余价值的实现与帝国主义 335

列宁对卢森堡的批判 340

第五节 卢森堡与俄国十月革命 342

热烈歌颂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342

农民立刻占有、分配土地和民族自决 345

“自由始终是持不同思想者的自由” 347

第九章 奥地利马克思主义 352

第一节 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352

产生的历史条件 352

理论观点与实践活动 353

第二节 用“新康德主义”或“马赫主义”“补充”马克思主义 356

“给马克思主义以哲学基础” 356

以“新康德主义”“补充”马克思主义 358

用“马赫哲学”“补充”马克思主义 364

折衷主义是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373

第三节 捍卫科学劳动价值论,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新现象 376

批判庞-巴维克,捍卫马克思经济学说的理论基础 376

金融资本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的根本标志 379

所谓“有组织的资本主义” 387

第四节 把民族看作是“相对的性格共同体” 389

鲍威尔的民族理论 389

民族文化自治纲领 391

第五节 战争与革命 396

政治民主永远是同专政联系在一起 396

实现社会化之路 398

“预防性暴力”和无产阶级专政 400

奥地利社会化实现之路 402

第十章 梅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 412

第一节 宣传和捍卫马克思主义 412

马克思主义不是万无一失的教条,而是一种科学方法 412

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己任 415

反对修正主义,捍卫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419

第二节 把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文学艺术领域 423

开拓马克思主义文学史研究新领域 423

文学艺术要为无产阶级服务 424

德国古典文学的历史作用 425

第三节 对德国工人运动史的研究 429

研究德国工人运动史 429

研究马克思的生平与学说 434

第十一章 蔡特金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与传播的贡献 438

第一节 蔡特金对伯恩施坦的批判 438

驳斥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公式 438

回击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 441

第二节 妇女解放事业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一部分 444

妇女应享有参加社会生活和劳动的权利 444

只有联合无产阶级妇女,社会主义才能胜利 446

排除改良主义干扰,保证妇女运动健康发展 449

第三节 反对帝国主义战争 450

军国主义的奥吉安牛厩必须铲除 450

各国人民团结起来,阻止互相残杀 454

俄国是“新时代胜利的开路先锋” 457

第四节 蔡特金与俄国革命 457

“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 458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布尔什维主义原则与策略的胜利 460

通过专政到达民主 462

第五节 蔡特金的教育理论 465

培养一代新人 465

改革旧的教育制度 466

注重家庭教育 468

普列汉诺夫的美学活动及美学著作 472

第十二章 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的贡献 472

第一节 俄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思想的先驱 472

普列汉诺夫美学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 475

普列汉诺夫美学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481

第二节 论审美与艺术的起源和美感的特征 485

审美与艺术的起源 485

美感的特征 497

第三节 论艺术的本质及艺术演进的规律 503

关于艺术的本质 503

关于艺术与阶级斗争 506

艺术与社会心理 511

关于艺术发展的相对独立性 518

笫四节 论艺术的批评 525

历史批评与美学批评的统一原则 525

文艺批评的科学性、客观性与倾向性相统一的原则 528

文艺批评家所应有的修养 530

文艺批评标准的相对性与客观性 531

第十三章 列宁为揭露各派机会主义的哲学根源研究辩证法 537

第一节 揭露机会主义者的理论基础,阐明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537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社会沙文主义的泛滥 537

第三编 科学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新发展(1914—1917年) 537

辩证法与诡辩论、折衷主义的本质区别 539

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542

深入研究辩证法问题的读书笔记 545

辩证法、逻辑学和认识论的三者同一 545

第二节 继承和改造辩证法的宝贵遗产 545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素和结构体系 551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559

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 565

第三节 辩证法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认识 570

认识发展的辩证途径 570

通过实践走向客观真理 572

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574

帝国主义是高度发展的工业资本主义的产物 576

第十四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关于帝国主义问题的论战与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 576

第一节 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及其同库诺的争论 576

帝国主义是前进了的、加强了的资本主义 582

考茨基的反批判 586

第二节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发表和科学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 589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列宁对资本主义经济新现象的研究 589

加紧对帝国主义问题的研究 590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出版 603

列宁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研究 613

第三节 布哈林对帝国主义理论的贡献 616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国际化 616

资产阶级利益的民族化 619

帝国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 624

第十五章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理论 629

第一节 帝国主义时期的战争与和平 629

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对战争的看法 629

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 633

问题在于战争的阶级性质 635

只有消灭资产阶级的统治才能实现世界持久和平 637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和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国或数国胜利的可能性 638

问题的提出 638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639

把列宁同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起来是完全不对的 642

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在一切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 645

“同时胜利”的理论是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的理论 647

列宁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对立是斯大林制造出来的 649

第三节 全世界无产者与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 652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尖锐化 652

应当把民族区分为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 654

第四节 国家与革命理论的发展 655

坚持民族自决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纲领 656

坚决支持东方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659

阐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迫切意义 660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压迫被剥削阶级的工具 663

无产阶级国家代替资产阶级国家非通过暴力革命不可 665

打破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667

国家的消亡 668

第五节 论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落后的俄国胜利的可能 672

立即向革命第二阶段过渡 672

用与西欧国家不同的方法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前提 676

第十六章 马克思主义传入东方 68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的宣传和介绍 682

马克思主义在日本宣传介绍的概况 682

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精髓》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 687

片山潜的《我的社会主义》和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689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前史——有关资料的初步介绍 694

清末初步介绍的开始 694

同盟会时期在中国的介绍 699

民国初年在中国的介绍 702

“五四”运动前夕在中国的传播 70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