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国情与中共党史基本问题
中国国情与中共党史基本问题

中国国情与中共党史基本问题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
  • 出 版 社:国防大学训练部
  • 出版年份:1997
  • ISBN:
  • 页数:419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国情与中共党史基本问题》目录

前言 1

近代中国国情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 2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2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6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加深 11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种畸形的社会形态 13

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造成近代中国极端贫穷落后 15

(二)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残酷掠夺、剥削,使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16

(一)帝国主义使近代中国陷入长期战乱的泥潭之中,社会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 16

(三)封建主义使近代中国停留在封建、半封建状态,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 19

(四)官僚资本主义使近代中国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全面崩溃 21

三、近代中国新的进步的经济成分和阶级力量的产生与发展 27

(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27

(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 31

(三)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 32

四、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产生与发展 36

(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特点 36

(二)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及其失败 37

(三)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43

党对中国革命问题的探索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48

一、党对中国革命问题最初探索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初步形成 48

(一)列宁的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与共产国际对东方的战略策略 48

(二)党对中国革命问题的最初认识 52

(三)党对中国革命问题的深入探索 57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初步形成 60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62

(一)“二次革命论”与“一次革命论”的偏误 62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68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内容 73

(一)关于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问题 73

(二)关于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关系问题 74

(三)关于新民民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和动力问题 75

(四)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和前途问题 78

(五)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 79

(六)关于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80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80

(一)加强党的领导和自身建设 82

(二)坚持长期的武装斗争 83

(三)坚持又联合又斗争的革命统一战线 84

党领导武装斗争和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与实践 87

一、党对武装斗争问题的早期认识与实践 87

(一)党对武装斗争问题的最初认识 87

(二)党的早期军事活动 90

(三)党在武装斗争问题上的主要教训 93

二、党的战略转变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创 95

(一)武装反抗国民党战略决策 95

(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 102

(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105

(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基础 108

(五)围绕道路理论形成的军事和政治路线及其方针政策 111

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发展与实践 117

(一)“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国革命道路问题上的错误及危害 117

(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发展 121

(三)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格局在全国的形成 124

四、坚持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方向 126

一、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的依据和地位 129

(一)马列主义统一战线思想是理论依据 129

党的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 129

(二)特殊的中国国情是客观依据 131

(三)中国共产党把统一战线当作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法宝 131

二、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的历史发展 132

(一)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 132

(二)国民革命的联合战线 134

(三)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137

(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38

(五)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42

(一)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 143

三、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的基本策略原则 143

(二)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144

(三)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145

(四)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和有理、有利、有节 146

四、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的基本经验教训 147

(一)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147

(二)必须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149

(三)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 150

(四)必须反对“左”右倾错误 150

(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及其特殊困难 152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152

一、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趋势和初步战略构想 152

(二)建国前后的战略构想 157

二、战略构想在实践中的发展 164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对原有战略构想的发展 164

(二)“一五”计划的发展战略 173

三、加快社会主义改造的决策 177

(一)大规模经济建设展开后的工农业矛盾 177

(二)加快农业合作化的决策,社会主义改造急促完成 182

(三)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189

四、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193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93

(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的经济和政治体制 195

五、反对资产阶级腐蚀,加强党的团结统一 200

(一)执政党的地位对党提出的要求 200

(二)为提高共产党员的条件而斗争 203

(三)贯彻反腐蚀方针,保持党的纯洁和统一 205

(四)加强理论学习,保持党在马列主义基础上的思想一致 210

(一)探索适合国情的建设道路任务的提出 213

一、探索建设道路任务的提出和八大决策 213

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13

(二)八大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决策 216

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与反右派斗争 224

(一)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尝试 224

(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及其理论后果 228

三、“大跃进”运动和急于过渡 234

(一)超英赶美和“大跃进” 234

(二)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239

(一)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及中断 248

四、建设方针的调整和理论认识的提高 248

(二)调整方针的提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52

(三)党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255

五、反修防修和“文化大革命” 263

(一)国内反修防修任务的提出 263

(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实践 266

(三)毛泽东关于防止和平演变理论的意义 271

六、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和经验教训 273

(一)八大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 273

(二)党的建设的成就和主要经验教训 276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282

一、“左”倾指导方针的否定和转移工作重点的决策 282

(一)粉碎“四人帮”时的政治经济状况 282

(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85

(三)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战略决策 289

二、全面拨乱反正与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297

(一)平反冤假错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297

(二)端正经济建设指导方针 304

(三)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308

三、改革开放方针的提出和经济体制改革 313

(一)改革开放方针和全面建设的指导思想 313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 324

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政治体制改革 328

(一)重申四项基本原则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328

(二)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 336

(三)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纲领 339

(四)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 341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345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经济发展战略 345

(二)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350

(三)治理整顿深化改革方针的提出及实施 354

六、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 361

(一)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 361

(二)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 363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阶段 374

一、深入改革,加快发展 374

(一)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战略决策 374

(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77

(三)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强宏观调控 381

(四)加大扶贫攻坚力度 387

(五)制定跨世纪的宏伟纲领 391

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治、思想及文化建设 396

(一)依法治国,加快法制建设步伐 396

(二)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 401

三、新的伟大的工程 405

(一)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405

(二)维护中央权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410

(三)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41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