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汉语修辞学史纲
汉语修辞学史纲

汉语修辞学史纲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易蒲,李金苓著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53830715X
  • 页数:625 页
图书介绍:
《汉语修辞学史纲》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汉语修辞学史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

一、用整体性、历时性观念综述汉语修辞学史发展大势 4

第二节 运用系统论观点分析汉语修辞学史的发展脉络 4

二、用层次性、结构性观念研究汉语修辞学史发展大势 10

(一)字句篇修辞论发展大势 12

(二)修辞手法论发展大势 14

(三)文体、语体风格论发展大势 17

(四)修辞理论发展大势 19

(一)社会大变革导致了修辞思想的变化 23

三、用相关性观念探索汉语修辞学史发展大势 23

(三)文学、美学、训诂学、音韵学和文章学的发展影响到修辞学探讨的进程 24

(二)外来文化的影响促进了修辞思想的发展 24

(四)统治阶级培养人材的制度对修辞学的影响 25

第三节 汉语修辞学史研究的体系和分期 26

一、社会变革、百家争鸣是修辞技巧发展的肥田沃土 29

第一节 先秦修辞思想概说 29

第二章 修辞学萌芽时期(上)——先秦 29

二、修辞技巧的发展呼唤修辞理论的出现 32

(一)零珠碎玉 33

三、春秋战国时期修辞理论的特点 33

(二)紧密联系内容 34

(一)修辞在政治上的作用 35

一、关子修辞重要性的论述 35

(三)言文并重 35

第二节 修辞理论的萌芽 35

(三)修辞对日常交际和个人修身立命的重要 38

(二)修辞在外交上的作用 38

(一)儒家的文质兼备说 39

二、关于言辞、文辞与思想内容关系的论述 39

(二)墨家的尚质后文说 42

(三)道家的重质轻文说 44

(四)法家的尚质反文说 50

(五)《周易》的“修辞立其诚”说 51

(一)论辩、谈说的社会功用 52

三、关于论辩、谈说的社会功用与准则 52

(二)论辩、谈说的准则 53

(一)儒家、墨家论写说要选择时机 56

四、关于修辞与客观环境的关系 56

(二)儒家、墨家论写说要注意场合 58

(三)儒家、墨家、法家论写说要考虑对象 59

五、关于修辞的鉴赏 61

一、诸子论“譬” 64

第三节 修辞手法论述的源头 64

二、孟子、庄子论夸饰 65

三、庄子论“重言” 66

四、墨子论“侔” 67

五、老子论“正言若反” 68

六、孟子论“言近而旨远” 70

一、儒家的修辞观受到重视并进一步发展 73

第一节 两汉修辞思想概说 73

第三章 修辞学萌芽时期(下)——两汉 73

二、在对汉赋形式主义文风的批评中,修辞思想得以发展 74

三、文体论的萌芽 75

四、注重书面语的修辞 76

第二节 对先秦修辞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77

五、王充《论衡》的修辞观和专篇修辞论的问世 77

一、关于修辞的重要性——刘向的“辞不可不修”说 78

(一)儒家“文质彬彬论”的继承和深入 79

二、关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各家学说的鼎立 79

(二)老庄文质论的继承和发展 84

(三)司马迁的辞、情观和文、质观 86

(一)注意对象的心理 88

三、关于修辞与语言环境的关系 88

第三节 修辞手法论的发展及文体论的萌芽 89

(三)注意言谈的时机 89

(二)注意对象的职业 89

(二)王符、王逸论比喻的作用与生产的原因 90

(一)《毛诗序》及二郑对赋、比、兴的阐发 90

一、赋比兴理论的阐述和发展 90

(三)董仲舒的“君子取譬”法 91

二、董仲舒论用词精确 92

三、董仲舒、贾谊论“微言”、“避讳” 93

四、风、雅、颂诗体论的提出 94

五、关于赋体论 96

六、“六辞”说的发展 98

一、主张“外内表里,自相副称” 101

第四节 王充《论衡》的修辞观 101

二、提倡“明言”、“露文”、言文合一 104

三、指出修辞要注意对象 108

四、反对“文辞相袭”,推崇创新 109

五、创立“五文”和“繁文”说 110

六、从破“虚妄之言”到释“增” 112

一、“清谈”蔚成风气,修辞受到注目 118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修辞理论概说 118

第四章 修辞学的奠定基础时期(上)——魏晋南北朝 118

二、文字独立,带来修辞形式美研究的热潮 119

三、佛教传入,促进了声律美的研究 120

四、注重文体和作品风格的探讨 121

五、刘勰《文心雕龙》的问世奠定了古代修辞学的基础 122

一、论“意”与“文”、“华”与“朴” 123

第二节 一般修辞论 123

二、陆机论重创新、去雷同 126

四、陆机论“因宜适变”的原则 127

三、陆机论庸与隽 127

第三节 修辞手法论 128

(一)钟嵘、挚虞论赋比兴 129

一、修辞手法论的发展 129

(二)钟嵘、颜之推论用事 130

(三)颜之推论避讳 131

(一)颜之推论仿拟 132

二、修辞手法论的创新 132

(三)颜之推论歇后 133

(二)陆机论警策 133

(一)陆机“音声迭代、五色相宜”说 134

一、声律与修辞 134

第四节 声律论与文体风格论 134

(二)沈约“四声八病”说 135

(一)曹丕“四科八类”说 136

二、文体风格论 136

(三)钟嵘“清浊通流、口吻调利”说 136

(二)陆机“十类”说 137

(三)挚虞等人的文体论 138

一、强调修辞之“术”与修辞的功用 140

第五节 刘勰《文心雕龙》奠定了古代修辞理论的基础(上) 140

(一)“为情而造文” 142

二、论修辞的原则 142

(二)自然之美 145

(三)“变通适会” 146

(一)用字四避说和用词四要求 149

三、字句篇章修辞论的开端 149

(二)句子长短和语序顺逆 151

(三)“首尾周密”和“杂而不越” 152

四、修辞手法论的系统性 153

(一)比喻论 154

(二)丽辞论 156

(三)夸饰论 158

(四)事类论 159

(五)谐隐论 161

(六)隐秀论 162

(七)属采附声论 164

五、论修辞的音乐美 165

第六节 刘勰《文心雕龙》奠定了古代修辞理论的基础(下) 165

(一)异音相从与同声相应 166

(二)转韵 167

(一)论各类文体的修辞准则 168

六、论文体风格 168

(二)论作品风格的类型与多样的统一 171

七、论鉴赏修辞——“六观”说 173

第一节 隋唐五代修辞理论概说 176

第五章 修辞学奠定基础时期(下)——隋唐五代 176

二、唐诗发展促进诗论修辞的独立 178

一、古文运动促使散文修辞论发展 178

(一)韩愈“辞事相称”论 181

一、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181

三、史论修辞著作——《史通》问世 181

第二节 文论修辞论 181

(二)柳宗元“文道并重”论 183

(三)杜枚“以意为主”论 185

(一)韩愈“文从字顺”论 186

二、论“文从字顺”与“词工” 186

(二)李翱“词工”论 187

(二)皇甫湜“文奇而理正”论 188

(一)韩愈“怪怪奇奇”论 188

三、论奇与正 188

(三)孙樵“立言必奇”论 189

(四)柳宗元、裴度反对“尚奇”论 190

(二)李翱“创意造言,皆不相师”论 191

(一)韩愈“惟陈言之务去”论 191

四、论创新 191

(三)李德裕“光景常新”论 192

(一)刘善经定位“四术”论 193

五、论谋篇用句修辞 193

(二)刘善经“句无定方”论 195

(一)论“互文” 196

六、论修辞手法——孔颖达的经解修辞 196

(三)论“省文” 197

(二)论“变文” 197

(四)论“甚言” 198

七、文体风格论 199

(一)白居易“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论 200

一、论内容与形式 200

第三节 诗论修辞论(上) 200

(一)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论 201

二、论继承与创新 201

(二)桂林淳大师《诗评》论意与言 201

(一)白居易论“质而径”、“直而切”的修辞原则 202

三、论修辞原则与语言锤炼 202

(二)皎然“复变”论 202

(二)杜甫论诗歌语言的锤炼 203

(一)篇章的修辞要求 205

四、论字句篇章修辞 205

(一)对偶论 207

五、修辞手法论的发展 207

(二)僧文或“诗有所得字”论 207

(三)徐寅“一字若闲,一联句失”论 207

(二)比喻论 211

(三)兴论 212

(四)仿拟论 213

(六)婉曲论 214

(五)用事论 214

(一)双关论 216

六、新的修辞手法论 216

(四)“菁华体”论 217

(三)“束丽常格”论 217

(二)“联环文藻”论 217

(五)“回文对”论 218

(七)离合论 219

(六)“声对”论 219

(八)镶嵌论 220

(一)元兢论调声术 221

七、声律论 221

(九)“倒其言”论 221

(二)王睿论背律体等 223

(二)杜甫主张诗歌风格多样化 224

(一)李白提倡“清真”风格 224

八、诗体风格论 224

(三)皎然的辨体“一十九字”说 225

(四)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论风格 226

第四节 诗论修辞论(下)——王昌龄《诗格》《诗中密旨》 229

(二)修辞与诗的宗旨 230

(一)修辞与诗的三境 230

一、修辞理论 230

(四)提倡语言自然,直叙真象,“不相依傍” 231

(三)论意与格 231

(五)论景语与理语、景语与意语 232

(二)词语“渊雅”、“不难”、“不辛苦”说 233

(一)莫用古语及今烂字 233

二、论字句篇章修辞 233

(四)论起句、落句法 234

(三)论一联两句之间的关系 234

(一)比兴论 236

三、论修辞手法 236

(三)用事论 238

(二)对偶论 238

四、论声韵与修辞 239

(四)叠语论 239

(一)《诗中密旨》“诗有六病”说 240

五、论修辞之弊 240

(二)《诗中密旨》“犯病八格”说 241

六、论风格 242

第五节 史论修辞的著作——刘知几《史通》 243

(一)尚简要,反烦冗 244

一、论史体的修辞原则 244

(二)重质朴,轻华丽 247

(三)倡今语,去昔言 248

二、论史体用词的标准 251

(二)褒贬恰当 252

(一)用词准确 252

(一)前后伏应 253

三、对史体篇章修辞的要求 253

(三)有条不紊 254

(二)有首有尾 254

(五)题意相符 255

(四)言辞一致 255

(一)反对俪辞 256

(二)否定夸张 256

四、论史体修辞手法 256

(三)提倡用“晦” 257

(四)拟古神似 258

(五)善用避讳 259

一、散文修辞论进一步发展 262

第一节 宋金元修辞理论概说 262

第六章 修辞学初步建立时期——宋金元 262

(一)对象明确,初具规模 264

二、第一部修辞学专著——《文则》问世 264

三、诗话修辞论大量涌现 265

(三)重视文体风格的探讨 265

(二)修辞理论、修辞规律的探讨,有深度、有创新 265

(一)面广 266

(二)具体 267

(一)欧阳修“事信言文”说 268

一、多种修辞观 268

第二节 文论修辞论(上) 268

(二)苏轼“辞达”说 269

(三)王安石、司马光“适用”说 271

(四)朱熹“小伎”说 272

(五)黄庭坚“以俗为雅,以故为新”说 273

(六)文天祥、王应麟“修辞立其诚”说 275

(一)欧阳修主简说 276

二、论繁与简 276

(七)陈绎曾“的当”、“自然”说 276

(二)洪迈、王若虚“繁与省各有当”说 277

(一)沈括、陈绎曾从正面论字句、谋篇 278

三、论字句篇章修辞 278

(二)王若虚从反面谈词语修辞之弊 281

(一)王若虚论“旋造”、“示现” 284

四、论修辞手法及文体风格 284

(二)陈绎曾论“拗语”、“用事” 286

(三)陈绎曾论文体风格 287

五、论修辞的理解与鉴赏 288

(一)贵恰当 289

一、论修辞原则 289

第三节 文论修辞(下)——第一部修辞学专著陈騤《文则》的贡献 289

(二)贵明确 290

(三)贵简洁 291

(一)“数人行事”论 292

二、论消极修辞手法 292

(四)贵通俗 292

(二)“起事”、“尽事”论 293

(三)助词用法论 294

(一)“取喻之法”论 295

三、积极修辞手法论的发展 295

(二)“援引”论 298

(一)“继踵”论 301

四、新的修辞手法论 301

(三)“倒语”论 301

(二)“交错”论 302

(三)“同目”论 303

(四)“避重复”与“不避重复”论 304

(五)“数句用同一类字”论 305

(六)“答问”论 306

(一)具体作品的语体风格剖析 307

五、论文体风格 307

(一)比较法 309

六、注重研究方法 309

(二)一般的文体论 309

七、地位及影响 312

(二)归纳法 312

(一)叶梦得“意与言会,言随意遣”说 314

一、论言意关系 314

第四节 诗话修辞论 314

(二)刘攽、黄彻、张表臣“以意义为主”说 315

(三)梅圣俞“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说 317

(四)王若虚“以意为主,字语为之役”说 318

二、论文理关系 320

三、论去陈言、反模仿 323

四、论字法 324

(二)“响字”说 325

(一)“稳当字”说 325

(三)“颜色字”说 327

(五)“双字”说 328

(四)“同意字”说 328

(六)“生”字、“熟”字说 329

五、论句法 330

(二)“影略句法” 331

(一)“错综句法” 331

(三)“四种琢句法” 332

(五)方言俗语入诗 333

(四)诗句前后协调 333

(一)论整体布局 336

六、论篇法 336

(三)论首尾照应 337

(二)论贯穿、衔接 337

(四)论不同诗体的篇法 338

(一)“用事”手法备受重视 339

七、修辞手法论的发展 339

(二)关于“夸张”、“歇后”的论争 343

(三)比喻、镶嵌、对偶、离合、互体论 350

八、修辞手法论的创新 357

(一)比拟论 358

(二)错综论 359

(四)“戏用语讹”——飞白论 361

(三)“先问后答格”——设问论 361

(一)杨时“体会诗情”说 362

九、论修辞的理解与鉴赏 362

(五)“以实为虚”——转品论 362

(二)朱熹“识得意思好处”说 363

十、修辞论资料汇编一斑 364

(三)黄庭坚、叶梦得“读诗勿穿凿附会”说 364

(一)强调语言的通俗化 369

一、戏曲修辞论的新进展 369

第七章 修辞学的发展时期(上)——明代 369

第一节 明代修辞理论概说 369

(三)我国第一个戏曲修辞论体系的诞生 371

(二)关于“意趣神色”和音律关系的论争 371

(一)强调“传神写照” 372

二、小说修辞论的初步发展 372

三、复古思潮中的诗文修辞论 373

(三)评点修辞样式的发展 373

(二)重视“谐于里耳” 373

一、明代以前的戏曲修辞理论 375

第二节 戏曲修辞论(上) 375

二、重“意趣神色”和重音律的论争 377

(一)李开先论“本色” 380

三、“本色”论的发展 380

(二)何良俊、王世贞有关本色的论争 381

(三)徐渭论“本色” 383

(四)李贽等论“本色” 385

第三节 戏曲修辞论(下)——王骥德《曲律》的修辞观 386

一、文采与“本色”结合 387

二、格律与文词兼顾 389

(一)论曲语不同于诗、词语 391

三、论戏曲语言的特殊性 391

(二)论注意戏曲语言的对象 393

(三)宾白论 395

(四)音律论 396

(五)用事、镶嵌、对偶论 397

(六)章法、句法、字法论 400

(七)语言风格论 402

一、明代以前的小说修辞理论 403

第四节 小说修辞论 403

二、李贽、叶昼论“传神写照” 406

三、叶昼论“当以趣为第一” 408

四、叶昼论“不知有所谓语言文字” 409

五、冯梦龙论“触里耳而振恒心” 410

(一)李梦阳、何景明论模拟 412

一、复古模拟与反复古模拟论 412

第五节 文论修辞论 412

(二)李攀龙、王世贞论模拟 414

(三)唐顺之、袁宏道论反模拟 415

(四)艾南英与夏彝仲的论争 417

(一)宋濂论辞达 420

二、论辞达 420

(二)杨慎、方以智、刘绘论辞达 421

(四)袁宗道论辞达 423

(三)焦竑、王世贞论辞达 423

(一)杨慎的“文无繁简,唯求其美”说 425

三、繁简论 425

(一)归有光论章法 426

四、论字词和章法 426

(二)胡应麟的繁简各有攸当说 426

(二)李腾芳论文字用法 428

(一)归有光、徐元太论比喻 430

五、修辞手论法的发展 430

六、吴讷、徐师曾的文体风格论 431

(二)归有光论用事 431

(二)论文体的修辞准则、风格特点 432

(一)强调“文辞宜以体制为先” 432

一、论辞与意——谢榛“辞前意”“辞后意”说 434

第六节 诗话修辞论 434

(一)俞弁赞同“只把寻常话作诗” 437

二、论诗歌语言与“寻常话”“谚语” 437

(二)杨慎“谚语有文理”说 438

(一)李东阳论声律与修辞 439

三、论声韵与修辞 439

(二)谢榛论诗法的平仄抑扬 440

(一)论彩色字 441

四、论字句篇章修辞 441

(三)论虚实字的运用 442

(二)论同义字 442

(五)论用词妥贴 443

(四)论词与词搭配 443

(六)论起句、结句和起承转合 445

五、论修辞手法 446

(一)关于“体调” 447

六、诗文修辞论资料汇编的发展 447

(二)关于“品衡” 448

(三)关于“格式” 450

第一节 清代修辞理论概说 452

第八章 修辞学的发展时期(下)——清代 452

(一)戏曲修辞论的集大成之作——《李笠翁曲话》问世 453

一、古代戏曲修辞研究的高峰 453

二、小说修辞研究的新成说 454

(二)评点修辞的突破性进展 454

(二)修辞论述的丰富性 455

(一)修辞论述的多样化 455

三、诗文修辞论继续全面发展 455

一、论“立主脑” 456

第二节 戏曲修辞论的发展(上)——《李笠翁曲话》对戏曲修辞的新贡献 456

(一)“成局了然”论 458

二、论篇章修辞 458

(二)“照应埋伏”论 459

(三)“开场”、“收煞”论 461

(一)“观听咸宜”论 463

三、论唱、白修辞 463

(二)“意深词浅”论 464

(三)“洁净”论 465

(四)“说何人,肖何人”论 467

(一)“字字在声音律法之中” 468

四、论戏曲语言的音乐美 468

(二)“宾白之学,首务铿锵” 469

(三)音律与文词兼美 470

(一)鉴赏修辞的新进展 471

一、金圣叹评点修辞的突破 471

第三节 戏曲修辞论的发展(下)——戏曲修辞研究方法的新开拓 471

(二)评点修辞的整体观 475

(三)对人物语言个性化的推崇 477

第四节 小说修辞论的进展(上)—— 478

二、梁廷楠《曲话》的比较研究法 478

(一)要求准确地描绘事物 480

一、论小说修辞的准确美 480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的修辞论 480

(二)要求准确地刻画人物 481

二、论小说修辞的形象美 483

(一)对锁章法例 484

三、论小说修辞的整齐美 484

(三)相照章法例 485

(二)遥对章法例 485

四、论小说修辞的参差美 486

五、论小说修辞的幽默美 488

一、毛宗岗论叙事十二法 489

第五节 小说修辞论的进展(下) 489

二、张竹坡论“白描” 491

(一)活现人物“声口” 493

三、对刻画人物个性特点的倡导 493

(二)活现人物神态 495

(一)桐城派“雅洁、音节、格律声色”说 497

一、不同的修辞论 497

第六节 文论修辞论 497

(二)太平天国“戒浮文巧言”论 502

(一)章学诚、恽敬论辞达 504

二、论辞达与去陈言 504

(二)黄宗羲、刘熙载、刘大櫆论去陈言 505

(二)方苞、刘大櫆、姚鼐、魏禧主简论 506

(一)顾炎武“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说 506

三、论繁与简 506

(三)钱大昕、魏际瑞论繁简并重 507

(一)顾炎武、袁守定、章学诚论字语修辞 509

四、论字语修辞和篇章修辞 509

(二)陈澧、唐彪、章学诚等论篇章修辞 511

(三)徐枋、魏禧、李绂、章学诚论修辞之弊 513

(一)俞正燮论“重呼重言” 515

五、修辞手法论的创新与发展 515

(三)吴佩芬论“喻言” 516

(二)汪中论“形容” 516

(四)汪中、俞樾论借代 517

(六)林纾论“拚字法” 519

(五)俞樾论倒装 519

(一)姚鼐“阳刚”、“阴柔”说 520

六、文体风格论 520

(二)林纾论文体风格 522

七、论修辞的理解和鉴赏 523

八、修辞论资料汇编进一步发展 525

(一)叶燮、薛雪、沈德潜反对用俚语 526

一、论诗歌语言与俚俗语 526

第七节 诗话修辞论 526

(二)袁枚、赵翼主张俚俗语可入诗 527

(三)黄遵宪论“我手写吾口” 528

(一)赵吉士论“切题” 529

二、论诗与题旨情境的关系 529

(三)王夫之论诗歌语言与场合 530

(二)王士祯论“诗与地相肖” 530

(四)袁枚、沈德潜论诗歌语言与“身分”、“声口性情” 532

(一)叶燮主张“陈中见新,生中得熟”,反对“生新”“活套” 533

三、论炼字炼句 533

(二)袁枚论炼字的整碎、死活、意切、音响 534

(三)张谦宜论炼字炼句 535

(一)王夫之论“衬托” 536

四、修辞手法论的创新与发展 536

(二)施补华、王夫之论“示现” 537

(三)袁枚论“用典” 539

(四)赵翼、叶矫然、王国维论借代 540

(五)叶燮论夸张 542

(六)顾炎武、王夫之、赵翼、梁绍壬论叠字 543

(一)叶燮、薛雪论诗体风格多样化 545

五、诗体风格论 545

(二)袁枚论诗的风格、题材多样化 547

(四)吴乔论诗文体制之异 548

(三)赵翼运用比较方法论诗人风格 548

(一)模仿日本修辞学 551

一、西学东渐,修辞学出现不同流派 551

第九章 现代修辞学的建立与初步繁荣时期——20世纪初至新中国建立 551

第一节 20世纪前半叶修辞学发展概说 551

(三)崇尚古代的传统修辞学 552

(二)模仿欧美修辞学 552

二、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标志着现代修辞学正式建立 553

(三)注重白话文修辞,参与了文言白话的论争 554

(二)从实际出发,概括了两大分野的规律,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修辞手法体系 554

(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为指导,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修辞学理论 554

三、修辞学园地呈现初步繁荣景象 555

一、关于修辞学的定义、对象和范围 556

第二节 修辞理论趋向系统化 556

(一)关于修辞学的定义 557

(二)关于修辞学的对象 558

二、关于修辞学的任务 559

(三)关于修辞学的范围 559

(一)董鲁安论题旨 561

三、关于修辞必须适应题旨 561

(二)金兆梓论章旨 562

一、用词、造句、谋篇的体系 563

第三节 修辞手段规律的系统探索 563

二、修辞格的体系 565

三、常用辞格规律的总结 567

四、汉语特有辞格和新建辞格规律的总结 569

五、消极修辞规律的总结 570

一、日本和欧美文体论的引进 571

第四节 文体风格的探索 571

二、文体论专著的贡献 572

第五节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现代修辞学的里程碑 574

(一)调整语辞说 575

一、系统的修辞理论 575

(二)“语辞形成的三阶段”说 576

(三)“以语言为本位”说 577

(四)“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说 578

(一)“消极修辞”、“积极修辞”对立统—论 580

二、修辞手法“两大分野”论 580

(二)辞格论 582

三、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注重方法论 583

四、“文体或辞体”论 585

一、修辞学注重通俗,修辞知识大普及 588

第一节 建国后至1966年修辞学发展概说 588

第十章 现代修辞学的普及和深入时期——新中国建立至1966年 588

(二)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开拓了修辞学研究的新领域 590

(一)修辞理论研究的提高 590

二、修辞学研究趋向提高 590

一、修辞知识普及的有利条件 591

第二节 大力普及修辞知识 591

(三)语体风格研究成绩显著 591

(二)全用白话文写作 594

(一)强调“实用的目的” 594

二、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促进了白话修辞学的发展 594

(三)开辟了修辞和语法结合的新路子 595

(二)是全面研究白话修辞的著作 596

(一)建立了一个以实用为目的的修辞学体系 596

三、张瓖一《修辞概要》对普及修辞知识的贡献 596

四、大、中学教材增加修辞学内容 597

(三)重视篇章修辞和语言风格 597

一、陈望道论修辞学的对象和任务 599

第三节 修辞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599

二、陈望道论修辞学的性质和作用 600

四、关于修辞学对象和范围问题的讨论 602

三、陈望道论修辞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 602

(一)《中国语文》发表的修辞新格论文 603

一、辞格论的新探索 603

第四节 修辞手段研究的深入 603

(二)钱钟书论“通感” 604

(三)辞格研究其它方面的新进展 605

(一)对消极修辞理论的探讨 606

二、消极修辞研究的深入 606

一、语体风格理论的研究 607

第五节 语体风格研究 607

(二)对消极修辞手法的探讨 607

(一)语体学的几种体系 610

二、语体风格体系开始建立 610

(二)语言风格学的几种体系 611

(一)论修辞的定义 612

一、修辞理论别树一帜 612

第六节 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修辞学又一座里程碑 612

(三)论修辞学的性质和任务 613

(二)论修辞的原则 613

二、修辞和语言因素关系论 614

(四)论修辞的要件 614

(一)注重探索修辞方式的理论和具体规律 616

三、修辞方式论 616

(三)注重探索辞式的交错运用 617

(二)辞格探索的新发展 617

四、“寻常词语艺术化”论 618

(一)建立了语体学理论 619

五、语体论 619

(二)探索各种语言因素、修辞方式对语体的适应性和局限性 620

后记 62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