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  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运行与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  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运行与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 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运行与发展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2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谷书堂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208006725
  • 页数:81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包括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和特征、微观经济运行、宏观经济运行以及经济发展四部分。
《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 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运行与发展》目录

前言页 1

前言 1

第一篇 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和特征 2

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形式是商品经济 2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形式仍然是商品经济 2

一、商品经济是集经济关系和社会生产组织形式于一体的经济 2

二、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对商品经济的新认识 7

三.社会主义经济形态属于商品经济形态 11

第二节 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15

一、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经阶段 16

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 17

三、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途径 18

第三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20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20

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本质上的一致性 22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 25

第二章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本质、规律和机制 28

第一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阶段 28

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通行新型等价交换原则的商品经济 28

二、当代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不发达的商品经济 29

第二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规律 31

一、商品经济规律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 32

二、计划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 38

第三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机制 39

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市场机制 40

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的关系 43

第三章 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 47

第一节 所有制的产生及其作用 47

一、所有制关系的产生 47

二、所有制的作用 49

第二节 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赖以产生的客观依据 51

一、生产力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51

二、当代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私有制的客观必然性 53

三、社会主义公有制存在的客观依据 54

四、混合所有制产生的原因 55

第三节 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56

一、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57

二、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61

三、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63

第四章 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 66

第一节 全民(国家)所有制形式及其演变 66

一、全民(国家)所有制的原始形态 66

二、两权分离:传统国家所有制形式的改良和蜕变 68

三、国家所有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72

一、城乡集体所有制企业及其演变 76

第二节 集体所有制形式及其演变 76

二、农业集体所有制及其演变 79

第三节 私有制形式及其演变 82

一、私有制经济的现状 82

二、私有制经济的特点 83

三、私有制经济的发展趋势 85

第一节 按劳分配理论与社会主义实践的矛盾 87

一、按劳分配原则的特定内涵 87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分配关系 87

二、按劳分配原则借以实现的充分必要条件 90

三、按劳分配原则与社会主义实践的矛盾 9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分配关系是由所有制关系决定的 100

一、生产要素的所有制关系是分配关系的基础 101

二、社会主义分配关系是由其所有制关系决定的 102

第三节 社会主义财富的生产和分配 103

一、分配理论与生产理论的关系 103

二、社会主义财富的分配是以财富的生产为基础的 104

三、社会主义分配关系的价值表现 107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劳动收入 115

一、劳动收入的本质规定 115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分配形式和分配政策 115

二、劳动收入量的规定 116

三、劳动收入的形式 118

四、劳动市场与劳动收入量的决定 122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非劳动收入 125

一、非劳动收入的本质规定 125

二、非劳动收入的数量规定 126

三、非劳动收入的形式 126

四、非劳动收入分配的机制 129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分配政策 129

一、平等与效率的一般关系 130

二、按劳分配原则所体现的平等权利与不平等权利 134

三、社会主义平等与效率的关系 135

四、对中国现实经济中平等与效率的分析 137

五、确保机会均等,坚持按劳动贡献分配 140

第七章 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和经济运行规则 143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143

一、研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特征的方法论及其结论 143

二、明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特征的意义 146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 148

一、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目标模式 148

二、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经济运行的特点和矛盾 153

三、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 156

第二篇 微观经济运行 161

第八章 微观经济运行导论 161

第一节 前人关于微观经济运行的理论成果及其启示 161

一、西方经济学家的微观经济运行理论 161

二、马克思的《资本论》对微观经济运行的研究 163

三、苏联.东欧经济学家的微观经济运行理论 165

第二节 社会主义微观经济运行 168

一、微观经济运行的出发点 168

二、社会主义微观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 169

三、经济体制转换时期的微观经济运行 173

第三节 本篇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梗概 175

第九章 社会主义需求 177

第一节 需求的含义及其特征 177

一、需要,效用和使用价值 177

二、需求的一般规定和特殊形式 179

三、中国现阶段需求的几个特点 181

第二节 影响需求和需求量变动的因素 185

一、影响需求量变动的因素 185

二、影响需求变动的因素 186

三、消费者最佳需求量的确定 190

第三节 需求的实现 191

一、需求的实现过程;从购买行为到消费行为 192

二、需求的实现程度 196

第十章 企业行为及其所有制基础 201

第一节 决定企业行为的基本因素及现代经济学对企业行为的一般分析 201

一、企业行为的制约因素 201

二、现代经济学对企业行为的若干分析 203

第二节 所有制内部结构对企业行为的制约 205

一、所有制内部结构与企业行为 205

二、所有制形式的历史演进与企业行为类型的演化 206

第三节 企业规模和企业行为 216

一、企业最优规模的确定 217

二、企业规模对企业行为的一般制约 219

第四节 不同规模企业行为的显著特点 224

一、体制约束和经营机制 224

二、市场地位和市场行为 227

三、垄断企业行为 230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企业经营机制 234

第一节 传统经济体制和双重体制下企业机制运行的特点 234

一、企业机制行政运行的原始形态 235

二、企业机制行政运行的改良形态 237

第二节 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理论依据 239

一、理论模式:从兰格到科尔内 240

二、假说推移:国家与企业的多层次关系 244

一、资产运营机制 248

第三节 新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经营机制 248

二、决策机制 252

三、激励机制 253

四、约束机制 255

一、企业生产目标的制约因素和类型 260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企业的生产行为 260

第一节 企业的生产目标 260

二、价值增殖:新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生产目标 264

五、协调机制 266

第二节 社会主义企业的生产决策 266

一、决策类型 268

二、决策导向 269

三、决策组织 271

四、决策责任 273

第三节 社会主义企业的创新机制 275

一、企业创新的内容及其经济意义 275

二、传统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创新萎缩症” 277

三、双重经济体制下企业创新行为的萌生及其障碍 279

四、社会主义企业创新机制的构造 281

第一节 新创造价值分配的基本格局及其m的分配 285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企业的分配行为 285

一、新创造价值的分配:基本格局与评价指标 286

二、m的分配:国家(或股东)所得与企业留利 287

第二节 V的分配Ⅰ:企业劳动者的收入分配 292

一、劳动者收入分配的特点 292

二、劳动者收入分配的职能 294

三、制约劳动者收入量的若干因素 296

第三节 V的分配Ⅱ:企业经营者的收入分配 299

一、企业经营者劳动的特点 299

二、企业经营者收入的性质 300

三、企业经营者劳动成果的衡量 301

二、工资制度改革的试验 303

第四节 建立企业新型工资制度的探讨 303

一、企业传统工资制度的形成与弊端 303

三、建立新型的企业工资制度 305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企业的投资行为 308

第一节 不同经济体制下的投资模型 308

一、完全市场体制和完全计划体制下的企业投资模型 308

二、中国传统经济体制和二元体制下的企业投资行为 310

三、目标投资模式及目标模式下的企业投资行为 314

第二节 企业投资资金的来源与筹集形式 315

一、初始积累与周转积累 315

二、自我积累 316

三、信用关系 318

四、直接融资:入股与国家拨款 320

第三节 企业扩大再生产类型的选择 321

一、扩大再生产类型的划分 321

二、决定选择企业扩大再生产类型的因素 324

三、中国扩大再生产类型的选择 328

第四节 企业投资方向的选择 329

一、影响企业投资方向的因素 329

二、企业投资方向的改变形式 331

第一节 企业的交换行为 333

一、交换行为是企业行为的集中表现 333

第十五章 企业的交换行为与市场 333

二、影响企业交换行为的主要因素 335

三、企业交换行为的合理化 339

第二节 中国商品经济的价格模式 340

一、目标模式:有管理的市场价格模式 340

二、市场价格模式的理论依据 343

三、价格改革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地位 348

第三节 市场机制及其功能 351

一、市场机制的涵义及构成 351

二、市场机制的基本特征 354

三、市场机制的功能及其局限性 356

一、宏观生产结构与收入分配结构之间的矛盾 361

第一节 非均衡发展中的宏观总量平衡与失衡 361

第三篇 宏观经济运行 361

第十六章 宏观动态和非均衡分析 361

二、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条件 370

第二节 非均衡增长中的结构平衡与非均衡的价格结构 376

一、均衡增长与非均衡增长 377

二、非均衡的价格结构 382

三、非均衡增长中的社会主义的计划与市场 392

第三节 货币与利率 395

一、动态非均衡增长中的货币与相对价格 395

二、货币的需求与供给 402

三、利率 406

第十七章 垄断竞争的市场机制运行 415

第一节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运行问题的争论 415

一、兰格模式 416

二、道布的批评 417

三、布鲁斯的分权模式 418

四、经济利益 419

第二节 消费者主权、生产者主权、国家计划目标与资源最优配置 422

第三节 垄断竞争与企业的行为规则 429

一、完全竞争与垄断竞争 429

二、垄断企业的行为规则 434

三、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441

第十八章 以计划为主导的二元机制模式的宏观经济运行与矛盾 445

第一节 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模式 445

一、对两种理论模式的分析 445

二、以计划为主导的二元机制模式 450

第二节 以计划为主导的二元机制模式的宏观经济运行 460

一、总量平衡 460

二、结构平衡 477

三、货币平衡 482

第三节 运行中的矛盾 483

二、宏观失衡 489

一、矛盾产生的原因 489

第十九章 计划机制与计划管理 504

第一节 社会主义条件下计划与市场的一般关系 504

一、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的特殊性和一般性 504

二、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的差异 506

三、中国现阶段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的特点 507

第二节 有计划商品经济中计划机制的运行 509

一、计划机制的含义及其运行的经济条件 509

二、计划机制的运行 512

三、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的结合 513

一、政府是计划管理的主要承担者 517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管理 517

二、建立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计划体制 518

三、进行计划管理必须抓好几个关键环节 521

第二十章 财政调节 526

第一节 则政收入政策的运用 526

一、社会主义财政收入的形式及税收、利润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526

二、财政收入政策的运用之一——税收政策的运用 531

三、财政收入政策的运用之二——利润政策的运用及其他 534

第二节 财政支出政策的运用 536

一、财政支出政策的基本内容及其调节作用的一般原理 536

二、积累性基金的支出与控制 539

三、消费性基金的支出与管理 546

第三节 财政收支政策的综合运用和财政平衡 549

一、财政收入政策和支出政策的综合运用 549

二、财政收支政策作用下的财政平衡 552

三、财政收支失衡的对策 558

第二十一章 金融调节 562

第一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货币范围、货币层次及货币量 562

一、货币范围的确定 562

二、货币层次的划分 565

三、货币的数量界限 567

一、货币政策调节的目标和内容 570

第二节 货币政策调节 570

二、货币政策调节手段的运用 575

第三节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结合及结合方式的选择 580

一、社会主义宏观调节中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结合的必要性 580

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结合方式 582

三、中国现阶段金融调节和财政调节结合方式的选择 586

第二十二章 开放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运行及调节 590

第一节 开放条件下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 590

一、社会主义国家对外经济关系的开展和国际收支的平衡 590

二、国际收支平衡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总量的影响 594

三、国际收支平衡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结构的影响 597

第二节 开放条件下国民经济的宏观调节 601

一、开放条件下国民经济失衡的可能性、表现及其原因 601

二、汇率在宏观调节中的作用 604

三、国际收支调节的其他手段 608

四、国际收支平衡中的宏观调节——汇率等各种手段的综合运用 609

第四篇 经济发展 612

第二十三章 经济发展理论与经济发展阶段 612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含义与经济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612

第二节 经济发展理论述评 615

一、经济增长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616

二、经济发展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621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理论 626

第三节 当前中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 628

一、国内外对经济发展阶段的看法 628

二、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标准 630

第二十四章 经济增长模型 630

三、中国经济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 632

第一节 各种经济增长模型述评 636

一、西方现代经济增长模型 636

二、东方现代经济增长模型 641

三、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型研究 643

四、对已有思想资料的借鉴 647

第二节 经济运行的总体环境 650

第三节 综合的经济增长模型 654

第二十五章 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665

第一节 劳动 665

一、劳动的数量方面 665

二、劳动的质量方面 669

三、劳动结构及变化趋势 671

第二节 资本 673

第三节 技术 679

第四节 经济体制与其他因素 686

第一节 经济增长模式转换 693

第二十六章 经济增长模式、速度与周期 693

第二节 经济增长的最佳速度 698

第三节 经济增长周期 704

第二十七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积累与发展 714

第一节 积累与消费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矛盾 714

第二节 中国积累与消费的格局之确定 718

一、对过去积累与消费的格局的再思考 718

二、今后积累与消费关系的格局 721

第三节 中国积累来源格局的确定 723

一、农业积累和非农业积累 723

二、个人积累、企业积累和政府积累 725

三、国内积累和国外积累 729

第二十八章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 732

第一节 产业结构理论 732

第二节 中国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变动 733

一、物质生产结构的重工业化 734

二、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化 737

三、农村产业结构逐渐优化 739

第三节 中国产业结构失衡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740

一、中国产业结构失衡的表现 740

二、中国产业结构的发展目标 743

一、产业政策的设计 746

第四节 产业政策的设计与产业结构变动的体制保证 746

二、产业结构变动的体制保证 749

第二十九章 农村经济发展与城镇化 754

第一节 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质与特点 754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质 754

二、中国农村产业革命的特点 759

第二节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762

第三节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镇化道路 767

第四节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城乡关系的调整 772

第三十章 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 780

第一节 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国际条件 780

第二节 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 782

一、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优化 783

二、对外开放与技术进步 786

第三节 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 789

第三十一章 经济发展战略与改革和发展的关系 793

第一节 经济发展目标 793

第二节 经济发展战略措施与发展政策 794

第三节 正确处理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805

一、分权型的经济体制改革及其带来的经济发展机制的变化 805

二、分权型的经济体制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 806

三、深化改革,改善政府管理,真正创立一个有利于经济良性发展的机制 810

后记 8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